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学资料 / 案例反思 / 语文案例反思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年4月15日,我在南京“现代与经典”小语名师论坛上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下面我将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用诗意阐述语文的真谛 王崧舟老师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言语生命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育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无论是之前我观摩的《鱼游到了纸上》还是本节课《记承天寺夜游》无一不体现他用诗意向学生展现语文的博大精深。 借背景悟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一个曾经受过挫折委屈的诗人,于常人而言,面对污蔑于屈辱,大多数人会选择悲观绝望面世,生活就如同阴霾的雨天,乌云浓厚的哪怕一丝阳光都难以照进来。此情此境中更无闲心去赏月,而更多的是伤心。但苏轼不是这样的,他与常人不同,他选择了淡然处世,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王老师给孩子们播放了苏轼“乌台诗案”的材料,看完之后无论是学生亦或是现场的老师都沉默了,那一刻仿佛所有的人都是苏轼,都在用无声的沉默表达着对命运的不公。 王老师没有让这种情绪持续太久,陡然引导着大家再次走入文本,细观苏轼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的。月光清明,苏轼观之,内心充满着欢喜。便起身寻友张怀民。二人散步走在中庭,静看月光笼罩下越发空明的水,竹柏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如同水中的藻荇,在如此静谧的环境中赏月,人的内心不自觉的也慢慢静下来,步子也变得越来越轻了。曾经那些把自己压的喘不过气儿的物什,在此刻中变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这哪是一个身心曾受过磨难的人的心境啊,这么的回答。往事不堪回首,我却不念过去,只念当下,享受每一刻的美好。这就是苏轼,这一刻我们也是苏轼,猛然升起一个念头,像苏轼那样豁达淡然的面对每一天,过去的不值得一提,未来的每一天我努力珍惜。 其中有一个环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面对学生,王老师轻轻的说出,此刻你就是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你有愤慨吗?你有纠结与不平吗?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吗?写下来。教师给的学习任务单是,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我被贬黄州,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入入户,我便欣然起行,找我的好友张怀民,赏月。对于我的人生我想说的是._ _ _ _ 。每一位人都是苏轼,孩子们起笔。有位孩子写到,这里有美丽的月光,有知己的朋友,我应当享受这平静诗意的日子,过好每一天。有位孩子写到,经历了乌台诗案,我自不平,但我更愿从此远离世事,与朋友赏月庭中,做一平凡人,过一平凡日子,仅此而已。没有教师直接告知苏轼的处世态度,没人言苏轼的心境。但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掘背景感悟到了诗人“闲人”心境,处世豁达的态度。王崧舟老师的语言就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感受到了苏轼的豁达闲人的心境,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体悟到了那种态度与心境。这就是诗意,字字言语引领我们进入角色,在情境中感悟语文的诗意,让人不免对这种诗意的生活心生向往。 持淡然心态诗意生活 身边不乏抱怨世事的人,一点琐事就足以让那颗要求“民主”的心沸腾,埋怨如何的不公,如何的委屈云云。这些事情我们听1遍感觉同情,听2遍3遍我们不免心生反感。这些祥林嫂式的人物和我们在一起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乌云,这片乌云一直在。他们告诉了我们问题,却原地不动“享受”不公带来的“快感”,而不去寻找问题解决它。他们带来了乌云,却不想办法把乌云带走,这种人是不讨喜的。苏轼呢,乌台诗案面对狱中100多天的非人折磨,他如若抱怨,几天几夜都用不完。但他没有选择这种对他人不公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不念过去,享受当下,持“闲人”心境过好平凡的小日子。是的,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变换,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压力,有时候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感觉身心俱疲,我们太“忙”了,忙得都没有时间停下来静听花开,我们没有了耐心,我们很忙,我们压力很大,我们的心境越来越糟糕,甚至有时候我们不堪重负。人呐,总要好好爱自己的。王崧舟老师的课,不是简单的课程,他不仅教会了我们知识智慧,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从现在起,做一个诗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 课文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学时间:70分钟 教学实录 观课感悟 (一)触摸“记游”意脉 1.借月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宋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谷》 师:这样跟“月有关的诗句苏轼一共写了570多首,几乎占了他全部诗词的五分之一。这说明了什么? 师:苏轼对月亮情有独钟,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他又会借月亮表达什么呢?(导入) 本小节设计思路: ①逐句分析苏轼的诗句 ②引导学生发现苏轼对月亮情有独钟,顺势引导他又会借月亮表达什么呢?(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亮点) 2.读解四字词语 师:课文很短,才1个自然段,5句话85个字,但是四个字的词语却不少。(读解以下四字词语) 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 步于中庭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本小节教学思路: ①以文中四字词语着手,教师先逐句分析,带领学生了解诗意。②重点解释了,“但”“入”“空明”等重点词语意思,并传授学习方法,“学习文言文,留心注释很重要” 3.梳理行文脉络 师:思考并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课件呈现下列内容,生默读并完成练习) 起(起因) 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 承(过程)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转(转折) 无与为乐 步于中庭 合(讨论)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师: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波澜起伏,富于变化。