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牡一中 2017 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月考 历史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0 题,每题 1.5 分,共计 60 分。) 1.西周政府规定市场中禁止贩卖礼器和兵器;贵族买东西需要通过手下的管事和仆役等人去 办,自己不能入市。以上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扰乱社会治安 B. 限制贵族使用私权 C. 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卖礼器和兵器”是贵族与统治者所需要的,且贵族不能入市,由管事和仆 役购买东西,反映了在古代森严的等级,故 C 项正确;材料所描述现象与社会治安无关,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贵族的私权进行阐释,故 B 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对象是贵族,而不 是对关于市场的管理,故 D 项排除。 2.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 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以下对二者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两者主张都得到当时统治者认同 B.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 C.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 两者主张都以维护君主的利益为出发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 产时间;“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都利于稳 定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 D 项正确;两者都是站在君主的立场出发的,根本上不 是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排除 B 项;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并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统治者重用 法家思想,排除 A 项;孟子的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排除 C 项。 3.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 均发现有“射雀射猴”画像。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树下两人持弓仰射,树上共计有 20 多只雀与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代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气 B. 麻雀与猴类对小农经济破坏最大 C. 汉代的仕途开阔权力向下层开放 D. 黄河下游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重心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鸟亦称雀,“雀”、“爵”相通,故“射雀”为“射爵”。“猴” 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体现了汉代察举制下仕途向下层开 放的现象,C 符合题意;A 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B 与材料无关;材料反映的不仅是黄河下游 地区的情况,D 不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汉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射雀射猴”的含义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汉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加以作答即可。 4.《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 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 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A. 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B. 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 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D. 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依据材料“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 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可知,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的人才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 不知所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推行九品中正制,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适应了曹魏局势 的需要,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结合所学可知,曹魏选官制度确立之初以士人的德才、出身进行评定等级,作为选官的 标准,并不单纯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并未恢复汉代的察举制度;D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是在地方上设立中正官负责评定本地士人的品级,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并未引发乡 民议论政治的热潮。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5.唐代诗人元稹说:“予始与乐天(白居易)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二十年间, 禁省(宫廷)观寺、邮候(旅店)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下层百姓)之口 无不道。……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这反映出 A. 市民阶层生活丰富多彩 B. 诗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C.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 D. 唐朝政府开放的文化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邮候(旅店)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下层百姓)之口无不道。” 说明人人都受诗歌的影响。“其甚者,有至于盗窃名姓,苟求自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 说明有的人借此来营利。由此可以看出诗歌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的较大的影响,B 项正确; 材料中只涉及到市民生活与诗歌有关,无法体现丰富多彩,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做官 的途径问题及价值取向,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诗歌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到唐 朝的文化政策,排除 D 项。 6.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 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 思想 A. 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 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 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 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答案】D 【解析】 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反映了朱熹承认人性的正当需求,故 A 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区分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并未涉及为封建统治辩护的内容,故 B 错误;材料 内容将人性的正当需求作为“天理”,这并不是宣扬封建的伦理纲常,故 C 错误;朱熹承认人 性的正当需求,区别不正当的“人欲”,这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秩序,故 D 正确。