资料简介
化学必修一
HUAXUEBIXIUYI
第三章第二节
氮的循环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自然界中氮元素循环 课本73
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除了以单质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外,氮元素也以化合态的形式
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土壤中和水体中。大气、陆地和水体中的氮元素在不停地进行着循环,如图
3-2-1所示。
2、氨在自然界中循环转化的三种形式 课本74
(1)游离态→化合态
①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
②放电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结合为氮氧化物,并随降水进入水体中;
③合成氨工厂、汽车发动机都可以将一部分氮气转化成化合态。
(2)化合态一游离态
硝酸盐在某些细菌作用下转化成氮气。
(3)化合态→化合态
化石燃料燃烧、森林和农作物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
氮的循环。
二、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学习指导54
(1)氮气的物理性质
(2)氮气的化学性质 课本74
氮气属于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因此,氮气分
子稳定。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代替稀有气体作保护气。但在一定条件下, N2能与
H2、O2、Mg等发生化学反应。
颜色 状态 气味 水溶性
无色 气体 无味 难溶于水
①与O2反应 课本74
在放电条件下,氮气跟氧气能直接化合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N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O2 ==== 2NO
在雷雨天气、汽车的发动机中均可以发生该反应。在该反应中, N2表现出还原性。
放电
知识延伸 课本74
一氧化氮在常温下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2NO +O2 === 2NO2
二氧化氮溶于水可以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NO2 +H2O ===2HNO3 +NO
所以,雷雨时常有少量硝酸从天而降,为农作物提供氮肥。
②与H2反应 课本74
N2 + 3H2 2NH3
该反应是工业上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该反应中, N2表现出氧化性。
③与活泼金属反应
Mg可以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固体: N2 +3Mg === Mg3N2在该反应中, N2表现出氧化性。
高温、高压
催化剂
点燃
(3 )可逆反应 课本75
①定义:在氮气跟氢气反应生成氨的同时,氨也在分解生成氮气和氢气。像这样在相同条件下能
同时向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②特点
a.在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用“⇌”代替“===”。
b.向正、反方向进行的两个化学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并共存,两个化学反应构成一个
对立的统一体。
c.在反应体系中,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共存,如N2与H2的反应体系中,NH3、H2 、N2分子
同时存在。
(4 )氮的固定 课本75
①定义: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变成含氨化合物叫作氮的固定,简称固氮。
②分类:
2、NO和NO2 课本76
(1)氨的氧化物
氨的氧化物种类很多,如NO、N2O、NO2、N2O3、N2O4、N2O5等,其中N2O俗称笑气,
是常用麻醉剂,而NO和NO2是最常见的氮的氧化物。
化合价 +1 +2 +3 +4 +5
对应氧化物 N2O NO N2O3 NO2和N2O4 N2O5
(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比较 课本76
物质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化学式 NO NO2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有毒 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常温下容易与O2化合
2NO +O2 === 2NO2
3NO2 +H2O ===2HNO3 +NO
2NO2 ⇌N2O4
日常联系 NO使人中毒的原理与CO相似,其更
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NO在生物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它作为传递神经信息的“信使分子”
,在使血管扩张、增强记忆力等方面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NO2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
试纸变蓝。能使多种纺织物褪色,对金属和非
金属有腐蚀作用。NO2是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
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意说明
