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开始》教学设计一、分封制破坏,诸侯国混战: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前期叫春秋,后期叫战国)。从此,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改称王。二、铁器时代开始,生产力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中国的农业由原始农业阶段进入到传统农业阶段)。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三、井田制破坏,私田渐趋合法: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在井田以外的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到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四、百家争鸣的开始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我国学术界的仁人志士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就是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和韩非子。(一)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二)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商周时期,官府垄断了学校教育和一切学术文化,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这种现象被称为“学在官府”。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私人讲学的兴起。这一局面才被打破。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官至司寇(最高为代国相),创立儒家学派。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面对礼崩乐坏,他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他的理想是实现礼治社会。礼就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以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克已复礼。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重税。为了协调礼和仁,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思想,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过头和不及同样不好,恰到好处才是中庸。方法是“和而不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倡中庸之道)仁、礼、中庸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孔子的思想集中在《论语》一书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整理的《诗》 《书》 《礼》 《乐》 《易》和《春秋》,后称为“六经”,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清朝的康熙皇帝为北京孔庙题写了“万世师表”的匾额。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