故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 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分天理与人欲的不同点的角度出发, 即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的结论。 7.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 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 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 民间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B. 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C. 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 对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保护财产权的立法,这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民事经济活动 较前代活跃,民事侵权纠纷相对较多,相应的规定民事侵权的法律也较为丰富。这本质上体 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故选 B。A、C、D 三项不符合 题目材料主旨。 8.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 733 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 993 万顷,嘉庆 十六年又增至 1051 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 20 省 354 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 A.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B. 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D. 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 项,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全国耕地总面积和种植玉米地区不断扩展,可以看出传统 农耕经济不断发展,可知相应的在农业转型时会存在面积过大、动力不足的问题,难以获得较快发展。故 A 项正确。B 项,不能仅根据“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 20 省 354 府州县”就 片面推断出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结合所学可知,玉米是明末开始从美洲传入中国的美洲 高产旱地农作物。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清代从顺治到嘉庆年间,全国耕地总面 积不断扩大,并没有说明政府对于垦荒的态度。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表明种植玉米的地区 有所扩展,但“发生根本变化”说法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 9.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 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 20 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 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 不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 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 与封建地租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在自然经济结构下,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微弱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很难生产出大 量的闲散的社会资金。在缺乏近代中国股票交易市场和高利贷盛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国 近代企业要想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使社会资金投到工业上来,必须靠自身做出一定的调整 和适当的修改。官利制度适应了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吸纳了资金,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新式 企业,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是招商局借了官款 20 万串,无法体现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故排除 A 项;官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式企业的发展,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存款性质” 的官利,无论公司盈亏都要给付,企业负担重。该选项片面,故排除 B 项;现代股份制企业 实行的是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官利制度是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不管经营状 况如何,即时计息。两者有根本上的不同,故排除 D 项。 10.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庄 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 牌出卖。这说明 A.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B. 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C. 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D. 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 村”可知鸦片战争后福州开埠通商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 的变化,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进程,答案为 C;农村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动,自然经 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A 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织布的机坊在福州即附近城市,不能说明福建农 村近代工业占主导,B 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D 错误。 11.1902 年,梁启超发表文章《新史学》。他认为,传统史学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他 呼吁进行一场“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要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梁启 超的“新史学”思想 A. 彻底否定了传统史学 B. 深受唯物史观的影响 C. 体现“经世致用”观 D. 推动清末立宪 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建立新史学,要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是出 于对挽救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体现了“经世致用”观,故 C 正确;梁启超深受 传统史学的影响,其“新史学”也是建立在传统史学基础之上,故 A 项错误;此时马克思主 义还没有传入到中国,因此不可能受到唯物思想的影响,排除 B 项;材料主旨与清末立宪无 关,排除 D 项。 12.有学者说:“当 1905 年 9 月 2 日科举制度被宣布废除时,曾经的封建制度的坚定维护者 并没有发起大规模的强烈反抗;当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时,相当一部分革命党的组织者却是旧 有士绅集团成员;当袁世凯、张勋企图复辟帝制时,天下却‘共击之’”。这说明 A. 清末民初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 统治阶层的分化影响清末民初的政局 变动 C. 中国实行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广泛 D.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众的民族意识开始 觉醒 【答案】B 【解析】 的【详解】考查清末民初的中国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士绅集团作为君权政治体系支 持者、官僚系统输入者、地方政务协助者和基层稳定维护者,是专制王权体系的中坚力量。 