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朱子语类》第二则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基本思想。3思考理学的现实意义,用理学精神指导实践。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一,导入情景提问: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吋候,闹铃响了,I]寸间来不及了,还想放任自己再睡一会?父母几次催促,不要再看电视玩手机了,而你还会放任自己再玩最后一把,再看最后一会儿?。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是认为这是一件小事不足为虑,还是觉得这是必须改掉的缺点?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圣先贤,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用他们的智慧来引导我们的人生实践。二、作家、作品1>作家朱熹,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一家,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同吋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及佛家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的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2、《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全书共140卷,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三分析原文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文中有一个比喻句和我们刚才所说的情形很像是哪个句?3、人们明知小路荆棘丛生,荒秽不堪怎么还会走小路呢?物引着。4、这就是我们明知玩物丧志还不放下手屮的游戏,就是因为有游戏的娱乐和刺激引着。。古人认为,明知该走大路又走了小路,明知不该玩又放不下的矛盾根源在哪儿?无要克己功夫。主要是天理和人欲的矛盾。5、那应该怎么处理这个矛盾?。用原文的话说。就是扫除打叠(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四阐述天理人欲思想这就是朱子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当个人欲望与天理正道冲突的时候,就要克制欲望,你千万不要觉得再吃一口,再玩一把,再睡一会儿是件小事,
那里面有自我妥协的因了,侵袭你的骨髓,让你一辈子都站不育,如果小事情都是苟口,那么又怎能保证人的事情能抵得住诱惑,坚守原则呢。这就是朱熹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存天理灭人欲。人的行为必须遵循天理,绝对不能随心所欲,放任自由,否则天下就会大乱,也必将会受到惩罚什么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O天理包含三个层面,也就是人与人Z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身与心Z间的交往规律。。人与人之间必须遵从儒家所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否则就要有法律来惩罚。人与自然之间交往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规律,同时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否则环境恶化,人类也会自食恶果。人与自身的关系首先是身体保持身体健康。去掉危害身体健康的恶习,比如抽烟喝酒等。然后是心理健康。不贪焚,不愤怒,不忌妒等五联系自身,认识圣贤与自身的差距有一句话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性是多面的,有善有恶,你的敌人就是你性格中的恶贪婪,傲慢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牛活的强者。1,那朱子把人分为儿类,按什么划分的?现在请同学找一下圣人自然依天理而行。贤人学而后行。普通人如曾子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时克制自己2我们属于哪一类?我们应该怎么做?3总结:存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当孟子的舍牛取义,再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人理论,无不在强调克制欲望,反思自身。。古圣先贤,总结起来。一共强调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要遵循规律,一个就是要克制欲望,而遵循规律要以克制欲望为前提。所以说它虽然很简单,但它确实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又很难做到的重要命题。六拓展讨论我们现在学习西方追求自由,平等,刺激欲望带动消费,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结合事例來谈一下你的看法。贪官,激素化肥的世界,为手机卖肾,环境的恶化。七结语我们现在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各个领域开始提倡传统文化,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让他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是为了践行在生活当中,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做一个决不放纵欲望,绝不随波逐流,做绝不违背底线的人。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己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決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火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屮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干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在朱熹看來,“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在朱盛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止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
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他说:“如'口之于味,日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朱盛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Z,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他反对司马光“抨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抒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杓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抨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在朱熹看來,“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在朱熹看來,“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徳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摘自《光明日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