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中小学试题 / 生物地理试题 / 高三生物试题 / 模拟试题 / 2020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定心卷(山东新高考解析版)

还剩 7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高考全真模拟定心卷【山东新高考】 生物 (考试时间:10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许多科学家认为,约十几亿年前,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需氧细菌,被吞噬的细菌在细胞 中生存下来了,从宿主细胞那里获取丙酮酸,宿主细胞从需氧细菌那里得到丙酮酸氧化分解释放的 能量。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器—线粒体。 以下哪些证据不能支持这一论点( ) A. 线粒体能像细菌一样进行分裂增殖 B. 线粒体内存在与细菌 DNA 相似的环状 DNA C. 线粒体内的蛋白质,少数由线粒体 DNA 指导合成,大多数由核 DNA 指导合成 D. 线粒体和细菌 DNA 中无遗传效应片段的比例,比真核细胞低 【答案】C 【解析】根据该观点可知,线粒体的前身是原始需氧细菌,因此线粒体能像细菌一样进行分裂增殖,A 正确; 线粒体含有环状 DNA,细菌也有环状 DNA,支持内共生学说,B 正确;由于细菌属于原核 生物,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此证据不支持该观点,C 错误;原核细胞中 DNA 的非编码区少, 线粒体和细菌 DNA 中无遗传效应片段的比例,比真核细胞低,D 正确。 2.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 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 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D. 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答案】B 【解析】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须,比如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在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都存在,A 正确;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破坏变性的因素有: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抑制酶的活性,不 会破坏结构,B 错误;酶的作用实质即为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C 正确;酶 是蛋白质或者 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者 RNA 酶降解,D 正确。 3.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B. 细胞凋亡时相关基因活动加强,不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C. 细胞中的线粒体可以定向运动以适应代谢需求 D. 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会形成细胞板,这个过程由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A 正确; 细胞凋亡又称为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一种由凋亡基因调控的对个体有利的细胞死亡,B 错误;线 粒体在细胞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一般与细胞中的代谢能量需求有关,C 正确; 激素属于信息分子,可以调节细胞的代谢,其分泌以后会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实现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 正确。 4.如图是人体正常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用虚线表示)和一对性染色体(用实线表示),其中 A、a 表示基因。突变体Ⅰ、Ⅱ、Ⅲ是正常细胞的几种突变细胞。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从正常细胞到突变体Ⅰ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 B. 突变体Ⅱ的形成一定是染色体缺失所致 C. 突变体Ⅲ形成的类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 图示正常细胞的一个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 aX 的配子概率是 1/4 【答案】A 【解析】突变体Ⅰ中 A 基因变成 a 基因,属于基因突变,可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A 正确; 突变体Ⅱ中一条 2 号染色体缺失了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也可能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易位),B 错误;突变体Ⅲ中一条 2 号染色体的片段移到 Y 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而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 错误;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 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即 AX、AY、aX、aY,而一个甲细胞形成的子细胞是 2 种,即 AX、aY 或 AY、aX,则产生的 aX 的配子概率是 0 或 1/2,D 错误。 5.某小组用性反转的方法探究某种鱼类(2N =32)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XY 型还是 ZW 型,实验过程如图 所示。其中投喂含有甲基睾丸酮( MT)的饲料能将雌仔鱼转化为雄鱼,投喂含有雌二醇(ED)的饲料能 将雄仔鱼转化为雌鱼,且性反转不会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性染色体组成为 WW 或 YY 的胚胎致 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对该种鱼类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要测定 17 条染色体上 DNA 的碱基序列 B. 