然而,面对鸦片战争后古老中国发生的“几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他们也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 相当一部分士绅分化为改良派、革命派,蜕变为一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思想、向往资产阶 级制度和思想的强大力量,说明统治阶层的分化影响清末民初的政局变动,故 B 项正确;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故排除 A 项;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薄弱,这也 是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原因,故排除 C 项;鸦片战争后,国人的民族意识就开 始了一定程度的觉醒,故排除 D 项。 13.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 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 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C.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答案】B 【解析】 【详解】皖系军阀徐树铮是客套话,但无意损害了酒店名誉,可见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故选 B;材料无关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排除 A;材料没有对中西方的饮食进行比较,排除 C; 材料不能确定皖系军阀徐树铮是守旧派的代表,排除 D。 14.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 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 地。”孙中山的这一认识 A.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 B. 是对民权主义的新发展 C. 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 D.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 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成为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基础,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 欧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孙中山提出此认识时 1911 年辛亥革命早已发生;B 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发展,不是民权主义;D 选项错误,孙中山的这一认识并 未改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5.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推断 A. 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 B. 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 C. 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 D. 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 【答案】D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上海的《申报》洋货商品的广告量明显多于重庆的《商务日报》,这说明重 庆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弱于上海,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无法从广告的数量来进行判断;B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看出西化程度;C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表现。 点睛:本题题中给出了表格,要从表格中读取有效的信息。解答表格性的问题关键点有三: 一是表格的名称或者标题;二是表格中的横纵项目栏,这是解决表格问题的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是表格中涉及的内容,这要与所学知识来结合,分析出主要考点,进一步解答。 16.1927 年 5 月 18 日,中共中央提出“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命 将来的发展和最后的成功的唯一保证”。中共中央提出此主张的意图是 A. 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B. 避免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C. 抵制“城市中心论”的主张 D. 加快国民党改组的步伐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再联系时间“1927 年 5 月 18 日”,可以得 出共产党在为挽救国共合作做努力,B 正确。此时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是汪精卫,A 错误。材料 不涉及革命道路问题,C 错误。国民党改组于 1924 年国民党一大时完成,D 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927 年 5 月 18 日”,这一时间发生在“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之前,再联系“工农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民权的同盟,是中国国民革命将来的发 展和最后的成功的唯一保证”,可以得出中共提出这一主张的意图是避免统一战线彻底破裂。 17.1937 年 11 月,毛泽东在延安作报告指出:中国政局有三种可能的发展方向,即“结束片 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并存于中国”。这一分析 促使中共 A. 警惕国民政府放弃抗日 B. 在陕北开展大生产运动 C. 对日军展开战略性反攻 D.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结束片面抗战,代以全面抗战”、“结束抗战,代以投降”和“抗战和投降 并存于中国”可以看出,即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实现,但毛泽东仍然担心国民党会放弃抗 日,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大生产运动,排除 B;材料中体现出毛泽东对国民党抗日的担心,与战略反攻无关,且此时是战略防御阶段,排除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 1937 年 9 月已经建立, 排除 D。 18.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看,“吾国实不啻久已分为十百千小国”。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规 定:“以中央、中国、交通(次年 1 月增加中国农民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其他 银行不再有货币发行权,流通中的纸币逐渐收回,停止使用。这一举措 A. 推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 B. 加剧了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 C.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说明政府为抗战做了充分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政府通过“三银行”收回货币发行权,有利于国内金融的稳定和统一,从而推 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C 项;此时国民政府已经实现了国家政治的统一,排除 A 项; 国民政府的做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加剧经济形势恶化,排除 B 项;国民政府的做 法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无法体现是为抗战做准备,排除 D 项。 19.1953 年 3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正 确的是 A. 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B. 《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纲领 C. 各少数民族人民此时据该条规定 5 个自治区普选一届人大代表 D. 