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 2019-2020 学年高一 12 月五校联考语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 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 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这主要表 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 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当时也有不少策 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 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 故献诗以求仕进亦不在少数。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 诗文备考的行为。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稹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 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中国古代,士大失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 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中国古代的文 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尚书》 中的那些典、谟、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 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 人际交往。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 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如宇文 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简,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全唐诗》收录将近五 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四、以诗文娱情遣兴。以诗文娱情遣兴在先秦早已有之。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 诸赋,都是娱楚襄王之作。汉代的诸多赋作,也具有娱乐的性质。此后的唐、宋、元、明、 清各代,文人集会、宴会、结社等,都免不了以诗文相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宴饮、奉和酬 唱之作。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如唱 和诗、赋得诗、联句诗等。 五、小说、戏剧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方式。宋元时代的话本、戏曲作者多为民间艺人。 而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更多是为了生存。明代盛行宫廷庆赏剧,或为祝寿、或 为节庆而创作和演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或为求仕,或是所任官职的职责所在,或为交际以扩大生存空间,或为娱乐性情,或为生存方式,这些作品原本都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体现出生 活化的特征。 (摘编自赵辉《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作品多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 B.司马相如《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后,作赋求仕屡见不鲜,也致使六朝士人献诗求仕。 C.礼规定人们交往中要有文章,要注意礼尚往来,诗歌在西周就已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D.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除为了求仕外,其他目的的文学作品本质上是生活的一个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篇提出总论点,中间是五个分论点,最后总结论点。 B. 文章列举白居易叙述自己和元稹等人精心备考之事,论述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C. 文章以《尚书》《左传》出自史官为论据,论证古代官员以作诗文为职守的观点。 D. 文章主体,按时间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五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有详有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战国策》中的文章是战国策士游说君主以谋取职位的文辞,这表明,中国以文求官 的传统源远流长。 B. 《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中六成左右是交际性质的诗歌,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 的交际工具是诗歌。 C. 历代产生了大量娱情诗文,如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这表明,诗文可以作为消 遣之用。 D. 宋元民间艺人创作、演出小说、戏剧主要是为了生存,这表明,艺人这个职业很早就 在中国社会产生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 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 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 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 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 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 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 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继承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 年 3 月 7 日第 2 版)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 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 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 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 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 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 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 后”“00 后”的手中,变 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 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 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在这些人里, 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 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 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 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 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 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 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 年 5 月 10 日) 材料三: “我从 2014 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 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 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 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 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 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 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 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 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 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 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 11 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 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 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 发生命力。 B.