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课题认识千米课时1课型新授教师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和熟悉的事物,经历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的过程。过程与方法目标知道1千米=1000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重点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难点能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用米尺测量了1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如果我们想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应该怎样测量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的路程较长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千米。学生自由说,探索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的方法,交流。学生1:坐出租车。看计价单,估算一下。学生2:坐公交车。按车速及坐车时间估算。学生3:骑自行车。按骑车速度及所用时间估算。学生4:步行。按每分钟所走路程及所用时间估算,或按每步所走距离与走的步数估算。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结合身边问题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并为引入新课作铺垫。 新课教学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教师提出问题:估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用适当的方法,亲自算一算。指名说一说自己估算的结果。课件出示:丫丫,红红说话的内容。师整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说一说:一米有多长?1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闭眼想象:10个100米有多长?师讲解:10个100米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测量较长的距离时,我们常用千米作单位。课件出示"说一说":(1)你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还是超过了1千米?(2)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3)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千米?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1千米有多长。课件出示:标准操场跑道图。让学生计算:操场的1圈是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课件出示:马拉松赛跑及万里长城图片。结合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从网上收集的数学信息,说一说奥运会中马拉松赛跑的路程是多长?万里长城是我国的象征,它到底有多长?为什么称万里长城?结合教材第39页长城地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城的起止及总长度,并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里”。课件出示:我国地图提问:我国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你知道东西和南北有多长吗?通过对长城及我国疆域的了解,你有何感受?跟大家说一说。用合适的方法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交流方法与结果。思考,回答问题。看图,计算,回答问题,交流。看图,交流从网上收集的数学信息。看图,回答问题,谈感受。学以致用,通过让学生用合适的方法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身边的事物进一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二、巩固练习。1、填空。3000米=()千米5km=()m4600米=()千米()米6千米42米=()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天安门城楼大约高35()(2)京沪高速公路大约长1262()(3)火车每小时行约120()(4)科技楼高18()3、判断。(1)小明1小时大约步行100米。()(2)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是10分米。()(3)一列火车长约是240米。()(4)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约是8844千米。()(5)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课外作业:教材39页练一练。让学生从网上查阅资料完成习题。独立完成习题,讨论,交流结果。利用多张图片及文字让学生了解万里长城,马拉松赛跑的路程,我国东西、南北的距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习题由浅入深,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板书设计认识千米1千米=1000米1km=1000m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课堂小结说一说: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师:通过今天的数学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希望同学们以后善于发现和探索,揭秘更多生活中的数学,收获更多学习中的快乐。 整体习题设计1、填空。3000米=()千米5km=()m4600米=()千米()米6千米42米=()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1)天安门城楼大约高35()(2)京沪高速公路大约长1262()(3)火车每小时行约120()(4)科技楼高18()3、判断。(1)小明1小时大约步行100米。()(2)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是10分米。()(3)一列火车长约是240米。()(4)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约是8844千米。()(5)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教学反思本节课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身边事物,让学生认识1千米并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教学中让同学们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获取了新知识,并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