它说明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在我国已经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特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 1949 年 9 月通过的。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制定以前的建国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答案为 B 项。A 项,1954 年第一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结束,排除;C 项, 根据所学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是 1947 年 5 月 1 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 1955 年 10 月 1 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是 1958 年 3 月 5 日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 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 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是 1958 年 10 月 25 日成立,西藏自治区是 1965 年 9 月 1 日成立,排除; 在D 项,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排除。 20.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对此最为合理的历史解释是 A.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 美英主要工业产量远远落后于中国 C.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技术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是中美英三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高低,而不能代表产量,要考虑基 数,中国的增长速度快证明原有基数低,工业基础薄弱,故排除 B,选择 C;材料是第一个五 年计划,中国经济过程中出现急躁冒进是在“大跃进”时期,故排除 A;经济增长速度与工业 产业技术先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D。 21.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 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1950~1965 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C. “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 1963~1965 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答案】B 【解析】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也取得很大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农 业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一五”计划时期实征农业税也有所提高,故 B 项正确;A 项中“始 终呈现下降趋势”,表述太绝对,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二五”时期正处于大跃进和人民 公社化运动时期,农业生产下降,C 错误;1963~1965 年处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国 民经济混乱”不符合史实,排除 D。 22.根据 1955 年规定的设市标准,到 1964 年底全国只有建制市 168 个,比 1961 年减少 36 个 市。从 1961 年到 1964 年中国城镇人口净迁出 4369 万人。当时出现“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是 A.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 国家经济进入调整轨道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此时期城市居民大量迁出。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导致城市经济困难,1961 年中共中央开始大力调整国 民经济,部分城市人口重新回到农村,所以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 项错误,真正有组织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于 1968 年,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 因;B 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此时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不是造成材料中 现象的原因;C 选项错误,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 确答案为 D 选项。 23.新中国成立后,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 1950、1953、1958 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 1971、1975 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 调整了对苏联的外交方针 B.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 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1950、1953、1958 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 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中国可见 20 世纪 70 年代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调整,故 A 项正确;“推行全方位的 外交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故 C 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出欧美对华的经济政策,故 D 项排除。 24.1971 年 7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将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8 月,尼克松宣布美国放弃金 本位,准许美元随其他货币汇率浮动。日本称这两件事为“尼克松震撼”。“尼克松震撼”直 接 A. 促使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 B. 导致日本对华政策匆忙转向 C. 导致日美同盟关系不复存在 D. 遏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促使日本对华政策的转 变,1972 年中日建交,故 B 正确;1973 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A 时间错误,排除;C 不符 合史实,排除;80 年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5.198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 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该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 推广家庭承包责任制 B. 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C. 减轻农民、农村负担 D. 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任何单位都不得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 产计划”体现出国家对于农产品商品化的重视,B正确;家庭承包责任制此时已经在全国范 围内开展,A错误;减轻农民、农村负担不是材料中政策的直接目的,C错误;一五计划时 期农业政策是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D错误。 26.历史学者郭小凌指出:“古希腊公民大会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辩论……力求以充足的论据和 雄辩的论点感染和说服听众,发言逻辑严密,修辞恰到好处,见不到哗众取宠、言之无物的大话空话。”这番舆论反映了古希腊 A. 民众充分享有决策权 B. 演说决定了民主政治 C. 领袖在政治中的作用 D. 城邦民主体制的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辩论文明……发言逻辑严密,修辞恰到好处”说明了 演说家在公民大会中的作用,体现了雅典民主体制的活力和特点,故选择 D 选项;结合所学 在雅典只有成年的男性公民才拥有决策权,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A 选项;演说应该是由政治 决定的,且夸大了演说的作用,故排除 B 选项;演说家不完全等同于政治家,故排除 C 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以及实质,需准确解读材料。 