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 近群众。 C.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 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D.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 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6 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新 生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1)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 大唱悲歌的人。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 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 年, 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所有人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2)我当时 5 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 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 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阵亡通知书,不过却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 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有一天,我们从妈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木 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 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他跑去,不过那男人 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 好匍匐前进。当我们追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3)他是我的父亲。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 胀的眼睛。她哭了,号啕大哭。 (4)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5)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 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 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 (6)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 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 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图 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不过这 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 人过得比我们差,还养活了 3 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叫。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 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7)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 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说我并不存在。 (8)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 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 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 (9)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 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 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 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 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 再叫喊,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 悄溜过。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 (10)妈妈哭了。 (11)“把我带到他那儿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 (12)“没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13)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拾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 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 (14)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 后。 (15)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 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16)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找到那座坟墓。 (17)“在这儿。”她指着。 (18)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 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喝了一小口。 (19)“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20)妈妈又哭起来。 (21)“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22)“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23)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24)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 年第 6 期,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第一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人物的身份经历,奠定了小说哀伤悲凉的感情基 调。 B. 小说中写到父亲军校毕业后就上了反法西斯的战场,可见其热爱祖国,勇于献身;伤 残后乞讨流浪,不愿意拖累家人,可见其热爱家庭,勇于担当。 C. 小说前文情节有些地方似乎不太合乎情理,如“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 在”,弟弟出生后,父母“给他取了我的名字——科利亚”等等,但到了小说最后,这 一切都得到了合理解释。 D.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故事,通过描写人物言行、心理,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了 主题,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对新生的期待。 8. 文中多次写到母亲的“哭”,试概括其中包含哪些情感。(6 分) ▲ 9. 请探究小说标题“新生”在文中的多层意蕴。(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42 分) (一)文言文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 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 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 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 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 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 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 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 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 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 “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 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 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 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 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B.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C.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D.