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1.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写字: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3)基于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学情分析(1)三年级的学生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但需要进一步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2)基于阅读:学生已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能力。初步具备了默读的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自己搜集的资料,对宋庆龄有了简单的了解,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3)基于口语交际:三年级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正在培养当中,部分学生能在已知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3.教材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篇课文,是一篇状物散文。课文生动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蓬蓬勃勃、香气永存的特点,表达了对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深切好怀念之情。总观全文,写法上有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特点,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可贵品质以及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 1.抓住关联句的停连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默读课文,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存,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3.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初识借物喻人,感受作者对宋庆龄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评价任务1.通过读关联句的停连和重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熟读成诵。 2.通过品析关键词句、图文结合、多种形式朗读,感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结尾的作用,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复习导入感知人物6分钟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复习重点词语。2.师播放视频,生说一说: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知道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完成目标一、三)
1.认真倾听,提取有效信息。2.对人物有简单了解,为下文学习做铺垫。(评价任务一、三)
环节二交流分享感受特点21分钟
活动一 (5分钟)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一画 :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写一写:在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小组四人相互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说说感受。(完成目标二)
1. 继续培养学生默读、口语交际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2. 初步体会樟树的两个特点。(评价任务二)
活动二 (8分钟)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外形:1. 抓住关键词,感受樟树的枝干粗壮、绿叶稠密。2. 通过“无论……总是……”句式的朗读和练习说话体会樟树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完成目标一、二)
1.能带着想象和理解读出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2.感受句型的特点。(评价任务一、二)
活动三(8分钟)品味樟树的可贵:1.引导总结出樟树“香气永存”的这一可贵之处。2.说对比的作用,引读“只要这木质……”,感受樟树“不招虫”的可贵之处。3.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完成目标一、二)
1. 通过朗读练习感受樟树的特点,理解其可贵之处。2. 能根据提示背诵第五自然段。(评价任务一、二)
环节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7分钟
活动一(7分钟)1.理解“瞻仰”的意思:说一说能不能换成“参观”,为什么?2.说一说人们为什么喜欢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3.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并理解不能删去的理由,领会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联系,初识借物喻人。(完成目标三)
1.能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2.知道借物喻人,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评价任务一、三)
环节四作业布置拓展阅读1分钟
1.背诵第五自然段。2.推荐阅读:《陶罐和铁罐》《落花生》《白杨》 (完成目标一)
1.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推荐课外阅读,加深对“借物喻人”的了解。 (评价任务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