27.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女神。祭祀 这类神祗的宗教节日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这反映了 A. 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盛行 B. 公民宗教信仰呈现多元化 C. 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宣传 D. 罗马人尚武色彩非常浓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将一些抽象理念人格化”“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 祭祀这类神祗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如胜利女神,传 说她曾协助奥林匹斯众神战胜泰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胜利女神形象的人格化,充分 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传达了胜利的主题,说明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 宣传,故 C 选项正确;君权神授说,或作天授君权说,它是古代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 提倡的一种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 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故 A 选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祭祀比如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的宗教节目大多在执政官换届选举之时 举行,体现了当时执政者重视政治理念的宣传,并没有体现公民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问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中“和谐女神、胜利女神、健康之神”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不能体现尚武色彩,故 D 选项错误。 28.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 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B. 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C. 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D. 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表面上看是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 实际上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时,封建教会势 力强大,资本主义势力并不发达,不敢直接去批判封建的宗教,所以要借助那些古典文学, 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体现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表达了对封建教会统治的不满。故 D 项正确;市民阶层比较保守与重视古典文化传统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 A 项;传统文艺内容 丰富、古典文化保存完整对重视“古典文化传统”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C 项。 29.1651 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法案》规定:只有英国本土和殖民地拥有的船只可运载英国 殖民地的货物,英国筑民地的货物只允许贩卖至英国本土和殖民地,运往英国殖民地的货物 必须由英国本土发出。这对英国的深远影响是 A. 打击了荷兰的航运贸易体系 B. 刺激了英国生产技术的革新 C. 促进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形成 D. 英国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材料核心信息是英国通过《航海法案》规定商品运输方 式、商品输出线路以及英国作为殖民地与英国本土之间商品转运站的地位,对英国深远的影 响是英国本土获得来自殖民地大量出产的羊毛和棉花供给后,英国商人纷纷转向投资纺织业, 并逐渐更新技术,英国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产生,故 B 项正确;结合 17 世纪 荷兰是世界航运业最发达的国家,从事转口贸易对荷兰的重要性,英国这一规定直接打击了 荷兰人航运业,故 A 选项是英荷贸易战的直接结果,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大西洋贸易体系 最初是指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三角贸易体系(市场),《航海法案》颁布后,逐步形成以英国为中心大西洋贸易体系,C 项表达不准确,故排除;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 规定推动了英国在荷兰竞争压力下的航海业和造船业,英国本土和殖民地之间构成原料产地 和商品市场的关系,从而,英国本土成为了殖民地唯一市场,英国也就拥有了广阔的海外市 场,因此 D 项是英荷贸易战直接后果,而不是对英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故 D 选项错误。 30.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到:“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增 加的只是得利心和贪欲心。至于代祷是否有效,完全只能以上帝的意旨为转移。”马丁路德 的这一观点 A. 使人们摆脱了宗教信仰的束缚 B. 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 C. 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 D. 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 【答案】B 【解析】 【详解】《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罗马教皇依靠教徒缴纳赎罪券获取 利益,马丁·路德倡导信仰得救,从而否定了教皇和神职人员的权威,B正确;宗教改革实 质是改变信仰的方式,不是废除了宗教信仰,A 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信仰方式的改变,不是 说明确立了世俗政权高于教会的原则,C 错误;倡导人们要节制私欲、安贫乐道是教皇倡导的 思想,D 错误。 31.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 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 一变化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 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 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D. 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莫扎特时期,那时的欧洲大陆普遍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级观念森严,在音 乐厅听音乐是贵族享有的特权,在贝多芬的时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震撼了欧洲的封建统 治秩序,也把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传播到当地,削弱了封建等级观念,C选项符合题意。18-19 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在各国确立,A 选项错误。莫扎特所处的 时代已经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B 选项错误。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材料无关,D 选项错 误。 32.一位曾经激烈地批评政府、反对国王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人士博姆加尔腾于 1866 年在《普 鲁士年鉴》上发表长文向俾斯麦认错:“事实证明我们的政体构想(民主方案)几乎全都是 错的……我们的原则(民主制度)若胜利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我们的原则失败了反给我们带 来无穷的解救……”材料说明 A. 战争 胜利为专制势力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 B. 德意志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C. 