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以维岳故贳之 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 渡:渡过 D.慎毋以示世也 慎:小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 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 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C.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杨 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 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 分)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4 分) ▲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4 分) ▲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4 分) ▲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分) ▲ (二)古诗词鉴赏(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①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 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②?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④难 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②喷霜竹:谓吹笛。喷,吹奏。霜 竹,秋天之竹,借以指笛。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 “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④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 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 B.四、五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词人 形象。 C.下片“宝镜”三句,笔锋从现实转到历史,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 闷。 D.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 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 15.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 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 ”。 (2)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 的句子是“ ▲ , ▲ ”。 (4)人间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近日,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正式 。 在公布的 86 部作品剧目单中,现实题材成了重头戏,《遇见幸福》《幸福院》《正青春》…… 这些作品中,已播出的成了荧屏爆款,获得业界口碑与收视成绩的双赢;尚未开播的也通过 宣传营销引爆相关社会话题,提升了人们对作品的 。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在 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把握、精准体悟的能力上。创作者从大众文化热点之中 汲取创作灵感,找到与生活 的典型人物、事件,并将自己的深入思考通过生动的台词 和精彩的表演投射出来,引导大众情绪,解决现实问题。 我国电视剧市场近年来的现实题材创作全面开花,题材涉猎广泛、与现实人心紧密勾连 互动、容纳着丰富时代信息、能激荡起社会正气的精品力作集中涌现。( ),或庄严肃穆, 或激昂奋进,或青春热血,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丰润多姿和社会发展的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开启 关注度 休戚相关 丰富多彩 B.启动 喜爱度 息息相关 丰富多彩 C.启动 关注度 息息相关 波澜壮阔 D.开启 喜爱度 休戚相关 波澜壮阔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 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体悟、精准把握的能力上。 B. 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体 现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把握、深刻体悟的能力上。 C.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仅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体现 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深刻把握、精准体悟的能力上。 D.优质现实题材创作的魅力,不是表现为题材选择与大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是体现 在对社会话题积极介入的态度以及精准体悟、深刻把握的能力上。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的是( ▲ )(3 分) A.就像这些时代的“表情”,一个个优秀作品 B.就像一个个“表情”,这些时代的优秀作品 C.这些优秀作品就像一个个的“表情”时代 D.这些优秀作品就像时代的一个个“表情” 四、名著名篇阅读(3 分) 20.下列关于《红楼梦》内容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读《牡丹亭》被黛玉发现,后来黛玉也认真阅读, 二人借《牡丹亭》里的词句表白。宝玉自比柳梦梅,黛玉自比杜十娘。B.《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名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其中“杨 妃”指宝钗,“飞燕”指黛玉。 C.曹雪芹将晴雯列在《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判词中称赞她“心比天高”“风流灵 巧”,并指出她“因诽谤”而“寿夭”,充满同情。 D.贾元春省亲后,恐辜负了大观园景致,便叫宝玉等去园中住。宝玉住了怡红院,黛 玉住了潇湘馆,宝钗住了蘅芜苑,贾迎春住了缀锦楼,探春住了稻香村,惜春住了蓼 风轩,李纨住了秋爽斋。 五、写作(60 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反派一哥申公豹的一句话,戳痛无数人的心:“人心 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 对于“成见”,你有怎样的理解和体验,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 得抄袭与套作。参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A.“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于文无据。B.六朝士人献诗求仕是 因为六朝帝王都喜爱文学。D.“除为了求仕外”错误,应包括“以文求仕”。 2. 答案:D 【解析】“按时间顺序”错,文章不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的。 3. 答案:B 【解析】“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于文无据。 4. 答案:C 【解析】“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选项曲解了文意。 5. 答案:C 【解析】A.“就能焕发生命力”太绝对;B.“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应该是亲 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D.“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错,原文是“需要 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6. 答:(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 (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 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答任意三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7.A (小说主题确实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主体情感却不是“哀伤悲凉”的,反而是对未来 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主体情感是乐观的。) 8. ①对父亲不愿意拖累家人的理解与感激;②对父亲因伤痛带来痛苦的无助与怜悯。③对 孩子们不幸夭折的痛苦与自责。(一点 2 分)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次写到母亲的‘哭’,试概括其中包含哪些情感”,这是 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首先圈出文中写到母亲“哭”的内容,然后结 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蕴含的情感。如“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这一次“哭” 的情境是“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蜷缩着身子。