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第2课时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必备知识基础练夏季风进退早晚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下图表示110°E~120°E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 )A.东北北部B.华北地区C.江淮地区D.华南北部2.下列年份,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的是( )A.1955年B.1965年C.1975年D.1995年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倒春寒影响,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地受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4.为保护茶园在春季免受冻害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塑料薄膜覆盖 ②加强茶园的通风条件 ③熏烟、增大湿度 ④滴灌、施肥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出现频次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5.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大于30次的区域集中分布在(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中部地区6.导致我国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A.森林被破坏严重B.气象研究水平低C.季风降水不稳定D.人类不合理活动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7~8题。
7.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8.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9.阅读材料,完成下题。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发生,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能力素养提升练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10~11题。10.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B.干旱C.低温冻害D.滑坡、泥石流11.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C.云贵高原D.珠江三角洲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完成12~13题。12.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可能是( )A.49毫米B.99毫米C.149毫米D.189毫米13.依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 )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B.地势陡峻,降水丰富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14.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15.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干流河堤的安全。下图为中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 流域,C是 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 地区。 (2)简要分析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什么?答案:第2课时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2.1.B 2.A 第1题,从图中等纬度线可以看出,1955年夏季风到达的最高纬度介于40°N~45°N,说明夏季风最北可达华北地区,B正确。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的原因是夏季风势力强,快速北移,雨带在北方停留的时间长。由图中可以看出,和其他年份相比,1955年雨带停留在35°N以北的时间长,而停留在35°N以南的时间短,易造成“南旱北涝”,A正确。3~4.3.C 4.B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③时段气温在回暖过程中突然下降,出现“倒春寒”现象。第4题,薄膜覆盖与熏烟、增大湿度都可减轻冻害威胁。5~6.5.D 6.C 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直接读出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大于30次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第6题,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导致我国干旱灾害多发。
7~8.7.B 8.C 第7题,由图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第8题,修建三峡水库后,由于水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幅增大,坡面易松动,因此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大。9.解析:古乡沟上游地区沟谷堆积物数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该地冰川量大,夏季消融,同时夏季降水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游地区狭窄的河谷,坡度大,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夏秋季节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10~11.10.A 11.B 第10题,图中河为“地上河”,且湖众多,海拔较低,易出现洪涝灾害。第11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形区应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该河段,河流曲折,排水不畅,有“九曲回肠”之称。12~13.12.C 13.B 第12题,读图可知,甲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750毫米,乙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850毫米,甲、乙两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值为50~150毫米,所以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应该是最接近150毫米的数值,但不能等于150毫米,故选C。第13题,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是地势起伏大,松散碎屑物质多,暴雨等洪水来源则是主要的诱发条件。图中显示乙地为泥石流危害重点区,说明该地地势起伏大,而且降水量丰富,故选B。14.C 图中所示以地质灾害为主。地震会导致山体崩塌或滑坡,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再加上暴雨冲刷,会形成泥石流,这些灾害产生的碎屑物堵塞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故①②③④应分别对应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其中②③可互换。15.答案:(1)海河 淮河 中下游(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地势平坦,导致下游排水不畅,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堤坝容易漫溃。(4)西部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且人口稀少。西部多山地,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