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创设情境 读中积累 读中迁移----《小池塘》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
创设情境 读中积累 读中迁移 ----《小池塘》教学设计 周娅娟 一、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小池塘》是国标本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课文第三课。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本文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全文由于比喻的切当运用,所以全文情意盎然,使人读来顿生美感、历久难忘,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想象丰富、求知欲强的特性。我准备创设一个轻松、多元的学习情境,以读、画、演、悟为主要学习方式,努力实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口”、“女”、“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方法:创设情境,通过读、画、演等活动,进行充分的感悟,让学生喜欢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池塘的美丽,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初步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感受小池塘所映出的美丽世界。感知语言的韵律美,体验阅读的兴趣,并获得语言的迁移。 四、教学流程: (一)、设境质疑、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画有小池塘的春景图)老师描述,引入新课。 2、板书小池塘,指导读题(与小池塘打个招呼)。 3、针对课题,学生质疑。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受到内部心理驱使的。直观的画面、求知的愿望唤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向往,在不知不觉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范读课文,感知积累。 1、 课件展示课文及配乐范读。 2、 学生紧接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在这里动态的画面、清晰的旋律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一种美的熏陶。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感知了语言文字,为语言积累做好铺垫。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从而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三)、创境细读,理解积累。 导读第一段,采用多种方法,体验感悟。 1、第一句以演促读,以读促演。 (1)、出示第一句,指导读准、读通。 (2)、老师当小池塘,学生当春风姐姐,表演春风 怎样唤醒小池塘。 (3)、指导朗读。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是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等拟人化,让学生仿效、表演、体会春风的温柔,既调动了语言积累,又在演与读的促进中积累了语言。) 2、第二句我注意了联系生活,从而加深体会。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2)、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哪些东西会一闪一闪的。 (3)、指导朗读。 (因为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一闪一闪”让学生联系生活,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小池塘的美丽。) 3、第三句运用图画来增加领悟。 (1)、指导看图。出示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 (2)、学生自读。 (3)、老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说出长长的睫毛。 (4)、学生练读。 (这里通过课件突破了“长长的睫毛”这一难点,让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领悟。) 导读第二段,运用即兴作画,帮助积累。 1、先让学生自由读。 2、再根据文字转化为画面。 (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加上低年级的孩子对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通过绘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既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外延。) 3、然后学生展示图画,师生共同评议。 4、最后反复诵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导读第三段,找寻关键词,加深记忆。 在这里,我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在脑中重现小池塘的美丽画面。 (四)、内化语言,读中迁移。 1、我给学生配上音乐来朗读,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加对语言的感受。 2、然后通过在情境中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背诵是语言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同时还可以积淀语感经验。这里设计的在情境中熟读成诵,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同化和改造,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3、最后出示练习:仿照文中的句子,用“ 倒映在水里,像 ”练习说话。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进行了语言训练。)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