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历史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
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 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
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
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特点
25.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
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
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 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
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 D.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
26.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
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
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27.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
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
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28.左忠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
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
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
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 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
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
29.下面是台湾和内地学者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提出的不同观点。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研究者的不同立场决定了其对历史事件的认知
B.两岸学者对辛亥革命的“革命性”还未达成共识
C.文化差异是导致两地学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D.内地的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更具权威性
30.1939 年 1 月.毛泽东在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撰写《发刊词》时明确肯定:“八路军的这些
成绩从何而来?由于上级领导的正确,由于指战员的英勇,由于人民的拥护,由于友军的协助,
这四者是八路军所以获得成绩的原因。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据此可知,毛泽东
A.强调了国共两党在抗战初期已经实现全方位合作
B.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抵抗客观上支持中共敌后战场
C.认为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战场始终是抗战主战场
D.旨在突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做出卓越贡献
31.1984 年下半年,我国物价大幅度上涨;到 1988 年,物价上涨水平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
度提高,其中,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18.5%,城镇居民生活费用总指数上升
20.7%,货币发行量比上年增长 46.7%。这些现象出现表明
A.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繁荣 B.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很有必要
C.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 D.国际局势紧张引发国内抢购潮流
32.古希腊学者力图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解释自然和社会,但他们并没有把神话与哲学、文学、
历史分开,神话思维是当时人们普遍的思考与表达方式。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古代希腊
A.人文主义者向奴隶主贵族妥协 B.人文思想受到基督教神学干扰
C.人文主义者侧重研究物质世界 D.人文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
33.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后,内阁依仗其在议会中的多数票优势,一再更改议会工作日程表,
使议案和辩论尽量集中于“国家中心问题”,即内阁事务。这足以说明英国
A.内阁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控制 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C.国家权力核心已转移至内阁 D.议会改革助推内阁权力膨胀
34.1931 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 50%卖给苏联。1929 年~1930 年,英国机器出口总
量的 70%销往苏联,而 1932 年竟高达 90%。1931 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30%销往苏联,1932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 50%。这说明
A.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B.苏联国内的工业化建设尚未起步
C.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D.美英为缓解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35.下面是关于欧盟的漫画,这表明
A.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尚未完备 B.“福利国家”使欧盟不堪重负
C.欧洲必须发挥福利国家正面效用 D.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二、非选择题:共 160 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35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7 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取消了对圈地运动的限制,议会通过数以千计的圈地法,使圈地
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原来亦工亦农的手工业者因在圈地运动中失去了土地,丧失了在
农村生存的另一个重要生活来源,他们光靠手工业再也难以独立支撑下去了。同时,农业技
术革命和 19 世纪农业生产开始机械化,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使农业
所需劳动力减少。英国农村人口从 18 世纪下半叶起就开始大量向城市和工矿区流动,到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 50 年代开始,全国农村人口的绝对数开始下降,
城市和工矿区的人口数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却迅速上升。针对这种情况,1846 年、1865 年议
会先后通过的济贫法案对在城市的贫民不再进行遣返,并扩大了救济贫民的范围和居住区。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材料二
在外人叩关的隆隆炮声中,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世界
劳工市场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和国内人口的压力,导致大量华工走向世界。关内日益加重的
人口压力和边疆地区的政治危机,使东北、蒙古等新垦区在近代日益显示出经济、政治上的
重要性;清政府放弃了以往对东北的封禁政策,东北近代经济事业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
使关内外大规模的区域性人口流动以空前的速度进行。伴随着农村自给自足状态瓦解而加强
的地区间联系,以及各地农村日益扩大的不平衡及对人口压力的不同反应,使人口在乡村间
的迁移更加普遍。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若干新因素,为移民的空间和职业
选择提供了新途径,一种新型的近代式的移民群应运而生,城市移民随之增加。
——摘编自宫玉松《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业人口迁移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并分析其影响。(15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古代希腊、近代美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写明所拟论题,阐
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考题:共 25 分。请考生从 2 道地理题、3 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
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廷,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封建社会中维护君主
权力和等级制度的一套礼仪已不适应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1912 年 8 月,中华民国政府颁布
了《中华民国礼制》,以这样的形式确立“民国新气象”。民国初年改定的礼制与往代不同者
有以下诸点:一、君国与民国:以往所谓国家,为一姓所有,现在则属于国民全体。二、人
权思想:人权思想源自西方社会。在此思想下.法律之前人格平等。但在传统社会则有谨严的
级序,个人人格随级序而异。三、世界性:中国由闭关自守一变而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因此
必须处处与世界各国求同。四、近西俗而远中习。到了民国建元,礼制表现在服饰上,发生
了更彻底和更确定的改变,政府与民间相率剪发,行新礼制和变易服饰。
——摘编自张鸿俊《民国初年的礼制改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初年礼制改革的历史背景。(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社会相比,中华民国初年的礼制改革具有的特点。(8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在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斗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由国际联盟主持召开的国际
裁军会议于 1932 年 2 月 2 日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由英、法、美等大国操纵。会议期间,各大
国提出了力图互相削弱对方军事实力的裁军提案,但彼此分歧很大,尤以法德间的矛盾最为
突出。法国建议确立国际安全体制,坚持必须首先确保安全,然后裁军;德国则要求军备平
等。1933 年 10 月 14 日,德国以要求未得到满足为借口,退出国际裁军会议,19 日又退出国
际联盟。在这次会议上,美国为了贯穿其裁军总原则,采取了抑制法国的安全要求,部分满
足德国的平等要求的政策。但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
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摘编自鲁静《美国与 1932 年的世界裁军会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2 年世界裁军会议召开的背景。(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未能在这次裁军会议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的原因。(6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
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
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 30 卷,
其中《笔谈》26 卷,《补笔谈》3 卷.《续笔谈》1 卷。全书有十七目,凡 609 条。内容涉及天
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
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
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梦溪
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 19 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 世纪,法、德、英、美、意
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
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摘编自艮谦斋《北宋沈括百科全书式笔记(梦溪笔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沈括《梦溪笔谈》成书的背景及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沈括及其《梦溪笔谈》。(5 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