若 P=1:0,Q=1:2,则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 C. 若 P=1:2,Q=0:1,则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 D. 无论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哪种,甲和丙杂交后代中雌鱼:雄鱼=1:1 【答案】C 【解析】该鱼有性染色体,故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要测定 15 条常染色体+2 条性染色体,共 17 条染 色体上 DNA 的碱基序列,A 正确;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甲 XX 与乙 XX 杂交后代中, P=1:0,丙 XY 与丁 XY 杂交后代中,Q=1:2,B 正确;若该种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则甲 ZW 与乙 ZW 杂交后代中,P=2:1,丙 ZZ 与丁 ZZ 杂交后代中,Q=0:1,C 错误;若为 XY 型,则甲 XX 与丙 XY 杂交,后代中雌性:雄性=1:1;若为 ZW 型,甲 ZW 与丙 ZZ 杂交,后代中雌性:雄性 =1:1,D 正确。 6.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进化的动力是生存斗争 B.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捕食和竞争实现的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环境对有利变异的定向选择 D. 若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生物进化的内因是变异,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A 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 既有竞争、捕食,也有互助互利,B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C 错误;若 体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存在等位基因,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因为体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 的不能发生交叉互换,D 正确。 7.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如图 1 实验,结果如图 2、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轴突 1 释放的递质可引起 Na+快速流出神经元 M B. 轴突 1、2 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C. 轴突 2 释放的递质直接抑制神经元 M 产生兴奋 D. 轴突 1 释放的递质能与轴突 2 和神经元 M 的受体结合 【答案】B 【解析】刺激轴突 1 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说明轴突 1 释放的递质可引起 Na+快速流入神经元 M,A 错误;轴突 2 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轴突 1 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都能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的 改变,B 正确;根据图 2 的结果刺激轴突 2 在刺激轴突 1,动作电位降低,说明轴突 2 抑制了轴突 1 释放的递质,作用于轴突 1,C 错误;轴突 1 释放的递质只能与神经元 M 的受体结合,D 错误。 8.脱落酸(ABA)与赤霉素(GA)对种子的休眠、萌发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环境因素会使种子内脱 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发生改变,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 休眠状态进入到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脱落酸和赤霉素对种子休眠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 B. 种子内脱落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受环境因素的诱导 C. 赤霉素通过调控种子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D. 萌发的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增强,对赤霉素的敏感性降低 【答案】D 【解析】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赤霉素抑制种子休眠,二者在对种子休眠的调控过程中具有拮抗作 用,A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种子内脱落酸的合成和降解过程受环境因素的诱导,B 正确;环 境因素如光照、温度等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和降解的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赤霉素 正是通过调控种子细胞内基因的表达而促进种子的萌发,C 正确;“当种子内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 比率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种子会由休眠状态转变为萌发状态,反之,种子则处于休眠状态”,这说明萌发的种子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增强,对脱落酸的敏感性降低,D 错误。 9.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则应去掉箭头 a、c,在 b、d、e、f 处均加上反向箭头,并 可确定甲是细胞内液 B. 若该图表示食物网,则该食物网中共有 4 条食物链,其中甲为生产者,丁为分解者 C. 若该图表示一个群落,则箭头可完全表示生物之间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关系 D. 