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3.9《桃花源记》一、课题桃花源记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2.品味课文的美、乐、奇;3.理解作者理想。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品味品味课文的美、乐、奇;理解作者理想。四、教学手段现代课堂教学手段[来源:Z.Com]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六、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在左黑板纵向板书朝代顺序:秦(前221年—前206年)汉(前206年—公元220年)魏(220年—265年) 晋(265年—420年)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繁衍生息,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600多年的神秘的地方就是——桃花源。二、疏通词句:1、请同学们找出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2、教师出示同学们未提到的字词。如:缘溪行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问所从来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遂迷  寻病终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问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同学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适当点拨.三、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可以听读结合。 思考:1.桃源中人把这个地方称作什么?2.哪些人一起来到这里的?3.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4.战乱结束后有没有回去?5.这个地方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让这群人乐不思蜀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者其中的奥秘。(美、乐、奇)四、品味美、乐、奇(一)想象桃源之“美”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番(这里的__________美,你看……)范例:这里的桃林美,你看,它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的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树上的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坦荡如砥,一望无际,就像一面大毡子……这里的屋舍美,你看,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里的桑竹美,你看,清脆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板书古今异义的词:交通)教师小结: 听着第二组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和谐。(二)理解桃源之“乐”(教学创意: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谈,二组成员充当其中一类人)桃源是美丽的,又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到快乐呢?(学生回答——男女,老幼,渔人)问题:1.老人(黄发)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孩(垂髫)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渔人乐,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了怎样的款待?4.男人:种作劳累,乐不乐?5.女人:在家里做些什么?乐不乐?教师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三)评读桃源之“奇”过渡:桃花源的美丽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花源奇在何处呢?1._______奇,它奇在……2.______奇,它奇在……3._______奇,他们奇在……4._____奇,它奇在……五、深入研读:1、揣摩语言 (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30秒,若3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2、问题讨论(同桌互相讨论,该部分内容每个问题限时90秒,若90秒内未作出自己的答案,将自动弹出相应参考答案。)(1)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 (2)作者在后面部分安排“处处志之”,为什么“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3)作者在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3、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六、拓展思考:1、品读《桃花源诗》(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2、比较分析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何异同?明确:本文与《天上的街市》在创作方法上,都运用了想象和幻想,情节离奇,极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不仅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倾向的体现。《天上的街市》表现得积极、豪迈、乐观,鼓舞人们奋起与黑暗现实抗争,而《桃花源记》则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有消极因素。3、独抒已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五、教学总结毛泽东《登庐山》有两句诗写到:“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他将欣喜如何?我更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能够志高存远,向着理想——中国梦勇往直前!七、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从导入就用时间顺序把渔人的活动联系起来,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也一目了然,既学到了知识,又有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用“美、乐、奇”三个字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贯穿起来。教学设计“美”在教学层次由浅入深,总分总的课堂结构层层推进,优美圆合。“奇”在教者慧眼独具,以精妙的三个字顺利地带动了全篇的教学,可谓是纲举目张,一气呵成。“乐”在学生的课中活动充实,新而精。几个环节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想象桃源之美,又用记者采访的形式,对桃源中人进行采访,犹如进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还有教师对桃源之美的小结,教师“有所为而不为”,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岂不“乐”哉?优点固然可取,但是课堂中还有一些学生无事可做,也就谈不上什么效果了。附《桃花源记》(课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