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落实课标要求,培养核心素养是本课涉及的主要理念。在备课过程中,充分研读教材与教参,落实核心素养是一节合格历史课必备因素。除此以外还要结合实际学情进行设计。本课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全课设计基本使用《青年杂志》或《新青年》的素材进行精心设计,设置问题引领,把相关知识点逐步展示出来,带动学生思考,同时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教材分析(一)课标内容与解读:课程标准要求: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内容及地位作用。陈独秀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所带领的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作用。同时也要关注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总,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一环。在课程标注要求之外,完善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很有必要。(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1 列举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口号、开始标志;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知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民主与科学”口号的本质、意义和进步性;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精神,体会他们所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部编版2017年7月第1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文化运动》第12课,课文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课文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故《新文化运动》一课处于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一课,体现新文化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于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近代化探索史的角度看,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国民的观念,重铸国魂,中国人逐渐敢于怀疑,敢于求真。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广州市历史学科学业标准要求,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2 1.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教师讲述,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及口号,学会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培养唯物史观。2.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关作品,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落实史料实证的方法。3.了解陈独秀、胡适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引领作用,体会陈独秀等人所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五、学情分析当代的学生生活在民主科学的环境之下,追求着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使用着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这些刚好与学生们所熟知的近代知识分子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息息相关,都属于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但学生恰恰对思想文化界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知道较少。新文化运动涉及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也许不太容易理解,需要更多灵活巧妙的手段让学生能轻松切身地理解这段历史。进入近代史学习以来,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抗争史与近代化探索史两个主题。新文化运动直击封建文化的根本要害,重塑民族文化,且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在抗争史和探索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串联知识线索与建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3 六、教学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青年杂志》《新青年》图片及文摘等。七、教法与学法(一)教法讲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二)学法指导通过观看图片、阅读史料学会提取信息、分析历史材料。八、教学对象及特点八年级学生,线上教学九、课时安排1课时(20分钟课程+5分钟答疑)十、教学手段线上录课(多媒体辅助教学)十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展开,借助《青年杂志》《新青年》的材料,学生能理解以上新文化运动的各方面知识,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感悟近代知识分子敢于怀疑、敢于求真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十二、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并简介第四单元内容4 展示《青年杂志》和《新青年》杂志封面。教师介绍:这本月刊名叫《青年杂志》,第二卷后称为《新青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可能没有任何一本刊物的影响力可与之堪比。它的出版,也宣告了近代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这就是新文化运动。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展示“袁世凯天坛祭天图片——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2页”以及文字材料: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教师解说:强调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中国陷入了混乱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在思想界掀起了一次尊孔复古逆潮,为复辟帝制做好宣传,随后加紧复辟帝制。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国民所认识。于是新旧两种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此时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知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旧文化的毒害,才能让国民真正地接受新制度新事物,从而才能真正地救中国。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设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呢?到底是哪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启了5 这场运动?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展示陈独秀照片、《青年杂志》封面、文字材料《敬告青年》: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退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教师解说: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此文也是《青年杂志》的发刊词。《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所以,《青年杂志》的创办就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了!展示蔡元培的照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7页关于蔡元培的人物扫描教师解说:蔡元培先生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蔡元培先生接触了《新青年》后也被其打动。1917年,蔡元培先生邀请陈独秀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不久后《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所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两大阵地。展示油画《宽容》——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第29页教师解说:油画《宽容》也称《北大的钟声》,描绘了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人才济济的盛况,这里面还有几位《新青年》的撰稿人:胡适、6 李大钊、鲁迅,他们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画中还有有讲佛教哲学的梁漱溟;以及穿袍褂留辫子的辜鸿铭,充分地体现了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气氛。设问:那么他们认为,到底什么思想武器能够培养新青年,能够改变国民思想呢?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展示文字材料: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教师解说:这两位先生,指的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是democracy,就是民主的意思,指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赛先生”是science,就是科学的意思,包含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所以民主和科学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旗帜。