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刘强教学目标通过比较叙事角度,以及分析小说情节发展的合理性,理解小说叙事策略对于主题和艺术感染力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理解“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艺术效果产生的原因。说明:欧·亨利特别善于讲故事,他在《最后的常春藤叶》里塑造了三位处境窘迫却又精神崇高相互关爱的低层艺术家形象。其中最为感人的是为救人而自我牺牲的老贝尔曼,然而作者却选择了用苏艾的行动去串连琼珊与老贝尔曼的故事,并且刻意把贝尔曼救人作为暗线隐藏起来,使得读者经历了一种直至小说结尾才恍然大悟的阅读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式的审美感受。除了“三要素分析法”,高一学生理应对于小说形式技巧有更多的了解。对于此类情节性较强的作品,学生对于人物和情节的基本把握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但对于如何把故事讲得富有感染力却不甚了了。因此可以把对这篇小说的解读当作一个范本,教会学生从叙事策略的角度欣赏小说的魅力,并为高二学习《项链》《变形记》《〈药〉评点》等小说打下坚实的鉴赏基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初读导入1、指导学生交流预习作业一;2、总结预习情况,引出“欧·亨利”式的结尾。1、通过讨论,比较拟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关键词,针对不同的概括交换意见。2、明确本文特点巩固文学常识,引入读者的审美感受分解问题确定步骤1、欧·亨利式的结尾为什么会让读者产生“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阅读感受?分解问题:2、作者怎样使读者感到“出乎意料之外”?1、明确本文学习目标2、明确学习子目标和学习步骤以具体的目标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出学习路径,让学生少走弯路。
3、作者怎样使读者感到“又在情理之中”?结合文本深入研读1、什么是“出乎意料之外”?2、依据前文情节,读者原来以为故事会怎样发展?(琼珊病了——失去了对生的期盼——叶子落了——琼珊死去)(也许读者原来也没有想过要琼珊死——或许她能不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或许有好心人帮她实现艺术梦想)3、小结:综上所述,可能有两种意外,一是意外叶子居然未落,琼珊居然没死;二是意外琼珊得救的方式。4、这个结局读者虽然事先不知道,但作者肯定是知道的,那么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使我们对故事的发展感到意外呢?5、把部分情节隐藏起来又是什么方法?为什么我们读不到老贝尔曼之前那个晚上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合宜的叙事角度)1、明确解决问题的途径;2、深入研读文章,根据故事背景的介绍以及医生与苏艾、苏艾与琼珊之间的对话,详细分析琼珊的现实处境,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琼珊的命运让人感到意外之处。3、思考并与自己初读时的感受相印证。4、思考、明确主要是通过把老贝尔曼风雨夜画叶子的情节隐藏起来而达到的。5、讨论明确:虽然作品的主人公是琼珊还是贝尔曼一直是有争议的,但贯穿全文所有场景的人物,既不是琼珊,也不是贝尔曼,而是苏艾。这样作者就一步步让我们相信琼珊只有死路一条,同时自然就把另一条线索给藏了起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领会叙事策略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他以苏艾的行动为线索叙事,就使得我们跟着苏艾,不理解琼珊,可怜琼珊,担心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给她安慰,盼望琼珊自己能够回心转意;也无法了解老贝尔曼晚上回去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这就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事的效果)6、如果换个视角会怎样?6、比较不同叙事视角下,小说主题及艺术感染力的变化。理解作品叙事策略及对小说的影响。大胆质疑整体感知1、为何会让读者三思后觉得这个结局“又在情理之中”?真的合理么,你是否还有疑问?2、能否从文中寻找依据?3、小结:铺垫及作用。(铺垫的广泛使用,给读者带来了更长时间的回味,帮助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底层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又使得读者增加了更多的阅读乐趣。1、阅读质疑,例如:为什么会是贝尔曼,符合他的性格么?琼珊为什么没有识破叶子是假的?琼珊的病情好转是否符合情理?贝尔曼之死是否合乎情理?2、讨论交流,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理解铺垫的作用。(1)看家狗,自己贫困潦倒没有希望,还有对艺术的追求,小琼珊……(2)带着感情去画,杰作,她病了卧在床上,对面墙上,有一定距离,她的情感寄托所在……(3)医生的判断,更主要的是在于失去了希望……(4)肺炎,年纪大了,鞋子和衣服都湿了,灯笼还燃着,风雨……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释疑,深入了解铺垫小说的作用。课后作业巩固提升试比较本文与《群英会蒋干中计》在叙事策略方面的不同之处。(300字左右)针对叙事视角、铺垫等手法加以比较。评价本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