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单元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标要求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演进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曹魏时期,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官。(2)选官标准: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成熟(1)历程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2)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历史纵横”,结合所学知识,相比于察举制,说明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进步性。提示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历史概念判一判
二、三省六部制1.历程(1)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3)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有一定开放性;分化相权(4)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1)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唐朝三省位置图”,其反映了什么史实?提示唐朝三省在处理政务上根据职能不同有着明确分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皇权加强。
结论要语辨一辨(1)三省六部制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2)政事堂会议是唐代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3)门下省下设六部,处理日常事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提示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
三、赋税制度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3.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4.唐中后期: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图片“唐朝怀集庸调银饼”,思考其有何史料价值。提示记载了进贡庸调银的县名、时间、重量,负责的地方官及工匠姓名,以备查验,可见朝廷对庸调银的重视。
结论要语辨一辨(1)租调制按户征收实物。(√)(2)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3)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人丁转为财产。(√)(4)两税法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提示以资产为宗,减轻了人身控制。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科举制度[情境探究]视角1科举制的背景材料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提示背景:隋朝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九品中正制下人才选拔被世家大族掌握,以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不适应统治需要,影响中央集权。
视角2科举制的影响材料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据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提示影响:维护了儒学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选拔。
[方法突破]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科举制的发展演变
[应用体验]【例1】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D)A.才学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B.优秀人才大量涌现C.官员选拔标准的发展演变D.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解析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权力逐渐由地方向中央转移,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故选D项;才学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只符合科举制,排除A项;选官权的转移不代表优秀人才大量涌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选官标准的演变,排除C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D)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2.“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D)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解析题干反映了世家大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把持政权的局面,隋朝推行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D项;世卿世禄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被废除,排除A项;察举制推行于汉朝时期,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3.唐代科举除设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外,还设置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的制举科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这表明唐代(D)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B.科举取士具有随意性C.平民政治地位提高D.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
主题二 两税法[情境探究]视角1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材料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资治通鉴》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提示变化:废除租庸调制,实行两税法。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视角2唐朝赋税改革的影响材料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提示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方法突破]1.赋税制度的变化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分类(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2)以土地和财产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有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应用体验]【例2】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B)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解析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出现两税法,这体现出赋税改革的基础是土地制度,故选B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D)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D项;商鞅变法从法律上肯定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分夏秋两季纳税是纳税时间的变化,排除B项;两税法没有确保农民有土地可耕种,排除C项。
2.唐德宗时期宰相陆贽认为:“(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D)A.简化了税收名目B.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解析根据材料“(两税法)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是取历年中收入最多、粮食产量最高的那年作为标准,以此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简化税收名目,而是两税定额的方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农民生产时间的保证,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轻,排除C项。
3.“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二百。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矣。今……绢一匹价不过八百,米一斗不过五十。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十有二匹然后可。”上述材料意在说明两税法(D)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赋税标准前后不一C.削弱人身依附关系D.加重人民生活负担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初定的税额远高于后代实物的实际价格,这加重了人民生活负担,D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赋税标准前后不一只是材料的表象,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与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项。
4.魏晋实行租调制,隋朝、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其实施的基本前提是(B)A.国家统一B.均田制的实施C.土地私有制发展D.政府财政充足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