德意志资产阶级的政体构想不符合历史潮流 D. 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德意志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正确,王朝战争的胜利有助于德意志结束分裂,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统一市场,解 决了资产阶级自由派迟迟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资产阶级自由派改变了对普鲁士专制的态度。 B 错,从材料看资产阶级自由派态度的转变是源自“事实证明”,而非自身因素。C 错,C 项不 符合史实,民主化一直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其政体设想是符合历史潮流的。D 错, 材料重在政治制度的探讨,而非国家统一,选项偏离题目主旨。 【点睛】德国王朝战争,是 1864 年到 1871 年普鲁士为统一德意志进行的三次军事行动。第 一次王朝战争是 1864 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第二次王朝战争是 1866 年普鲁士 与奥地利的普奥战争。第三次王朝战争是 1870 年普鲁士进攻法国的普法战争。最终以普鲁士 一方的胜利而结束,统一了整个德意志。 33.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一举而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 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在巴黎公社选出 的 89 名委员中,工人 30 多人、知识分子 30 多人、职员约 10 人。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在政权 建设上的划时代意义是 A. 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 B. 建立起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C. 探索了实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 D. 公社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 的【答案】C 【解析】 据材料“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务变成真正工人的职务”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工人阶级属于劳动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材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实 现劳动者解放的政治形式,故 C 项正确;“消除了选民在职业、性别上的限制”说法过于绝 对,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公社 委员会实行了权力集中,故 D 项错误。故选 C。 34.19 世纪 80 年代,普利斯特利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和布来克浦之间旅行时发现“整个兰开厦 都快要变成养家禽的地方了,似乎运棉布的火车很快就要用来装运蛋和鸡了”。导致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市场的棉布竞争激烈 B. 工业地区市场需求的刺激 C. 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 D. 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世界市场的棉布竞争激烈无法说明“火车很快就要用来装运蛋和鸡了”的原 因,故 A 项排除;工业地区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与题旨相一致,故 B 项正确;“交通工具 发生革命性变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排除;材料中养殖业的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 的重大调整无关,故 D 项排除。 35.1921 年,苏俄政府通过法令规定,在土地国有化基础上稳定现行农民土地占有形式,国家 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如果因建立果、实验站等 特殊用途需要占用农民土地,也必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这一法令 A. 扩大了农民产品支配权 B. 推动了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 C. 促进了工农联盟的巩固 D. 有助于“斯大林模式”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国家机关不得以平均地产或组织集体农庄等理由收回农民占有的土地”、“必 须给农民同等份额的土地相交换”可知在 1921 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 于巩固工农联盟,故 C 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为了巩固工农联盟,缓解当时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苏依土地政策的规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而不 是产品的支配权,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苏俄 新经济政策,而推动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是斯大林模式时期,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并非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故 D 选项错误。 36.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苏联从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发展速度 使明显放慢,出现停滞现象。到 1985 年,美国这个原来世界上最大债权国的国家,第一次变 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外债总额达 1000 亿美元,财政赤字超过 2000 亿美元,在工业品的 出口方面落后于西德和日本。由此可见,二战后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 A. 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助推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C. 使美国丧失了霸权地位 D. 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战后美苏两国间日益加剧的军备竞赛成为阻碍两国经济发展 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美苏经济实力的下降和霸权地位的衰落,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国际政 治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B 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 革失败,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并没有丧失霸权地位,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 现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加剧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动荡与不安,故 D 项错误。 37.1961 年 5 月 25 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人类的月球着陆,并要求国会为 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补充拨款 5 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什么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 而他当选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 这说明当时美国 A. 国会权力在不断增强 B. 军事实力总体上处于落后 C 政策受国际形势影响 D.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正值美苏争霸时期,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各 方面与苏联展开竞争。当时苏联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国会通过了肯尼迪加速太空开发 .的方案,以期压制苏联。而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都 与和苏联争霸无关,所以国会没有通过。