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课后训练·巩固提升会应用读图,完成第1~3题。1.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 D )A.①B.②C.③D.④2.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直接相关?( B )A.①B.②C.③D.④3.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与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的辐射有关?( C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箭头方向,可知①是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白天多云,气温偏低,与图中④代表的辐射被削弱有关,D项对。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大气温度的变化主要与地面辐射有关,与图中数字②代表的辐射直接相关,B项对。第3题,青藏高原地区夜间降温较快,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与图中③代表的辐射有关,C项对。4.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太阳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代表太阳辐射量变化的曲线是( C )A.①B.②C.③D.④
解析立秋至处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在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辐射量应为0,而不是大于0或小于0,随着太阳高度变大,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大,到正午时刻达到最大,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辐射量也随之减小。读图可知,①②③④曲线中,只有曲线③满足该条件,故选C项。5.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棚。(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温室效应的?(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解释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原因。答案(1)二氧化碳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2)大棚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可以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解析第(1)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含量越多,就能吸收越多的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升温,进而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第(2)题,太阳辐射(短波辐射)透过薄膜进入大棚,使得大棚内部升温。而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透薄膜,热量被留在了大棚里,热量条件改善,减少了冻害。能力素养提升练6.下图为在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的图片。读图分析,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C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温度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解析夏季光照强,黑色尼龙网可削弱过强的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7.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按其内在联系正确的连线是( B )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大气的折射和反射作用B.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作用C.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大气的散射作用D.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空气中的水汽多解析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是大气的散射作用,A项错。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是大气的保温效应,即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导致的,B项对。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是因为大气的反射作用强,C项错。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主要是因为城区是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雾;郊区是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雾。D项错。青藏高原上的人习惯穿露一只胳膊的不对称大袍,服饰特点是宽松的腰部、两只可触及地面的长袖,如图1。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8~9题。8.不对称是图1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B )A.山峰多冰川B.昼夜温差大C.草原面积广D.高原光照强9.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A )A.②强④弱B.①弱③强C.①强②弱D.③弱④强解析第8题,不对称是图1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中午天热,脱一只袖子;晚上天冷,再穿上。第9题,图中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②强④弱。2021年7月1日,敦煌的光热电站调动了3700多面定日镜,拼组巨幅党徽为建党百年献礼(图乙)。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B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③11.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图甲中的哪个过程相关?( A )A.①B.③C.④D.⑤解析第10题,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故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即④。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大气增温,过程即①→②→④。故选B项。第11题,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主要是因为定日镜反射了照射在镜面上的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由上题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削弱后的太阳辐射,故定日镜拼组出闪亮党徽与图甲中的①或②有关,A项符合题意;③示意大气逆辐射,④示意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⑤示意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故选A项。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读下图,完成第12~13题。12.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13.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C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保持地温解析第12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第13题,夏季在果树下覆盖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14.(拓展探究)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完成下列各题。实验一 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实验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1)实验一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2)甲箱温度应该比乙箱温度的读数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 (3)实验二中放入瓶中的温度计的读数会 (填“大”或“小”)一些。为什么? 答案(1)D(2)大 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强。(3)大 太阳辐射可穿透玻璃瓶使瓶内气温升高,而玻璃可阻挡瓶内地面辐射散失热量,所以瓶内气温会高一些。解析实验一中两只玻璃箱的区别是一个放了土,另一个没放土,有土的玻璃箱吸收的太阳辐射多,产生的地面辐射强。实验二中的玻璃瓶相当于大气受热过程中的大气层,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因而玻璃瓶里的气温高于外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