展示文字材料:所谓新者无它,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它,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汪叔潜《新旧问题》,《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期教师解说:所谓新文化,就是吸收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两面大旗“民主”“科学”即属7 于外来文化,提倡“民主”,即是反对专制独裁;提倡“科学”,即是反对封建迷信。说起思想领域反封建,不得不提到鲁迅先生,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来抨击封建旧道德。展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图片以及文字材料《狂人日记》节选: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教师解说:鲁迅先生笔下描写了诸如祥林嫂、孔乙己等受封建思想文化荼毒的人物,他们大多盲目愚昧,命途坎坷。鲁迅先生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就是要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而充满“仁义道德”的旧道德,指的就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之类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汉代开始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所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孔教。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胡适先生也是一位醉心白话文的先进知识分子。展示胡适图片以及文字材料: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8 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集》(第三册)教师解说: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随后陈独秀也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革命了,既包含如胡适、陈独秀所强调的文学内容上的改革,也包含了文学形式上的改革:如使用白话文、使用标点符号。1920年北洋政府也颁令要求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通过文学革命,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展示新文化运动内容架构,巩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师解说:新文化运动中,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也在《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像男尊女卑、封建迷信等的旧思想旧文化逐渐衰落下去,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的新思想新文化逐渐9 普及并影响至今,新文化运动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潮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展示文字材料:“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教师解说:根据上述两则材料,不难发现新文化运动过分肯定西方文化,同时对中国传文化看法带有片面性,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设计意图:通过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内容、历史意义四大板块,创设教学情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解决重点、难点,突出主题。展示课堂小结以及近代化探索示意图教师解说:回顾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学习西方技术器物的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步伐,结果失败。戊戌变法尝试建立君主立宪思想,突破皇权的绝对权威;再到辛亥革命形成的民主共和思想更是把备受尊崇的皇权打倒在地,然而两次学习西方制度的探索都没能改变中国,只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直击封建文化的根本和要害,真正做到了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改变国民观念,重铸国魂,才取得了成功。我们再次向新文化运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致敬,希望大家也能如他10 们一样,敢于怀疑、敢于求真,成为当下积极进取的新青年!设计意图:完整近代化探索的层次线索,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合理建构,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十三、难点答疑问题1: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孔教,原因何在?教师解说: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3.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中认定必须改造国民性,批判封建文化。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很容易就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孔教。问题2:举例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解说:孔子的个人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严密体系的儒家思想是有区别的。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是指三纲五常等的封建礼教。历史长河中的儒家学说其实也有诸如“仁爱”“有教无类”等很多值得现当代珍视的思想理念。旧文化当中某些积极因素值得我们去继承发展创新,我们对于旧文化应该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八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还不够完善,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来思考。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1 十四、教学评价本课主要围绕《青年杂志》或《新青年》的材料,通过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剖析教材,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整个过程。设计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侧重培养学生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因为是线上教学,教师未能见到学生及关注其学习情况,需要加上配套练习以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十五、板书设计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主要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口号:民主、科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与科学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进步: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局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12 十六、教学反思(一)特色:1.宏观地认识、分析、处理教材部编新教材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相比旧教材改变较多,删除了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一部分。另外第一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包含了背景及兴起过程,对于兴起过程新教材叙述比较详细。在“新文化运动”内容这部分,结构相对没有旧教材那么明显。总体而言布部编新教材的《新文化运动》一课更体现时空观念,历史感更强。所以本人设计“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时,糅合了旧教材的架构,稍微增加了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描述,为下一课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使整个单元更为连贯。课后总结部分强调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宏观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2.流程之间衔接顺畅全课各部分内容衔接流畅,以《青年杂志》或者《新青年》的材料来呈现历史且层层递进,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很好地串联了起来。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也缓缓道来,使学生感觉到流畅感。3.精选材料、合理呈现观点因为是线上课,所以本课使用的材料不多,且基本源自于《青年杂志》或者《新青年》,刚好《青年杂志》或者《新青年》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所选的材料也比较通俗易懂,且能明显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某些历史片段,让学生能够通俗易懂的明白材料理解历史。13 4.情感的升华进入近代史,学生接触到很多浴血奋战的民族英雄,新文化运动则是体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探索,同属于为救国而付出的努力。在本课最后总结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后,呼吁向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们致敬,寄望也能如他们一样,敢于怀疑、敢于求真,关心国家,成为当下积极进取的新青年。激励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好青年,提升家国情,也有了情感的升华。(二)不足线上课时间较短,也没有师生互动,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情况未能得知。也因为时间较短,如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这一难点,只能放在答疑的位置,未必能很好地呈现与解决。本课设计基本都使用《青年杂志》或《新青年》的材料,层层递进,但可能故事性较弱,有趣性不够强,未必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以上问题都需要再进一步探究与完善,争取更好地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14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