若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应加上由丁到甲的箭头,并可确定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丙是分解者 【答案】D 【解析】若该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甲如果定义为细胞内液,则丁应该是组织液,而组织 液单向进入淋巴中,与题中的箭头方向不符合,A 错误;若该图表示食物网,食物网中不存在分解 者,B 错误;如果该图是群落,则信息传递在群落中各生物之间往往是双向的,不符合题意,C 错 误;若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关系,则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 流向消费者,同时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传递给分解者,分解者将物质和能量分解,回归给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D 正确; 10.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 关曲线,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需要使用样方法 B. 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三营养级 C. 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 a 时最大 的D. 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小型犬浣熊神群数量在 b〜c 时期处于下降阶段 【答案】C 【解析】小型犬浣熊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采用标记 重捕法,A 错误;小型犬浣熊既食肉,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因此小型犬浣熊最低处于第二营 养级,B 错误;曲线中 a~e(除 a、e 点)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大于 0,说明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 不断减小,因此在 a 时最大,C 正确;曲线中 a~e(除 a、e 点)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 0,说明小 型犬浣熊神群数量不断增大,D 错误。 11.下图表示江苏某地区建造的人工湿地(基质层由土壤和各种填料组成),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 水通过该湿地可被净化输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污水进入湿地经理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得到净化 B. 组成该湿地群落的类群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C. 该湿地群落中的碳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D. 污水进入量过大会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生活污水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进入湿地后经理化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得到净化,A 正确;组成该湿地群落的类群包括以植物为主的生产者、以动物为主的消费者和以微生物为主的分 解者,B 正确;该湿地群落中的碳来自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C 错误;污水 进入量过大会超过该湿地的自我调节能力,破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 正确。 12.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某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实验,是在某病原菌均匀分布的平板上,铺设 含有不同种抗生素的纸片后进行培养。图示为培养的结果,其中抑菌圈是在纸片周围出现的透明区 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可用平板划线法或涂布法接种病原菌 B. 未出现抑菌圈可能是病原菌与抗生素接触后发生抗性变异 C. 形成的抑菌圈较小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 D. 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答案】D 【解析】在图示固体培养基上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病原菌,A 错误;病原菌发生抗性变异在 接触之前,B 错误;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形成的抑菌圈应较大,C 错误;纸片所含的药物吸取平板 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对实验结果造 成影响,D 正确。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 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3.下列有关酵母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面团“发起”是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 B. 泡菜坛子里有时长出的一层白膜是产膜酵母的繁殖 C. 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实验过程中提供 18O2,则 18O2 进人酵母菌细胞后, 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C18O2 D. 低温干燥条件能使酵母菌处于休眠状态;温度适宜时,酵母菌就停止休眠并进行代谢活动 【答案】CD 【解析】面团“发起”是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A 正确;泡菜坛子里有时长出的一层白膜是产膜酵母 的繁殖,B 正确;酵母菌利用 O2 进行有氧呼吸时,O2 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和[H]反应生成 水,所以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H218O,C 错误;酵母菌活化恢复代谢通常还需要加入水,D 错 误。 