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今年的寒假是一个短暂的寒假,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因为今年我带的是初三毕业班;第二,因为今年在教研组领到的这本书,丁际旺所著的《怎么想,就怎么教》,读完之后,我深有体会,以至于我想及早开学和我的学生一起分享学习中的困惑以及解决的对策。    首先,我简单介绍丁际旺,他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物理教师,常年在一线工作,现为山东省实验中学物理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丰富,和学生接触比较多,对于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障碍的研究和思考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非常认同的。下面我就针对这本书以及自己对教学的感悟进行简单叙述。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一个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很认真,笔记做的也很完整,问他上课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了吗,他确定自己听得很明白,但是一到练习或者是将原来的问题换个问法,就又不会了;课上听懂了老师讲的解题思路,一旦自己去做又不会了。就如同:老师教你画圆,然后让你画个半圆就不会了。这一类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但有人在。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类学生呢?    我们先抛开智商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一类学生的在学习中没有生成自己的默会知识,没有将老师讲的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层面。那么什么是默会知识呢?本书中给出解释:默会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它“镶嵌”于人的行为中,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和直接传递的知识。比如说:一个登山爱好者,在平地上立定跳远可以跳三米。但在一次面对两米宽的山间狭缝是却不敢跳了。这时,队友从后面推了他一下,不跳就会掉进悬崖,没有办法,只能跳了,跳过去了。之后反复跳了几次,可想而知,支配他跳过去的因素不是他对山间狭缝宽度精准的理性判断,或许是他在第一次跳的过程中获得的不明确的默会知识。而这一知识是不能够通过明确清晰地语言教授的,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思维,成为自己的默会知识。    那么如何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达到默会知识呢?    首先,默会依赖知识情境的构建,因为默会是在知识情境中默会,它依赖知识情境的构建;其次,默会需要用心,包括用心评价和体验,按照波兰尼的理论,默会需要认识者将自己的心灵作为知识情境的一部分,并且是心灵游走在各个构成要素之中和跳出知识情境之外,从而获取“对这种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的一种知觉综合或把握”;三是默会需要确认线索和情境,之所以强调确认的重要性,是因为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缺乏确认意识,表现为只要暂时理解了知识就放过去,教师在这一环节也缺乏相关引导。那么怎么指导学生确认呢?在我看来,一是给学生学习指导,以使学生了解对知识和方法的确认是需要的、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二是给学生创造确认的条件,比如讲授新知识和新问题后,流出确认时间。教师不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个性,根据自己构建的情境,在他自己认识到的那些方面和认为重要的那些方面去确认。即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先进行确认。只要在确认后学生感到印象深刻了,仅达到确认的目的了;最后,默会需要必要的重复学习,默会知识的获取都要进行必要的重复学习,特别是对于生疏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更需要一定的重复学习,在重复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丰富默会知识,理解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默会知识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默会知识,就需要教师多去引导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抓住事物的要素,多去问个“为什么”,长时间的这样思考,逐渐的转变为自身的认识,理解知识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更多的默会知识。    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就藏在怎样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默会知识。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我还需要多多的探索和实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