①一氧化氮易与氧气反应,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因此,一氧化氮不能与氧气大量共存、
实验室中收集一氧化氮气体用排水法而不可用排空气法。
②二氧化氮易与水反应,很难被氧气氧化,因此,二氧化氮能与氧气大量共存、实验室中收
集二氧化氮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而不可用排水法。
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均有毒,是大气污染物。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含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的尾气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入空气中,可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
3、氨与铵盐
(1)氨
①氨的物理性质 课本76
颜色、状态 密度 气味 熔、沸点 水溶性(常温常压)
无色气体 比空气小 刺激性气味 易液化 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氨气
②实验探究氨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氨的化学性质 课本76
【实验1】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
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人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滴入少量酚酞溶液),按如图3-2-2
所示安装好装置;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实验2】分别在两个集气瓶中滴入几滴浓氨水和浓盐酸,盖上玻璃片,按如图3-2-3所示放置,然
后抽去中间的玻璃片,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装置:
实验 实验现象 现象分析 实验结论
1 烧杯里的水由玻璃管
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氨气极易溶于水且能快速溶解。烧瓶是一
个容积固定、温度基本不变的体系,当向
烧瓶内注人少量水时,烧瓶中的氨气就会
大量溶解在水里,使烧瓶内气体的物质的
量急剧减少,引起烧瓶内压强减小。在大
气压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溶液沿着导管快
速上升,在导管的尖嘴处分散开来,形成
喷泉。氨的水溶液呈碱性,可使无色的酚
酞溶液变红
氨极易溶于水,氨与水
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2 两个试剂瓶内都产了
大量的白烟
浓氨水中挥发出氨气,浓盐酸中挥发出氯
化氢气体,两种气体在集气瓶内相遇发生
化学反应生成细小的氯化铵固体颗粒(白
烟)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
氯化铵固体小颗粒
实验记录:
注意说明
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的浓氨水与浓盐酸后,将两根玻璃棒靠近,由于二者均具有很强的挥发性,
它们挥发出来的HCl和NH3在空气中接触而生成白烟(NH4Cl固体颗粒),反应的方程式为
NH3 +HCl== NH4Cl因此可以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来检验氨气,同样也可以用浓氨水来检验HCl气体。
③氨的化学性质
a.与水反应 课本77
氨气溶于水后,大部分与水结合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又有小部分发生电离,生成NH4
-与
OH-,故氨水显碱性。
NH3 +H2O ⇌ NH3 ·H2O ⇌ NH4
- + OH-
注意说明
氨水是可导电的溶液,但NH3是非电解质,而NH3 ·H2O是弱电解质。
b.与酸反应 课本77
氨不仅能跟盐酸反应,也能跟硫酸、硝酸、醋酸、碳酸等多种酸反应,反应实质都是氨
与氢离子反应,生成对应的铵盐。
例如,将氨气通人到硫酸溶液中,可以得到硫酸铵,对应的反应方程式为:
2NH3 +H2SO4=(NH4)2SO4
在工业中可以利用氨气与酸反应的性质处理尾气中的氨气,使之变成铵盐。
记忆卡片
氨气是中学阶段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利用这一点,可以检验NH3
c.还原性 课本77
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价(-3)价,因此氨具有还原性,可被多种氧化剂氧化。
如:
4NH3 +5O2 ===4NO+6H2O(氨的催化氧化反应)
高温
催化剂
△
知识延伸
该反应是工业上生产硝酸的一个基础反应。 NH3中氨元素的价态为-3价,因此, NH3不仅
能被催化氧化生成NO,而且在纯氧中燃烧能生成N2 ,在一定条件下, NH3还能被Cl2 、
CuO等氧化:
8NH3 +3Cl2 === N2 +6NH4Cl (用于检验Cl2是否泄漏)、
2NH3 +3CuO === N2 +3Cu+3H2O。
△
(2)铵态氮肥与铵盐 课本78
铵态氮肥包括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等,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铵态氮肥,首先应了解其主要成分--
--铵盐的性质。大多数铵盐都是白色或无色晶体,都易溶于水。
①实验探究铵盐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铵盐的化学性质。课本78
实验操作: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新制的澄清石灰水
