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繁荣与开放---隋、唐
一. 知识梳理
1、隋的建立和统一
建立:581年,外戚杨坚建隋,定都长安
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统一的原因:①民族融合;②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③隋文帝的经济建设,做好准备;④陈朝的腐败
统一的意义:结束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2、隋朝建设
兴建两都:大兴城和洛阳城
广设仓库:洛口仓和含嘉仓等
开通运河:①目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②概况,公元605~610年修建,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沟通了五大水系)③特点: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修筑驰道:榆林--涿郡、太原--洛阳
3、贞观之治
原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
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措施:①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戎奢从简;③文化上,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3、武则天的统治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统治具有贞观遗风
政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才(狄仁杰、姚崇);注重发展科举制;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首创武举和殿试;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旧地;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使洛阳"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
4、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
玄宗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姚崇、宋璟);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大兴文治
评价: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
5、三省六部制
背景:隋唐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
目的:为了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事实:隋文帝时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
内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门下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职权:中拟、门审、尚行
评价: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后世沿用
6、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推行原因:随着土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创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
完善:唐朝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定制
评价: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农业生产
7、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增加了赋税收入
内容:隋沿用前朝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 扩大了兵员
发展:唐初调整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并将分离 清除胡汉分治遗迹
破坏:武则天时,原因是均田制遭到破坏 有益统一富强融合
崩溃:开元年间,开始实施募兵制
与募兵制的区别:①来源,均田农户出丁;自由应募。②补给,自备资粮;衣食由国家供应。③性质,兵农合一;终身职业兵。④兵将关系,分离;有隶属关系
8、租庸调制
含义:租即地租;庸纳绢或布以代役;调即户税,交纳定量的绢和布
创立:北魏
基础: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
发展:隋沿袭,"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推行)
完善:唐前期,庸不再有年龄限制(意义: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收入有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国家富强)
崩溃:公元780年,标志是两税法的实行--根源是均田制破坏
9、两税法
原因:土地兼并--政府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
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0、经济的发展表现
农业特点:①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②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农田灌溉和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手工业特点:①产地分布广;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③分工细,品种繁多;唐三彩、秘色瓷;④技术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冶铸业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造船业最早使用机械动力,丝织品吸收波斯的风格)
商业繁荣:①交通四通八达;②有统一货币,开元通宝;③市场发达,固定交易,市中有柜坊和邸店,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早六七百年
城市兴旺:①长安、洛阳是隋唐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商业大都会;②扬州、成都是长江流域商业都市的东西两个中心。
11、民族关系
(1)突厥
兴起:兴起于阿尔泰山,6世纪中期建突厥汗国
分裂:隋初分裂为东、西突厥
东突厥:贞观年间,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唐太宗用开明政策,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等,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
西突厥:隋唐之交势力强大,控制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征服依附其的高昌,治安西都护府下高昌故地;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辖其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从回纥到回鹘
兴起:7世纪初,活动在色楞格河一带。
与唐的关系;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几次和亲
衰落:8世纪后期,改为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
(3)靺鞨和渤海国
兴起:7世纪中期以后,黑水和粟末部强大
与唐的关系:①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正式归属唐朝版图;
②7世纪末,唐玄宗封大柞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假手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
兴起: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唐玄宗的支持下统一六诏
与唐关系: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5)唐蕃关系
吐蕃兴起: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内容: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8世纪初再次和亲,金城公主入藏;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9世纪中期,与唐会盟,史称"长庆会盟"
12、唐疆域
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13、对外关系 从登州、扬州处罚可到达今天的韩、日
(1)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
从广州出发经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设市舶司)
(2)和新罗
留学生:新罗人最多;著名的如崔致远
影响: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及制铜技术传入新罗,姓氏、服饰、节令、风俗受唐影响
(2)和日本
隋朝:日中互遣使臣
唐朝: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华;文化交往中突出人物有吉备真备、鉴真
对日影响:①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度;②都城建造;③儒学传播;④贸易往来频繁
(3)和印度
印度被称作"天竺"
往来:唐太宗派人学习熬糖法,中国十进位计算法传入天竺
代表人物:玄奘、义净
(5)和西亚、中亚、欧非各地
和波斯:隋时已互遣使节,唐时,其王及其子来中国,其商人在中国开"波斯店"
和大食:唐高宗时遣使来唐,造纸术传入大食
和东罗马:使节来往,东罗马的杂技、医术传入中国,唐的丝绸、瓷器运往欧洲
和非洲:最早到达非洲的中国人是杜环
14、文化
(1)科学技术
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有了雕版印制的佛经、日历书
火药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天文历法:僧一行,《大衍历》;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唐本草》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建筑:长安城;赵州桥
(2)诗歌的黄金时代
初唐:陈子昂
盛唐: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边塞诗,高适、岑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唐:白居易、杜牧、李商隐
(3)多姿多彩的艺术
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绘画:宗教画、人物画、花鸟山水画;隋朝展子虔、唐朝阎立本、吴道子
书法:初唐三大家;盛唐颜真卿;中晚唐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乐舞:隋有九部乐,唐扩为十部乐;《秦王破阵乐》;健舞、软舞,《霓裳羽衣舞》
二。重点精析
1、对大运河的评价
对隋朝大运河,应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从主观方面来,隋朝大运河的动机包括: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对江南繁华地区巡游享乐。从历史上看,大运河的开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结果。从客观上看,一方面,开凿大运河必然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巩固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秦隋两朝的相同点
