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3
13
哲学常识综合练习(认识论、人生观)(二)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据此回答l一2题。
1.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区别在于 ( )①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属于理性认识 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 ③现象是个别的、多变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④现
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2.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认识的作用来说,这是因为 ( )
A.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B.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可靠的
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事物及其过程的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从总体上进行综合把握。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分析与综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综合就是对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机械相加 ②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③必须在综合指导下进行深人分析 ④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 ( )
A.从实际出发的方法 B.实事求是的方法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矛盾分析的方法
5.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 )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人的认识水平总是滞后于社会历史条件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主观条件制约着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6.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 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
C.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理性认识 D.前者是本质规定,后者非本质规定
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
A.感觉 B.思维 C.物质 D.实践
8.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 )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9.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这说明 ( )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据此回答10—11题。
10.“富脑袋”主要是指 ( )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1.上述材料表明 ( )①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因果联系 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的 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④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据此回答12—13题。
12.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 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 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3.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 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 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 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句名言是指 (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15.“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6.某高校2004届的某班毕业生共52名,在求职简历中,却出现了38名“班长”,17名“学生会主席”引起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质疑。对于这一现象正确的看法是( )
A.毕业生制作简历不诚信不足为怪,因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
B.简历掺水并没有直接损害他人利益,属于个人的正当行为
C.诚信是公民的起码道德,缺乏诚信将导致社会陷入信任危机
D.社会竞争环境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部分学生简历掺水值得同情
17.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制作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文化产品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为此,有人主张限制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主张 ( )
A.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B.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
C.未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 D.违背了适度的原则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之所以为世人传诵,是因为它正确体现了 ( )
A.精神贡献与物质贡献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D.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
19.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其核心是 ( )
A.充分尊重和维护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
B.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
C.集体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个人是有积极意义的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20.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 A.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国家 B.把个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
C.消除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的矛盾 D.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21.如果没有精神、理想和信念的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只能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这告诉我们
A.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B.理想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C.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人的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
22.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表现在( )①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互为基础,互为条件 ②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最高理想 ③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④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感动中国·2004年年度人物”之一的徐本禹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走进大山深处,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这启示青年学生 ( )①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要培养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感、亲近感 ③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④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艰苦奋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4.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追求的人生观境界是 ( )
A.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 B.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C.实现现象与本质的具体统一 D.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统一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
25.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想像力,需要 ( )
A.善于发现问题 B.敢于超越 C.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 D.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
26.求生和自我保护对于动物来说,只是一种本能,而对于人来说,则包含着丰富的理智和道德的内涵。这表明 ( )
A.人的自然性是社会性的前提条件 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C.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D.人的自然性制约着人的社会性
27.1930年,人们发现并证实了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冥王星的存在。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利用先进的观察仪器,发现了比冥王星距太阳距离远30亿公里的“塞德娜”,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但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提出了异议。这说明人的认识 ( )
A.具有不确定性 B.受客观条件制约 C.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 D.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
28.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有的蕴藉深沉、古朴苍凉,有的豪迈不羁、自由奔放,有的华丽繁复、活泼跌宕。这说明蒙古民歌的 ( )
A.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 B.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
C.统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的直接体现 D.统一性是共同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
29.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于它违背了 ( )
A.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的原则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30.认识事物“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行的。这表明 ( )
A.对现象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不可靠的 B.人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
31.“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D.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主观世界
32.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的变化发展,人们的人才观念、就业观念、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表明 ( )
A.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的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33.《西邻五子》的寓言中说,“西邻”有五个儿子,一个聪明伶俐,一个驼背,一个质朴老实,一个双目失明,一个跛足。他们的生活出路何在?“西邻”让聪明伶俐的去经商,质朴老实的去务农,双目失明的去做按摩先生,驼背的搓麻绳,跛足的去纺织。结果各得其所,安居乐业。从这则寓言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道理 ( )
A.理想源于现实 B.对职业理想的追求要符合客观实际
C.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D.在选择职业理想时要服从社会的需要
答题卷
一、单项选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