14.科学家利用基因型为 hr(噬菌斑透明且大)和 h+r+(噬菌斑混浊且小)的两种 T2 噬菌 体同时 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大肠杆菌裂解后分离得到了 hr、hr+、h+r 和 h+r+4 种子代 噬菌体,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 32P 对噬菌体的 DNA 进行标记 B. T2 噬菌体复制的模板、原料和酶均来自大肠杆菌 C. 两种噬菌体的 DNA 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 D. 大肠杆菌裂解后,hr、hr+、h+r 和 h+r+的比例为 1︰1︰1︰1 【答案】AC 【解析】P 是 DNA 的特有元素,所以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可以用 32P 进行标记,A 正确;T2 噬菌体进行复制所需的原料、酶均来自大肠杆菌,但模板来自噬菌体自身,B 错误; 两种噬菌体基因型为 hr(噬菌斑透明且大)和 h+r+(噬菌斑混浊且小),但子代噬菌体却有 hr、hr+、 h+r 和 h+r+4 种基因型,故推测两种噬菌体的 DNA 在大肠杆菌内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C 正确; 大肠杆菌裂解后,原核生物体内的噬菌体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故子代噬菌体的 hr、hr+、h+r 和 h+r+的比例不一定为 1︰1︰1︰1,D 错误。 15.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 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 Rous 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 人体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无关 【答案】ABCD 【解析】抗体存在于细胞外液,只能消灭细胞外的抗原,A 错误;抗体抵抗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 溶菌酶杀灭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两者机制不同,B 错误;Rous 肉瘤病毒是病毒致瘤因子,与人 的细胞癌变有关,C 错误;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D 错误。 16.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下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 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B. 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 C. 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D. 利用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答案】AD 【解析】该模型对种群的数量进行的统计,描绘曲线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属于数学模型,A 错误;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两个物种之间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形成的,B 正确;捕食者和猎 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反应了负反馈调节过程,C 正确;利用模型可以解释捕食者和猎物两者数量 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D 错误。 17.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是由野生菌种突变形成的,自身不能合成组氨酸。将其接种在缺乏组氨酸 的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有极少量菌落形成。2-氨基芴是一种致突变剂,将沾有 2-氨基芴的滤纸 片放到上述平板培养基中,再接种组氨酸缺陷型沙门氏菌进行培养,会有较多菌落出现。以下叙述 正确的是( ) A. 在接种前,2-氨基芴和滤纸片须进行灭菌处理 B. 若用划线法接种可以根据菌落数计算活菌数量 C. 基因突变的可逆性与是否存在致突变剂无关 D. 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 【答案】ACD 【解析】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实验材料、实验用具都要进行灭菌处理,A 正确; 计算活菌的数目常用稀释涂布法,而不是用划线法,B 错误;2-氨基芴可使沙门氏菌中野生型增多, 缺陷性型减少,如果再由野生型突变为缺陷型,则与该突变剂无关,C 正确;根据菌落的变化情况, 可推测环境中的化学致突变剂,D 正确。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61 分。 18.某研究者对某一大豆新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开展研究,首先将大豆种子置于水分、空气、 光照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的重量变化,结果如图甲所示。再选取大豆幼苗 放在温室中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右图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 回答有关问题:(1)如图甲所示,实验小组在第 4 天测得的种子吸收的 O2 与释放的 CO2 之比为 1:3,此时大豆细胞 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为___________;6 天后种子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第___________天,大豆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大致相当。