最 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腿疼呀……’”,从“不知该怎么办”可知,此处的“哭” 表现出母亲对父亲因伤痛带来痛苦的无助与怜悯;如“妈妈哭了”,这一次的情境是父亲说 “我想去看看科利亚”,此处的哭是因为父亲的话引发对孩子不幸夭折的痛苦;如“妈妈又 哭起来”“她哭着说”,情境是“‘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孩子 们都在这儿”,这是在孩子的墓地,父亲的话以及面对孩子的坟墓引发的对孩子夭折的痛苦 伤心以及自责。如“她哭了,号啕大哭”,结合前后的具体语境可知,“从战地医院出来后, 父亲没有回家,显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他肮脏的脸颊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 “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此处的“哭”表现出母亲对父亲 不愿意拖累家人的理解与感激。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 9. ①指在生活的困境中,弟弟——一个新生命的诞生;②指随着弟弟的出生,父亲重新燃 起对生活的希望,家庭重新充满希望;③指这一家三口的新生,孩子有了父亲,妻子有了丈 夫,父亲有了爱他的家庭,一家人得以团聚。④指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历经战争洗礼,秩 序正在恢复,生活渐趋安定,正在一步步走向新生之路。(1、2 点各 1 分,3、4 点各 2 分)【9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探究小说标题‘新生’在文中的多层意蕴”,这是理解小说标题 的意蕴。解答此类题目一般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顺序分析。“新生”,刚产生的,刚出 现而富有发展前途的,新生命。从文中来看,这个“新生”既指弟弟的出生,还指父亲、家 庭以及国家民族的“新生”。“新生”实指弟弟这个新生命的诞生。从虚指的角度来思考,对 于父亲来说,随着弟弟这个小生命的诞生,“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 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父亲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整个家庭又充满了希望;对于这 个家庭而言,“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 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 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新生”指一家三口的新生,孩子有了父亲,妻子 有了丈夫,父亲有了爱他的家庭,一家人得以团聚;对于国家民族而言,整个社会、国家、 民族历经战争洗礼,秩序正在恢复,生活渐趋安定,正在一步步走向新生之路。 10.A 11.D(慎,千万) 12.B(“卧床不应”错,唯唯是指对劝慰者客气而简单的答语,此处有敷衍意) 13.(1)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 您?(“兢兢”、“报德”、“其”、“以是”各 1 分) (2)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 (一句 1 分) (3)结果陈涉吴广号召起义,函谷关被攻占,项羽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宫化为焦土!(一 句 1 分) (4)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却自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天下之大”定后,“下”,“故事”,“是”各 1 分) 【参考译文】 杨维岳是庐州府巢县人。生性孝顺而恭谨,爱好读书,坚守正道。曾经凭借他的文章被 知府赏识。一天,去拜访知府,恰好碰上一个犯法的富人,知府教杨维岳替他打官司,可以 获得几百两银子。杨维岳推辞说:“犯罪自有公法处置。假使这个人不应该判罪,而我接受 他的银子,就会不吉利;假使这个人应该判罪,却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了他,这是用私情干 扰公法。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 您?”知府因此更加敬重他。杨维岳读书读到忠孝大节之处,常常多次流泪。他仰慕文天祥 的为人,就画了他的像供奉他。 崇祯年间,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任扬州巡抚。杨维岳说:“这个人是当代伟人,不 可以不拜见。”于是徒步到驻军营地拜见史可法。没过多久,北寇的进攻更加急迫,皇上诏 令天下起兵救援。这时史可法已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 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杨维岳捧着檄文哭着说:“国家大事到这个 地步,我还要家干什么呢!”当即变卖家产来做大家的表率。 崇祯十七年,皇上死在煤山。杨维岳听到这件事,面向北方痛哭,连续几个昼夜不愿吃饭睡觉。不到一年,清兵渡过长江,国都被攻陷。史可法凭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指挥军队抗 清,城池被攻破后为国而死。杨维岳哭着说:“国家培养读书人几百年,以身殉国的,为什 么只有一个史公!”于是在庭院里设下史公的牌位,写了祭文哭拜他。家人送来米粥食物, 他挥挥手叫拿走;平时喜欢饮酒,也拒绝了。他说:“现在正遇上国家大事如此糟糕,还能 吃得下喝得下吗!”过了几天,清兵到来,下令剃发,杨维岳不肯。有人说:“您何不为此 而避一避呢?”杨维岳说:“能躲避到哪里去呢?让我死吧!让我死吧!”他的儿子对着他 哭泣,杨维岳说:“孩子!我一生读书做什么用?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 坚决不干!我现在能够死得其所了,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慰他,他只是躺着随便答应罢 了。写下宁死也不剃发的文字来表现他的志向。一连七天不吃饭,仅存一点气息。来看望他 的亲属越来越多,他忽然睁大眼睛看着儿子说:“前几天表现我的志向的文字,千万不要拿 它给世人看。”不一会儿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六岁。知道这件事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民 间给他立的谥号是文烈公。 唉!三代以来,兴亡更替的事情多了。做臣子的常常身居高位却不愿为国家而死,平民、 书生又认为为国而死不是自己的事,那么这样就没有一人愿为国而死,君臣之义不断绝还能 有多久呢! 14. C“笔锋又从现实转到历史”错,笔锋是从历史转到现实。 15. 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愤慨。(一点 2 分,任三点 6 分) 16.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4)一尊还酹江月 (5)舞榭歌台 17.(3 分)C(开启:①打开;②开创。启动:①机器、仪表、电气设备等开始工作;②法 令、规划、方案等开始实施或进行;③开拓,发动。关注度:关心重视的程度。喜爱度:对 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 关系密切。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 群众运动等。) 18.(3 分)B 19.(3 分)D 20.(3 分)B(A《牡丹亭》改为《西厢记》。柳梦梅改为张生,杜十娘改为崔莺莺。 C 晴雯在又副册。D 李纨住的是稻香村,探春住的是秋爽斋。) 21.作文评分标准建议 一、审题: 材料中申公豹的话:“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它。”指 出“成见”对人的影响之大,打破成见难度之高。核心词是“成见”,《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见”的解释为: (1)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多指不好的) ;(2) 形成的个人 见解;定见。作文围绕核心词“成见”展开,交代清楚事件原委,均视为切题。审题合乎要 求,文字表达尚可,42 分起评。 二、写作: ①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 近感,富有时代和生活的气息。54~60 之间评分。 ②有构思,有细节,有文采,故事真实,富有生活气息,48~53 分之间评分。 ③审题基本切题,立意基本正确。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某一含义, 故事平淡,写人叙事能力一般,42-47 之间评分。 ④审题基本切题,立意略有牵强。所叙人和事与材料相似,主题基本接近材料某一含义, 故事平淡,写人叙事能力一般,36-41 之间评分。 ⑤审题不切题,立意牵强贴标签。逻辑层次不清。或机械扩写,或简单续写,或故事 虚假,记叙描写能力薄弱,24~35 之间评分。 ⑥审题不切题,立意不正确。无章无法。另起炉灶,胡编乱造,故事低俗,表达能力 很差,0~23 之间评分。 三、几点说明: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 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 ②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 20 分;内容基本相 同的,最高不超过 10 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 字扣 1 分,扣满 3 分为 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 .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不高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 35 分;凡思想感情庸 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 20 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 10 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 1 分,扣满 5 分为止。 ⑥无标题,扣 2 分。 ⑦非记叙文,一律 36 分以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