(1)都是在经过长期分裂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都是由于实行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3)统治时间短,二世而亡,教训被后世所吸取,开创了盛世局面;(4)开创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为后世所延续;(5)都修筑了闻名世界的巨大工程。如秦长城,大运河;(6)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7)在民族交往方面,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与少数民族的交往。
3、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规律和对盛世的认识
(1)规律①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②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下出现的;③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④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家强盛。⑤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2)盛世之下的劳动人民,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阶级地位丝毫没有改变。
4、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2)前期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4)对外政策开明,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6)科技推动。
5、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和方式
(1)原因:①国家统一,②交通发达;③各民族互相交流、融合;④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方式:①册封;②设立机构;③和亲;④会盟。
6、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及认识
(1)特点:①中央政权与边境地区联系加强 ②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繁盛。
(2)认识:尽管隋唐时间,民族之间有战争,但它却是短暂的,民族友好、和平交
往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
7、唐对外交往的新特点
(1)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且具有连续性:(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3)交往是双向的,但内容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艺术;(4)对外交往的渠道众多,有使节、留学生、民间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5)从唐对外贸易来看,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并举;对外贸易与外交同时进行等。
8、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1)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2)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对外政策比较开放;(4)有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丝绸之路);(5)文化交往频繁。
9、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
(1)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国内各族交往密切;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文化。(2)特点: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三. 巩固演练
1.右图中的货币发行于
A.春秋战国 B.汉武帝时期 C.唐朝初年 D.北宋中期
2.下列诗句描绘了隋唐的经济发展状况,其中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来交游
3.隋唐时期,洛阳是当时繁荣的经济中心之一,主要原因是
A.地处黄河流域 B.大运河的开凿
C.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当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4.《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朝)"两京诸市署,今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贸交易,度器扬,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三百而散。"说明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快速发展 B.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C.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D.唐政府十分重视商品的质量
5.唐朝城市固定的交易场所一市中"柜坊"的主要职能是
A.兼旅店货栈的交易场所 B.管理市场的物资和税收
C.负责物资的采购 D.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6.居住长安(唐都)的柳宗元,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好友,他可以为好友办到的事有
①清晨去大慈恩寺观看佛事活动 ②上午去东市选购朝鲜人参③傍晚西出全光门,遥观夕阳映衬的宏伟建筑大明宫 ④夜里上街逛夜市,品尝风味小吃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③
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此回答6-10题。
7.使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的皇帝是
A.隋文帝杨坚 B.隋炀帝杨广 C.唐太宗李世民 D.唐高祖李渊
8."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婚……(严禁)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从这句记载唐朝科举制的材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①考试有一定的资格限制 ②以门第出身为选官标准 ③反映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观念 ④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意义在于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权力有-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10.武则天掌权时期,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主要表现在
A.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 B.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
C.实行糊名法,增加录用名额 D.推行"八股取士",观点不允许自由发挥
11.隋唐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沿袭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
A.它便于选拔人才 B.它巩固了专制统治
C.它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D.它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
隋唐时期,我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据此回答11-16题。
12.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这是何时期开始推行的赋税制度
A.北魏 B.隋朝 C.唐朝 D.明朝
13.隋唐时期,政府分给农民土地,这是对
A.农民原有土地的再分配 B.官僚、地主超额多占土地的再分配
C.全国所有土地的重新分配 D.政府所掌握的土地的分配
14.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的布代役,"布"是指
A.丝织品 B.棉织品 C.麻织品 D.毛织品
15.关于唐前期的"庸"的规定对农民的影响是
A.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刺激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16.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C.放松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调整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附关系
17.两税法的实施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是
A.缓解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缓解了因均田制破坏造成的财政困难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隋唐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据此回答17-20题。
18.唐朝掌管行政的中央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
19.以下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们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控制和监督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的实行,加强了封建君主的中央统治权 ④对隋唐以后的各朝政冶制度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唐朝时期,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的根本原因是
A.租调制遭到破坏 B.均田制遭到破坏 C.防止地方割据 D.杜绝武将专权
21.以下关于募兵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税,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 ②国家供给士兵衣食,免征赋役 ③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④容易形成地主割据势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文化达到了世界的最高水平。据此回答21-25题。
22.隋唐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空前发达的原因在于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②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④继承并发扬了历代传统的文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与唐朝的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A.唐朝国力强盛 B.造纸术的发明 C.社会政治安定 D.科举制的实行
24."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朴实而深刻的感情。这主要是因为
A.前者性格豪放,后者性格沉郁 B.前者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后者出生于农民家庭
C.前者生活于盛唐时期,而后者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后者的艺术技巧不如前者
25.唐朝时期,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业技术是.