研究者用含 18O 的葡萄糖 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 (2)据图乙分析,限制 AB 段 CO2 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若白天温室温度高于 5℃, 则白天温室中 CO2 浓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温室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 ___________℃。 (3)图乙 C 点时叶肉细胞产生的 O2 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图中___________(填字母)点光 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答案】(1) 1:6 细胞呼吸分解了有机物 10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2)温度 减小 20 (3)从叶绿体→线粒体和从叶绿体→叶肉细胞外 B、D 【解析】(1)设无氧呼吸过程消耗的葡萄糖为 X,则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 2X,有氧呼吸消耗 的葡萄糖为 Y,有氧呼吸过程吸收的氧气为 6Y,产生的二氧化碳为 6Y,由题意可得关系式:6Y: (6Y+2X)=1:3,解得;X:Y=6:1.6 天后种子重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呼吸分解了有机物。根 据曲线图,第 10 天大豆的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大致相当。用含 18O 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氧呼吸 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2)图乙中,限制 AB 段限制光合作用 CO2 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自变量温度。据图分析,白天温 室温度高于 5℃,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吸收量大于 0,则白天温室中 CO2 浓度减小。图 中的实线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虚线表示呼吸速率,高于 20℃后实线不再上升,而虚线继续升高, 表明该植物的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高,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 20℃。 (3)图乙 C 点表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产生的 O2 的移动方向是从叶 绿体→线粒体和从叶绿体→叶肉细胞外。B、D 点均在横轴的上方,净光合速率均大于 0,植物光合 作用实际制造的有机物大于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B 点、D 点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因此 实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19.某多年生植物的宽叶和窄叶由等位基因 A、a 控制,红花和白花由等位基因 R、r 控制。让两纯合 植株杂交,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F1 F2 亲本组合 宽叶红花 宽叶红花 宽叶白花 窄叶红花 窄叶白花 宽叶白花×窄叶红花 98 102 61 63 20 (1)F2 中出现的四种表现型的比例约为___________,研究小组经分析提出了两种假说。假说一:F2 中有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且致死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假说二:___________。 (2)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为材料,设计一代杂交实验检验两种假说。 ___________ (写出简要实验设计思路,并指出支持假说二的预期实验结果) (3)如果假说一成立,让 F2 中的宽叶红花自交,后代窄叶白花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 【答案】(1)5:3:3:1 AaRR、AARr F1 中基因型为 AR 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2)以 F1 中的宽叶红花作为父本或母本分别与 F2 中的窄叶白花测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并统计比例。 若两种方式的测交实验中有一种子代出现宽叶白花:窄叶白花:窄叶红花=1:1:1(子代不出现宽叶 红花),则假说二成立 (3)1/15 【解析】(1)F2 中宽叶红花:宽叶白花:窄叶红花:窄叶红花=5:3:3:1,不是 9:3:3:1,说 明存在致死现象。若为基因型致死,因为出现异常比例的是宽叶红花,正常情况下宽叶红花的基因 型及比例为 AARR:AARr:AaRR:AaRr=1:2:2:4,故致死个体的基因型为 AARr 和 AaRR。还 有一种可能性是基因型为 AR 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后代也会出现 5:3:3:1。 (2)要验证两种假说哪种正确,可以选择 F1 中的宽叶红花(AaRr)作为父本或母本分别与 R 中的窄 叶白花(aarr)测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并统计比例,如果是基因型为 AR 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不育,则 测交后代不会出现宽叶红花,则假说二成立。 (3)若假说—成立,即基因型为 AARr 和 AaRR 的个体死亡,则 F2 中宽叶红花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RR:AaRr=1:4,自交后代中窄叶白花的比例是(4/5)×(1/12)=1/15 20.自然界的生物总是处于急性应激刺激(如捕食)或长期的环境压力(如高温、饥饿或过氧化环境) 之下,科研人员以线虫为实验材料,探究机体在受到急性应激刺激后应对长期环境压力的影响机制, 进行了系列实验。 (1)研究人员通过每 5 分钟轻敲培养线虫的培养皿模拟急性刺激(共 150 分钟),随后让其处于长 期慢性的环境压力下。 ①机械刺激线虫时,其感受器产生___________,传导至 RIM 神经细胞,促使___________与突触前 膜融合,释放酪胺。酪胺是平衡急性应激和长期环境压力的关系的___________分子。 ②观察野生型线虫与酪胺受体基因突变体受到急性应激后的生存率,如图 1。 据图可知,野生型线虫的生存率___________(高/低)于酪胺受体基因突变体。由此推测,在急性 应激刺激下,酪胺可___________(促进/抑制)线虫对后续长期环境压力的反应,影响线虫对环境 的抗逆性。 (2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酪胺对受长期环境压力(饥饿)下的反应机制,如图 2 所示,急性刺激 诱导 RIM 分泌酪胺,在其作用下,启动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促使胰岛素样蛋白与小肠细胞膜上的 ___________结合,使胰岛素转录因子(DAF-16、SKN-1 和 HSF-1 等)被磷酸化,阻断其进入 ___________,最终促使组织细胞摄取利用___________,满足线虫对逃跑等急性刺激反应的能量需 求,而无法提供更多能量应对长期环境压 力的影响。注:胰岛素样蛋白 作用相似于胰岛素。 (3)请你根据该项研究结果,提出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压力的治疗措施___________。 【答案】 (1)① 兴奋(神经冲动) 突触小泡 信息 ②低 (5). 抑制 (2)胰岛素受体 细胞核 葡萄糖 (3)减少体内酪胺的含量(①酪胺合成抑制剂;②酪胺受体(tya-3)表达抑制剂) 【解析】(1)①机械刺激线虫时,其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导至 RIM 神经细胞,促使突触小泡与突触 前膜融合,释放酪胺。酪胺属于信息分子。 ②据图 1 可知,野生型线虫 生存率低于酪胺受体基因突变体。由此推测,在急性应激刺激下,酪 胺可抑制线虫对后续长期环境压力的反应。 (2)据图 2 分析可知,急性刺激诱导 RIM 分泌酪胺,在其作用下,启动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促 使胰岛素样蛋白与小肠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转录因子(DAF-16、SKN-1 和 HSF-1 等)被磷酸化,阻断其进入细胞核,最终促使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满足线虫对逃跑等急性刺 激反应的能量需求,而无法提供更多能量应对长期环境压力的影响。 (3)据上分析可知,酪胺会使机体无法提供更多能量应对压力,故为了帮助人类应对压力,可以减 少体内酪胺的含量(如①酪胺合成抑制剂;②酪胺受体(tya-3)表达抑制剂) 21.效应 T 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上 TCR 受体识别肿瘤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并进行攻击(如图 1),而肿瘤 细胞可通过某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攻击,以实现免疫逃逸。请回答: 的 的(1)图 1 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效应 T 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过程中发出信号的细胞是 ___________;该图也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 (2)研究发现,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表达出 PD-L1 蛋白与 PD-1 受体结合,从而抑制效应 T 细胞的免疫功能,实现了免疫逃逸(如图 2)。 ①利用肿瘤移植技术、基因敲除技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以健 康小鼠为实验动物,设计实验验证该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 ②为进一步验证该机制,可另设计一实验组,即对健康小鼠进行___________,然后注射抗 PD-L1 抗体。实验中,注射该抗体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癌细胞会召集大量 Treg 细胞进入肿瘤中,导致肿瘤生长。Treg 细胞表面能持续性 的表达 CTLA-4,抑制 T 细胞活化,并使 T 细胞分泌 IL-2 的能力降低(IL-2 可促进 T 细胞增殖)。在 临床试验中,尝试采用诱导 Treg 细胞凋亡的方法治疗癌症,但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科研人 员研究了 3 种细胞对 T 细胞分泌 IL-2 的影响。结果见下图: 由上图结果推测,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 (1)肿瘤细胞 监控和清除 (2). ①将敲除 PD-L1 基因和未敲除 PD-L1 基因的肿瘤细胞,通过肿瘤移植技术分别移植到两组健康小鼠体内,比较两组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状况 ②肿瘤移植 (与 PD-L1 蛋白特异性结合,)阻止 PD-L1(蛋白)与 PD-1(受体)结合 (3)已凋亡 Treg 细胞导致 T 细胞分泌的 IL-2 更少,对 T 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 【解析】(1)图 1 中,肿瘤细胞发出的信号抗原可以被效应 T 细胞表面的 TCR 受体识别,故肿瘤细 胞是发出信号的细胞,该过程中效应 T 细胞可以发现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肿瘤细胞,体现了免疫系 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2)①要利用肿瘤移植技术、基因敲除技术设计实验验证该肿瘤细胞通过表达出 PD-L1 蛋白的免 疫逃逸机制,实验设计的自变量应该是肿瘤细胞是否敲除 PD-L1 基因,两组的共同处理是将两组肿 瘤细胞分别移植到两组健康的小鼠体内,因变量应该是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状况。②为进一步验证 该机制,可对健康小鼠进行肿瘤移植后,注入抗 PD-L1 抗体,该抗体会与 PD-L1 蛋白特异性结合, 从而阻止 PD-L1(蛋白)与 PD-1(受体)结合,若确实为该逃逸机制,小鼠的肿瘤细胞会被免疫系 统清除掉。 (3)IL-2 可促进 T 细胞增殖,而 Treg 细胞表面能持续性的表达 CTLA-4,抑制 T 细胞活化,并使 T 细胞分泌 IL-2 的能力降低,采用诱导 Treg 细胞凋亡的方法治疗癌症,已凋亡 Treg 细胞导致 T 细胞 分泌的 IL-2 更少,对 T 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 22.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 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 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 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 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 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____关系明显加剧,依 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 50a 内的变化:___________。