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 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这与国会的权力变化无关;B 选项错误,美国军事实力总体发 达,并非落后;D 选项错误,国会向载人航天飞行计划拨款不能说明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结合所学可知,肯尼迪政府充分利用凯恩斯主义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国家经济。故 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38.著名诗人叶芝在评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时写道:“写的既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 朵听到的,而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 其永恒魅力就在于它展示灵魂漂泊的独特方式。”这一评价从侧面反映出 A.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内心感受 B. 浪漫主义强调理想和想象 C. 现实主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 D. 现实主义着力描写生活细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由材料中“使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 行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想象的记录”可知,文学风格强调表现自我,背离传统,属于现代主 义文学。故答案为 A 项。B 项,由材料看不出浪漫主义的“理想”,排除;CD 项,由“写的既 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说明该文学形式不是现实主义风格,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是人的头脑从一个片刻到另一个片刻进行着的漫无边际的思维和 想象的记录”的分析理解,它符合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39.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军费大国。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食品进口区。这种 经济态势 A. 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成效显著 B. 加剧美苏对石油资源的争夺 C. 反映美苏争霸中苏联占据优势 D. 导致苏联体制问题积重难返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当时苏联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过于单一,苏 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直接影响苏联的经济状况,导致苏联体制问题积重难返,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彻底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取得显著成 效,与材料信息不符;B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苏联出口石油,进口粮食和食品,不能体 现美苏争夺石油资源;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和低级化,不是 苏联占据优势的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40.第三世界通常是指在东西方间保持独立、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国家联合;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一些西方著作将第三世界称之为“一个经常用来形容世界上为贫穷的、经济上欠 发达家的术语”。这一新说法主要基于 A. 第三世界日益活跃现状 B.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C. 冷战后的国际经济形势 D.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结束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东西方对抗已经不存在了,第 三世界这一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然而,虽然冷战结束了,但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与西方国 家的关系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再有人主张冷战后第三世界已经不复存在的同时,西 方国家出版的一些教科书已经改变了对第三世界的传统定义,称之为“一个通常用来形容世 界上更为贫穷的、经济上欠发达国家的术语。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与材料反映主旨无关,排除; B 项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排除;D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国家对第 三世界国家的认识与多极化格局无关,排除。 【点睛】“第三世界”真正成为国际政治的通用词语则是在美苏冷战的高峰时期,它主要指 在东西方阵营之间保持独立、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国家或国家联合。他对第三世界的划分方 法进一步扩大了反霸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一、必做题(41 题 18 分,42 题 12 分,共 30 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之一。16 世纪早期以前,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 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欧洲人只能从土耳其、伊朗等地将中式瓷器带回本国。16 世纪初 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6 世纪~17 世纪早期的瓷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18 世纪晚期,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船舶停靠 时间的限制等因素,促进了广州瓷器加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由此出现一种绘制着 各种现成装饰图案的模本瓷器,方便客户挑选。中国瓷器的输出,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 仿制风潮,提高了这些地区的制陶业水平。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王宫的棱锥形天花板就是根 据一件万历年间的瓷盘纹样来装饰的。19 世纪下半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 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 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马敏《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由“瓷之韵瓷器精品展”看中西技术和文化交流》 材料二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幵始出现转型。随着机器在瓷器 生产中的应用,光绪末年,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瓷 业公司。随后一年间,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 年(1910 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辛亥革命 时期,中国瓷业公司更是多达 100 多家。……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 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风,这些学校往往和瓷业公司相伴共生。 ——彭择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6~19 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清末和民国初年中国制瓷业的新变化,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答案】(1)①传播途径改变: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②技术变化: 中式风格为主到中西结合,制瓷技术标准化和快捷化③态度的变化: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 消退。④命运改变:由逐步繁荣到盛极而衰,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 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 (2)变化:由手工作坊向近代企业转变;制瓷业培训学校兴起。 