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3】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再滴加适量稀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
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装置:如图3-2-4所示。【实验1】取少量氯化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观察
发生的现象。
【实验2】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放在试管中加热,并
将生成的气体通人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发生
的现象。
【实验3】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铵固体,再滴加适
量稀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
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记录:
实验 现象 结论
1 在试管上端内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 受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
氢,冷却时,两者又重新结合生成氯
化铵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碳酸氢铵分解,生成了CO2
3 加热后试管中有气体产生,并可闻到刺激性气味。同
时还可看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氯化铵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了氨气
②铵盐的化学性质
a.不稳定性 课本79
固态铵盐受热易分解,大多数产生氨气。
NH4Cl === NH3 ↑ +HCl ↑
(NH4)2CO3 === 2 NH3 ↑ +CO2 ↑+H2O
△
△
注意说明
①受热时NH4Cl分解生成NH3与HCl ,冷却时NH3与HCl 又重新结合生成NH4Cl ,上述过程属于
化学变化,不属于可逆反应。
②储存铵态氮肥时,应密封保存并置于阴凉通风处,施肥时应将其埋在土下以保持肥效。
b.铵盐与碱反应—铵盐的通性 课本79
铵盐与碱共热都能产生氨气,这是铵盐的共同性质。因此,铵态氮肥不宜和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同时,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检验铵根离子,也可以在实验室中制备氨气。
I.固态铵盐与强碱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无色、有刺激
性气味的气体—NH3
例如, NH4Cl +NaOH === NaCl+ NH3 ↑ +H2O
(NH4)2SO4 +Ca(OH)2 === CaSO4 + 2NH3 ↑ +2H2O
△
△
Ⅱ.铵根离子的检验 课本79
将待测物取少量置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后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
验,若试纸变蓝则待测物中含有铵根离子。
NH4
+ + OH-=== NH3 ↑ +H2O
注意说明
铵盐与碱反应时:若反应物为固体,反应生成氨气和水且没有离子方程式;若反应物为溶液且是加热
或浓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中生成物要写成氨气和水;若反应物为稀溶液且不加热,反应离子方程式
中生成物应写成NH3 ·H2O的形式。
△
③铵盐性质的应用—实验室制取氨。
a.药品: NH4Cl 、消石灰(氢氧化钙)。
b.反应原理:2NH4Cl + Ca(OH)2 === CaCl2 +2NH3 ↑ +2H2O 。
c.装置:如图3-2-5所示。
d.收集:一般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湿棉花或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以防止氨
气与空气形成对流使制得的氨气不纯并防止多余的氨气污染空气。
e.验满: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若试纸变蓝(或产生白烟)
,则已集满。
f.干燥:将NH3通过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
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氧化钙(CaO,大约75%),
氢氧化钠(NaOH,大约3%),和氢氧化钾
(KOH,大约1%),水(H2O,大约20%)。
△
课本79
注意说明
①制氨气所用的铵盐不能用硝铵、碳铵。因为加热过程中NH4NO3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反应
(2NH4NO3 ===2N2 ↑ +O2 ↑ + 4H2O ↑),产生危险;而碳铵受热易分解产生CO2,使生成的
氨气中有较多的CO2杂质。
②消石灰不能用NaOH、KOH代替,原因是:
a.NaOH、KOH具有潮解性,易结块,不利于产生NH3
b.NaOH、KOH在高温下均会腐蚀试管。
③干燥剂可用碱石灰或CaO固体或NaOH固体,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P2O5)、
无水CaCl2等,因为它们均能与NH3发生反应。
④ NH3极易溶于水,制备时尽可能不与水接触以减少损失和防止发生倒吸。
△
④氨的简易制取
药品 浓氨水、CaO(NaOH、碱石灰) 浓氨水
反应 NH4
- + OH- ⇌ NH3 ·H2O ===NH3↑ +H2O NH3 ·H2O ===NH3↑ +H2O
装置