(3)经研究调查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 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 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 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 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___的能力。 【答案】(1). 次生演替 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 (2)竞争 在演替的前 20a 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a 间丰富度下降,30a 后丰富度达 到稳定状态 (3)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 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 (4)垂直结构 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 【解析】(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 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还适于不 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一年生杂草)。 (2)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竞争关系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 种群丰富度在 50a 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 20a 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a 间丰富度下降,30a 后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 (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就 有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 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克隆植物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 非克隆植物的发展。 (4)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这种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 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3.ACC 合成酶是乙烯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由 ACC 合成酶基因(简称 A 基因)控制合成。将 A 基 因反向连接在启动子和终止子间可构成反义 ACC 合成酶基因(A1 基因),转 A1 基因番茄的后熟过 程变慢,利于番茄的储藏和运输。 请回答: (1)从番茄的果肉细胞中提取 RNA,利用 RT-PCR 获取 A 基因,即利用 RNA 和 PCR 技术获取 目的基因。利用 RT-PCR 获取 A 基因所需要的酶主要有___________。在 A 基因扩增过程中需要特定的引物,该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S1 和 S2 为 A 基因和 A1 基因的特异性启动子,S2 在番茄果肉细胞内起作用,S1 在除果肉细胞外 的其他细胞内起作用。在构建转 A1 基因表达载体时,启动子应选择___________,不选另一个的理 由是___________。A1 基因的表达元件包括启动子、终止子以及反向连接在两者之间的 A 基因,若 用农杆菌转化法将此元件整合到番茄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则应将此元件应构建在 Ti 质粒的 ___________中。 (3)在检测番茄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是否插入了 A1 基因时,___________(填“能”“不能”)用放 射性物质标记的 A 基因做探针进行检测,理由是___________。检测表明,与非转基因番茄相比, 转 A1 基因蕃茄的果肉细胞内乙烯含量下降,机理是___________。 【答案】 (1)逆转录酶和 Taq 酶 定位 A 基因的位置,与模板链结合并为子链的延伸提供起点 (2)S2 S1 不在果肉细胞内起作用,番茄果实不会后熟;S1 在番茄植株细胞内起作用后会导致番茄植 株的乙烯合减少,影响番茄植株的正常生理活动 T-DNA (3)不能 蕃茄细胞内本身有 A 基因,无论是否插了 A1 基因都能与探针杂交形成杂交带 转基 因番茄细胞中存有 A 基因与 A1 基因,二者转录产生的 mRA 能杂交形成双链,导致 ACC 合成酶的 合成受阻,从而使乙烯的合成量降低 【解析】(1)由 RNA 经 RT-PCR 技术获取了 cDNA,进而获得 A 因,故 RT-PCR 技术包含了逆转录 和 PCR 两个过程,因此需要逆转录酶和 Taq 酶。引物和模板结合后,定位了要扩增 DNA 的区段, 即定位 A 基因。由于 Taq 酶只能从单链的 3′端延伸,因此引物提供了子链的延伸起点。 (2)S1 在番茄的植株细胞内起作用,不在果肉细胞内起作用,番茄果实不会后熟,因此启动子应选 择 S2。同时也考虑到 S1 在番茄植株内起作用后会导致番茄植株的乙烯合减少,影响番茄植株的正常 生理活动。T-DNA 是 Ti 质粒的可转移区段,表达元件应构建在 Ti 质粒的 T-DNA 上。 (3)茄细胞内本身有 A 基因,无论是否插入了 A1 基因,A 基因 A1 基因都能与探针杂交形成杂交带, 因此不能用放射性物质标记的 A1 基因做探针进行检测。在转 A1 基因的番茄果肉内,同时存有 A 基 因和 A1 基因,二者转录产生的两种 mRNA 的碱基互补,会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杂交形成双链,从而 导致 ACC 合成酶的合成受阻,最终使乙烯的合成量与含量下降,使番茄的后熟过程变慢。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