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但没有涉及北京人体貌的特征,故A项正确,D项错误。北京人尚处于采集渔猎时期,不会种植庄稼和饲养家畜,故B、C两项错误。2.(2021·辽宁实验中学月考)中央电视台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是江南地区餐桌上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并结合所学知识,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故选D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期还未出现农耕文明,以采集、狩猎为生,半坡居民主要以粟为主食,故A、B、C三项均可排除。8 3.右图是1975年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  )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答案C解析黑陶(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故C项正确。4.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故事。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答案A解析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选A项。5.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姜寨遗址B.仙人洞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答案C解析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故选C项。8 6.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国家文物考古工作队曾在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清理。当时出土的物品可能有(  )A.刻有诸侯纳贡的画像砖B.刻有卜辞的甲骨C.精美的“帛书”和“帛画”D.各类青铜器和铁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并结合所学可知,刻有卜辞的甲骨是商朝迷信天命的反映,故B项正确。7.下图是牧野之战想象图。要想复原牧野之战的真正情形,专家可资借鉴的价值最高的材料是(  )A.周初青铜器利簋铭文B.《史记·周本纪》C.小说《封神演义》D.电视剧《封神榜》答案A解析考古文化遗址为实证的第一手材料,价值最高,周初青铜器利簋铭文记载了周武王灭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故选A项。8.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B.礼器和兵器8 C.礼器和用具D.兵器和农具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种类众多,图片所示的四件青铜器中,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乐府钟都是礼器,三角援戈是兵器,故选B项。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春秋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参考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2)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等级考提升练10.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经考古发现,遗址中存在王陵、大规模墓葬、祭坛、大型宫殿基址以及大批玉制礼器等。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8 A.表明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B.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C.说明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D.标志着最早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答案B解析题干只表述了在良渚遗址发掘出王陵、墓葬、祭坛等中国早期文明产物,不涉及与别国历史文化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结论,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这些遗物、遗迹的发现使良渚遗址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故B项正确。考古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历史是一脉相传的,即便没有考古发现,通过史书等世代流传的记载也可以证明历史存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与良渚遗址的发掘无关,故D项错误。11.(2020·辽宁辽阳期末)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遗址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开始产生阶级贫富差别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D.已经进入传统农耕社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陶寺遗址社会贫富分化悬殊,且有城址和宫殿,表明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项;材料仅能说明当时存在阶级贫富差别,并不能说明这种差别是此时开始的,排除B项;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排除C项;传统农耕社会是指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社会,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传统农耕社会,排除D项。12.(2021·湖南邵阳期中)《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时,“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孔子集语》载:“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材料说明当时(  )A.国家雏形的特征已出现B.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已建立C.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8 D.“私天下”已取代“公天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不如言,刑从之”和“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等信息可知,到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时,已经有了刑罚,而且禹有权惩罚他人,反映出当时已经出现了维护统治的机构,故选A项;材料中只有“刑”方面的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排除C项;禹死后,其子启取得了王位,标志着“私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排除D项。13.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具有民主色彩B.以血缘为纽带C.权力高度集中D.神权王权结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商王的占卜意在说明自己决策的神圣性,用神权维护王权,故D项正确。14.(2021·辽宁朝阳期中)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商王直接统治区域外存在众多“方国”。但方国在被征服,领地纳入商王朝的势力范围后,不再称“方”;其首领名之曰“侯”,不得称“白”(伯),应定期向商王朝觐、纳贡和出兵助讨。这一变动(  )A.有利于强化商王权威B.表明商王权力高度集中C.说明方国体制已瓦解D.反映出商朝统治不稳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被征服的方国同商王朝存在着较强的隶属关系,这说明商王加强了对被征服方国的控制,有利于强化商王权威,故选A项;先秦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方国及其首领名称的变化不能说明方国体制已经瓦解,商王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外服的这些附属国就是所谓的“方国”,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商朝统治不稳固,排除D项。15.(2021·四川成都月考)“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A.对天命观持排斥态度8 B.对天的认识理性化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德治思想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周代统治者具有“惟德是辅”“敬天保民”的德治思想,故选D项;从题干中可看出,周代统治者是想通过宣扬“敬天保民”的思想来获得“天命”,不是排斥“天命”,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德治思想而非对天的理性认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天子权力,排除C项。16.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答案D解析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体现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17.(2021·湖北恩施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历史上,众多家族有大批族裔迁居台湾和南洋,这在族谱中有甚多记载。闽南琉瑭戴氏修谱章程明确规定;“凡属维清公派下裔孙,不管分布于何处,都应尽量稽查,编载入谱,芳名永存,力争把失误、遗漏降到最低限度。”闽粤家族修谱,大多把“凡例”作为具体准则,涉及台湾和南洋族裔载录,同样依照“凡例”。尽管“凡例”有所不同,载录的族裔信息详略不尽相同,却要把基本要素记录清楚。泉州安溪《二房参镇罗黄氏族谱》记载黄珩父子事迹:黄珩,国彦子。年未弱冠,往台经商,粒积成家,旋归聘娶,就田中营建厦屋,傍筑书斋,杖乡杖朝之余……南安罗东《炉峰潘氏族谱》载,在台族裔潘伟仲,为渡台宗亲提供居住地方,还给田地耕作。南安华美《蓬岛郭氏家谱》载,在台族裔郭严明,为渡台宗亲建厝让其安身。——摘编自吴绮云《闽粤族谱的特殊史料价值》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历史有哪些史料价值。8 参考答案信息来源史料价值家族族谱族谱是同宗共祖的血缘群体专载本姓本族世系发展与先人事迹的史类文献,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家族发展史,其力求完整记录所有族谱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修谱章程、“凡例”可用于研究古代谱牒体例、撰写风格等家谱是记录同宗共祖血亲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谱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史料价值是任何文献都无法替代的“往台经商,粒积成家”“就田中营建厦屋,傍筑书斋”可用于研究族裔迁移台湾、记载台湾创业的历程“为渡台宗亲提供居住地方,还给田地耕作”“为渡台宗亲建厝让其安身”可用于研究台湾族裔与祖地的密切联系,血浓于水的乡情8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