原理 氨水中的平衡移动 NH3 ·H2O的不稳定性
△ △
三、硝酸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课本81
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低,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
数为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通常市售硝酸中HNO3的质量分数为68%~70%。
2、实验探究硝酸的氧化性 课本80
实验探究:硝酸的氧化性
实验操作:
【实验1】取一瓶浓硝酸,打开瓶盖,小心地扇,闻浓硝酸的气味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4mol·L)和浓硝酸(15mol·L),立即用
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观察现象。
【实验3】将【实验2】中的金属铜换成金属铁进行相同的实验,观察现象。
实验装置:如图3-2-6所示。
实验记录:
实验 现象 结论
1 瓶口上方有白雾出现,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无
色
浓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
味的液体
2 反应开始后两支试管中都有气泡产生,浓硝酸
反应剧烈,产生红棕色气体;稀硝酸反应缓慢,
产生无色气体,二者均生成蓝色溶液
浓、稀硝酸都与铜反应,浓硝酸与铜
反应生成NO2;稀硝酸与铜反应生
成NO
3 铁遇浓硝酸无变化,跟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气
体,溶液变为黄色
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铁跟稀硝酸
反应生成NO
3、硝酸的化学性质
(1 )具有酸的通性
①使指示剂变色:如稀硝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②与碱反应:如HNO3 +NaOH===NaNO3+ H2O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如2HNO3 + CaO===Ca(NO3)2+H2O。
④与弱酸盐反应:如2HNO3 + Na2CO3 === 2NaNO3 + CO2↑+ H2O 。
⑤与金属反应: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因此,金属与硝酸反应时一般不产生H2。
(2)不稳定性 课本81
硝酸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硝酸越浓,越容易分解。长期存放的浓硝酸呈黄色,这是由
于HNO3分解产生的NO2溶于硝酸的缘故。
4HNO3 =====4NO2 ↑ +O2 ↑ +2H2O
为了防止浓硝酸见光分解,通常将其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见光或受热
(3)强氧化性 课本81
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是一种氧化性酸,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产物与硝酸的浓度有关。通常,
浓硝酸与金属反应生成的气体主要是NO2,稀硝酸与金属反应则主要生成NO。如:
4HNO3(浓 )+Cu===Cu(NO3 )2+2NO2 ↑ +2H2O
8HNO3 (稀)+3Cu== 3Cu(NO3 )2,+2NO ↑ +4H2O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与酸反应,所以
可以用铝质或铁质容器盛装或运输浓硝酸。
注意说明
①与金属反应时硝酸既体现了氧化性,又体现了酸性。
②钝化的条件必须是“冷的、浓的硝酸”,若加热,则可以发生反应。
③钝化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
②与非金属反应 课本81
硝酸能氧化许多非金属单质(如C、S、P等),使其生成最高价含氧酸或最高价非金属氧化物。
如:
C+4HNO3(浓)=== CO2 ↑ +4NO2 ↑ +2H2O
4、硝酸的用途
硝酸不仅是氮循环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在实验室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在工业上更是一种
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燃料、塑料和硝酸盐等。
△
四、人类活动对氨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1)农作物每年要从土壤中摄取大量的氮。自然固氮远远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人类的
固氮活动使活化氮的数量大大增加,科学家们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人工固氮将增加60%,
达到年均2.24✖️1011kg
(2)汽车的数量大大增加,由汽车排放到大气中的氮氧化物逐年增加。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课本82
全球人工固氮所产生活化氮数量的增加,虽然有助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也会给全球生态环境
带来压力,使与氮循环有关的温室效应、水体污染和酸雨等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1)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反
应形成的一种有毒烟雾。光化学烟雾具有特殊气味,刺激眼睛,伤害植物,并使大气能
见度降低。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一个重要原因。