这就叫“节奏”来!(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 了解文言文大意之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梳理行文脉络,通过连线的方式了解事件发生的起承转合。 师最后总结:文章戛然而止,既是议论,也是抒情,起承转合,环环相扣,意境深远。这就叫节奏。接着师生合作朗读,体会文章的节奏 本环节分为3部分,借月导入,读解四字词语,以及梳理行文脉络。借苏轼写月诗句,了解苏轼诗歌的写作素材与人物喜好,为后文深入了解苏轼的人物形象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环节都有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初识文章。 本环节的亮点: 梳理文章脉络,没有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而是摘取4句四字词语,通过4字词语了解文章大意,寻找起承转合。 (二)品味“空明”意境 1. 品味“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有着怎样心境的人称得上是一“闲人”? 师:(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也到过哪些人家,他们会有怎样的反映呢? 师:苏轼为什么如此在意“月色”? 设计思路: “闲人”理解 师:无所事事的是闲人吗?不思进取的是闲人吗?苏轼眼中的闲人是什么样的人?出示“元丰”。这里教师举例“忙碌的官员会关注月色吗?考状元连年不中会关注月色吗?”通过对比,引导出有一个人关注了月色,他是?苏轼 >接着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心情是——欣然。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指名读体会苏轼的快乐心情,欣然赏月。(引导学生体会月亮就苏轼的朋友,苏轼的知己。 朗读指导:不光用心,还要用感情,用眼表达。) 2.品味“无与为乐 步于中庭” 师:近在咫尺的人间还有一位苏轼的知己(课件呈现下列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师:你从哪些字眼上发现张怀民是苏轼的知己? 设计思路 通过找张怀民再次体会“知己”的含义。看到月亮就去找张怀民,说明关系非常好,这是一种知己的关系。师总结,这种不加思考,就去找的朋友啊。天上有明月,地上怀民,这是一种怎样的知己啊。再次体会知己的含义。 最后引导学生读出知己的感觉。 3.品味“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师:我们一起在中庭散步,呈现在眼前的是这样的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你们看见庭下有什么?这是怎样的积水? 师:你们还看见了什么?这是怎样的藻荇?(交横) 师:既然这一切写的都是月色,干脆直接把“月色”二字补上去。 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好吗?为什么? 设计思路: 漫步中庭爱左右南北东西都看到了什么?引读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教师是这样指导的,漫步中庭爱左右南北东西都看到了什么?把你们看到的读出来。 闭上眼睛,你和怀民步于中庭,你看到庭下___,水中?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 进而引导月色在哪里?月色就是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接着老师引导“月色”是否可加上去。 生,不可。因为加上月色太直接了,少了委婉含蓄表达的。学生理解之后,继续引导读这句话。 最后教师说:就这样澄澈月光在眼前,空明的月色在我心中,难怪当苏轼恍然大悟的时候,他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______继续读。 4.品味“何夜无月,但少闲人” 师:苏轼完全沉醉在空无一物的月色中。当他蓦然醒悟的时候,他有话要说——(朗读课文结尾) 师:多么美好的月夜啊!把这个月夜记下来吧! 设计思路: ①闲人多不多?所以苏轼发出这样的感慨。读“何夜无月,但少闲人”。 ②师:闲人太少,美丽的月色无人欣赏,苏轼说我得把它记下来。音乐起,师范读。看似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是吗? 引导学生盯着注释,体会苏轼是贬官后来到这里的背景。 本环节逐句分析,感悟出苏轼的“闲人”意境,“知己”的含义。感受诗人内心的空明心境。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引导,比如忙碌的官员、备战点事的人、繁忙的生意人无暇去关注月色,借此衬托出苏轼的 “闲”。 借“知己”引出张怀民与苏轼步于中庭,诗人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生真切感受到月色空明,比如两人无论走向中庭的东、西、南、北都能够看到孔明的月色,借空明的月色引出诗人苏轼无论遇到何种情境,依然保持着内心的空明与澄澈。 (三)感悟“闲人”意境 1.联系时代背景 师:为什么会贬官?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课件播放乌台诗案) 师:看完“乌台诗案”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受想说?(指名回答) 2.体悟作者心境 师:这个夜晚,苏轼要向月亮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境呢?(学生想象写话,然后组织交流) 师:这样的心境像什么?拥有这样心境的人叫什么? 3.回归文本语境 创设语境,引读全文 师:你想成为像苏轼一样的闲人吗? 设计思路: ①孩子们在此刻说出了委屈、难受、冤枉。进而教师出示诗句和孩子们的心情做了对比。让孩子们读。 ②读完后,老师问你们都读了,你读出了不平吗、愤慨吗?揪心吗?为什么?打开作业纸替苏轼写几句心里话。学生分享感受 师总结:苏轼心境平和澄澈,苏轼的心境特别像月亮。元丰六年写的是月色,其实是要写自己的心境。读闲人心境如月色空明。 最后引导朗读: 只有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遇到这样的夜晚____ 只有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遇到这样的 知己_____ 只有心境空明的闲人,才能见到这样的月色____ 只有心境空明的闲人,才会感悟到这样的人生真谛,这样的人,我们把它叫做______. 苏轼“空明”的心境主要是从诗人表面的“闲”来进行阐述。本环节通过“乌台诗案”的这一历史背景,让学生深入走进历史,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更加走近苏轼,让学生不仅体会到苏轼的“闲”,而是在“闲”背后的那种豁达的心境。 本环节的亮点:学生看完乌台诗案后,教师引导学生代替苏轼说几句话。学生此刻化身苏轼,感受到了苏轼的不甘、委屈,但依然选择豁达、安然于世,过平凡的日子。这一环节,教师无需阐述诗人是多么豁达,学生通过文字已经深刻的感悟到了苏轼的豁达心境。这同时也体现了王崧舟老师的教学主张,诗意语文,注重学生的言语和精神的发展。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