原因:工业革命的优秀成果被逐渐接受;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西方近代思 想、教育的影响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民国政府对民资企业的政策支持;实业救国思潮。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国瓷器主要由官方出口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西方国家对瓷器 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促进了广州瓷器加 工行业不断的标准化和快捷化…引发了欧洲和中东地区的仿制风潮…19 世纪下半叶,欧洲在 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 过中国瓷器”从 16~19 世纪中国外销瓷器的传播途径、技术、态度、命运进行分析阐述。(2)根据材料二“福建宝华制瓷作坊改名为福建宝华制瓷公司…又成立了江西萍乡瓷业公司、 湖南瓷业公司…从清末到民国前的一二十年间,与制瓷业有关的各地方兴办瓷业学校蔚然成 风”从企业转型及发展教育进行回答;二问结合所学从工业文明的影响、洋务运动和民族资 本主义发展、西方近代思想教育、政策支持、社会思潮进行分析阐述。 42.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 1924 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 1926 年 10 月 10 日 《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 请从该广告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说明 (要求:至少提取 3 个 信息,信息准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材料中找出非常的信息点,并展开论述。结合“1924 年” 的时间,上海的地点,《申报》,以及图片中的信息,如“挽回利权、提倡国货”等,可从政 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提取论题,并展开论述。如可从民族工业的发展角度、从图片中 女性衣着打扮的角度、从《申报》的角度阐述报刊业的发展等。论述时结合相关的近代的史 。实展开即可。 二、选做题(请从 43、44 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若两题均答,则按第一题赋分。共 10 分) 43.[历史——选修 1:历史上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0 年 6 月 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征收堂、庙宇、寺院、 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地”“农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及阿訇,有劳动力, 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无其他职业持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以后,又对庙产作了规定。各寺庙、宫观都积极参加了土地改革,将按人口应分的土地留下 后,其余的分给了当地的农民耕种。一般教众留下了足够维持生活的耕地,自食其力,对年 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则由国家无偿给子补助,对于宗教界上层分子和少数留下来继续任宗 教职务的神职教牧人员,进行教育和团结。以后,又对房产进行改革并允许其收取租金。这 就废除了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和房产所有制。 ——王晓明《论新中国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对寺观地产和房产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寺观改革的积极影响。 【答案】(1)特点:依法进行改革;将寺观改革与农村土改结合;按照人口分配土地,数量 等同农民;区别对待有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宗教人士;不断完善,多次进行。 (2)影响:废除了封建性质的土地制度和房产制度;团结了宗教人士,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有利于宗教信仰自由,对后来的宗教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1950 年 6 月 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得出: 依法进行改革;依据材料中“征收堂、庙宇、寺院、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的土地及其他公 地”“农村中的僧、尼、道士、教士及阿訇,有劳动力,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无其他职业持 生活者,应分给与农民同样的一份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各寺庙、宫观都积极参加了土地 改革”得出:将寺观改革与农村土改结合;依据材料中“将按人口应分的土地留下后,其余 的分给了当地的农民耕种”得出:按照人口分配土地,数量等同农民;依据材料中“一般教 众留下了足够维持生活的耕地,自食其力,对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则由国家无偿给子补 助,对于宗教界上层分子和少数留下来继续任宗教职务的神职教牧人员,进行教育和团结” 得出:区别对待有劳动能力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宗教人士;依据材料中“以后,又对房产进行 改革并允许其收取租金”得出:不断完善,多次进行。 (2)依据材料中“这就废除了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和房产所有制”,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从废除封建性质的土地和房产制度、团结宗教人士、巩固政权、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改革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4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493 年哥白尼开始怀疑长久主宰人们思想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现被人们视为 真理的东西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太繁杂,并不符合数学和谐原理。此后, 哥白尼日复一日的观测中,计算中,他经历了一个从对地心说不认识到认识,从相信到怀疑, 从试图修补到全面彻底改造的过程。哥白尼在 1506~1515 年间已经写成“太阳中心学说”的 提纲——《试论天体运行的假设》,可是《运行》一书却直到 1543 年他临终时才出版。他在 《运行》一书的“序言”里提到这种情况时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我曾经迟疑不决。” “日心说”体系还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其理论依据源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的宇 宙先定简单和谐论。贝尔纳曾指出:“对于这项革命性的改变,他所提出的理由基本上是哲 学的,是审美性的。”就当时来说,库恩认为“即使是哥白尼更为精致的学说,比托勒密系 统既不更简单,也不更精确”,“没有导致日历上任何改进”。 ——摘编自杨庆余《“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哥白尼革命”的因素。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价“哥白尼革命”。 【答案】(1)地心说本身的不科学性;受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影响;哥白尼长期研究与计算的 结果;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天主教会的思想专制与迫害。 (2)冲击了教会的思想专制;推动近代科学的兴起;并未在当时起到彻底的变革作用;体现 了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妥协性。 【解析】 【分析】 (1)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可以据材料中“托勒密的宇宙体 系太繁杂,并不符合数学和谐原理”“此后,哥白尼日复一日的观测中,计算中,他经历了 一个从对地心说不认识到认识,从相信到怀疑,从试图修补到全面彻底改造的过程”等信息 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考虑,可得出其它答案。 (2)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以一分为二为答题 的标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思考,如冲击教会思想专制、推动近代科学等。 【详解】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