A.造纸和雕版印刷 B.冶铁和制瓷 C.制瓷和纺织 D.造纸和纺织
26.下列古代科技成就中,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的是
A.造纸术的发明 B.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C.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D.沈括的《梦溪笔谈》
27.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C.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回答28-30题
28.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 )
A.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商路 B.可到达波斯湾
C.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D.最远可抵达非洲东海岸
29.下列现象与唐朝历史不符的是 ( )
A.古印度人能看到翻译过的《道德经》 B.在长安能看到东南亚的歌舞表演
C.俄国人在扬州做生意 D.大食人会使用造纸术
30.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出我国与外国交往史实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④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图1 西汉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2 唐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3 明朝商业城市分布图
阅读后回答:
(1) 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原因。(4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发生的变化。(4分)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得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_意见,每或(有的)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引自《贞现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阅读后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初年皇帝的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3分)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初年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3分)
(3) 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3分)
(4) 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朝初年君主的权利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摘自《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回答:(1)材料一、二两段的共同点是什么?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5分)
(2)材料一中王勃这两句诗句我们认为也很确切地道出了今天中国的巨大潜力。这个潜力在哪里?(5分)
三、问答题:共2小题,共26分。
34.读以下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l 西汉陆上"丝绸之路" 图2唐朝的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回答:
⑴ 唐时期对外交往表现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不同?(5分)
⑵ 根据所学的指示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有哪些?(8分)
3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指出:"科举制度和两税法是封建社会后期封建专制高度发展的两大杠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⑴这两种制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5分)
⑵这两种制度分别产生了哪些主要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C 2.B 3.B 4.C 5.D
6.B 7.B 8.C 9.A 10.B
11.B 12.B13.D 14.C 。15.B
16.B 17.B 18.A19.A 20.B
21.C 22.A 23.D 24.C 25.D
26.C 27.A 28.B 29.C 30.C
31. (1)政治的需要,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3)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的推动,人口南迁的影响,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农业、手工业及海外贸易的发展等。
32.(1)皇帝和三公大臣的综合意见。
(2)特点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度。民主程度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并受到唐朝政权建立初期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在当时占了上风。
(4)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但在唐朝时时期皇权并非是绝对的权威。这与以后各朝代的情况有很大的差异。
33.(1)共同点: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
侧重点:前者从民族文化的自身加以发掘和发扬,后者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
(2)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
34.(1)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沟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贸易关系开始发展起来。汉武帝时还开辟了到达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唐朝时,"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开辟了登州、扬州至朝鲜的通道,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延伸到波斯湾。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几乎没有使臣往来。唐朝使臣、商贸、文化往来等全面展开。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波斯等都有使臣往来。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等商贸品为主,唐代以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为主。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来促进唐朝的繁荣。
(2)原因:汉代江南经济落后,海上"丝绸之路"只到达印度。唐朝经济重心南移,造船业发达。尤其是自力强盛.经济文化、政治制度均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因而中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35.原因:(1)科举制:
①士族制度的腐朽,不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巩固。
②随着庶族势力的发展,吸收他们参与政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③隋唐时期,加强封建统治需要人才,需要笼络士人。(2)两税法:
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严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租庸调制无法实施。
②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财政困难。
作用:(1)科举制:
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2)两税法: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③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