(2)酸雨: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3)水体富营养化:进入水体的氮的含量增大,会导致藻类“疯长”,迅速地覆盖在水面
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灌溉和淋洗,
以及水产养殖所投入的饵料和肥料等。
3、氮污染的防治
(1 )控制进入大气、陆地和海洋的有害物质的数量。
(2)增强生态系统对有害物质的吸收能力。
因此,应保护森林,植树绿化,以促进全球氮的良性循环。
课本82
拓展点1、氨气、液氨、氨水、铵盐的区别
氨气 液氨 氨水 铵盐
成分 NH3 NH3 H2O、NH3 ·H2O 、NH3、NH4
+
、OH- 、H+
NH4
+
物质类别
纯净物
(气态)
纯净物
(气态)
混合物 盐
非电解质 NH3 ·H2O是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
相互转化
注意说明
①氨溶于水后,其中大部分NH3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 ·H2O ),但氨水中的溶质仍然为NH3 。
计算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时需特别注意。
②氨水易挥发,久置时溶液的质量减轻。
③氨水的密度小于1g·cm-3,浓度越大,其密度越小。
拓展点2、喷泉实验的拓展
(1)喷泉形成的原理
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喷出
来,形成喷泉。
(2)从原理上分析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种情况
①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反应),使容器内的压强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
压的作用下,外部液体快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表中列出的气体遇相应的
吸收剂,就能形成喷泉。
气体 HCl NH3 CO2,Cl2、SO2 NO2+O2
吸收剂 水或碱溶液 水或酸溶液 碱溶液 水或碱溶液
②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
促使容器内的气体迅速向外扩散,也能形成喷泉,喷雾器、火山喷发就是此原理。
注意说明
氨气喷泉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①烧瓶要干燥;②气体纯度要高且要充满烧瓶;③装
置气密性要好;④由滴管内挤入的水不要太少。这样就可保证将胶头滴管内的水挤入
烧瓶后,迅速在烧瓶内形成负压,成功地出现喷泉现象。
(3)喷泉实验常见的几种装置
①图3-2-7甲所示装置形成“喷泉”是因为烧瓶内气体极易
溶解于烧杯和滴管中的液体,使烧瓶内的压强突然减小产生
压强差形成“喷泉”。
②图3-2-7乙所示装置形成“喷泉”的方法是使烧瓶受热,瓶内气体膨胀,打开止水夹,气体与液
体接触而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泉”。
③图3-2-7丙所示装置形成“喷泉”的原理是锥形瓶中的物质相互反应产生气体,使锥形瓶内气体
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将液体从锥形瓶中压到烧瓶中形成“喷泉”。
(4 )喷泉实验完成后所得溶液的有关计算
①若实验完成后,溶液充满烧瓶,溶质(B)的物质的量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假设烧
瓶容积为V,则溶液的体积也等于V,标准状况下n(B)=V/22.4L·mol-
C(B)= n(B)/V= 1/22.4L·mol-
②若溶质由部分气体转化而成,则依据实际情况判断。
如V体积NO2与O2按4:1混合后做喷泉实验,发生反应
4NO2 + O2 +2H2O===4HNO3,则有n(HNO3)=4/5✖️ V/22.4L·mol-
C(HNO3)= n(HNO3)/ V=1/28L·mol-
解题时溶质的判断和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关键。
拓展点3、硝酸强氧化性的特殊表现
( 1 )无论是浓硝酸还是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且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氧化性强。
(2)在利用HNO3的酸性时,要注意考虑它的强氧化性。
如FeO与稀硝酸反应时的方程式应是3FeO+10HNO3 (稀)===3Fe(NO3)3 +NO ↑ +5H2O,
而不是Fe0+2HNO3 === Fe (NO3)2 +H2O。
(3)硝酸与金属反应时,既表现强氧化性又表现强酸性,可由金属与硝酸反应的关系,求还原产
物的化学式或物质的量。
(4 )硝酸与铁反应时,由于存在反应Fe+2Fe3+=3Fe2+,当HNO3过量时,产物为Fe(NO3)3 ;当Fe
过量时,产物为Fe (NO3)2;当Fe与HNO3恰好耗尽时,产物可能是Fe(NO3)3或Fe (NO3)2或Fe(NO3)3
与Fe (NO3)2的混合物。
(5)浓硝酸与Cu反应时,若Cu过量,反应开始时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O2 ,但随着反应的进
行,硝酸变稀,其还原产物变为NO,最终应得到NO2与NO的混合气体,可利用氧化还
原反应过程中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的守恒规律求解有关Cu、HNO3和混合气体之间的量的关系。
硝酸与其他金属(过量)反应的情况与此类似。
(6)注意NO3
-在离子共存问题的判断中的特殊性:当水溶液中有大量H+存在时, NO3
-就表
现出强氧化性,如在有H+ 、 NO3
-存在的溶液中就不能存在Fe 2+ 、S2-、I-、SO3
2-等还原性离
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