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案学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打印版)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 1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 社 戏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3.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4.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 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同学们,你们看过社戏吗?好看吗?你们喜欢吗?如果你看过,那就请你把最有趣的情 形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假如你没看过,那我们今天就和鲁迅先生一起去看看他笔下 的社戏是什么样的,是否也能引起你们对看社戏的向往。(分别请学生谈谈有关社戏的课外 体验,自然导入介绍作家作品及对“社戏”的补充介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提出要求: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圈出读音有困难的字、词; (3)初步理出文章的大致结构。 2.为生疏字注音(根据“词语手册”等实际情况作增删),扫清文字障碍。 宕 dàng 沁 qìn 头昏脑眩 xuàn 惮 dàn 踱 duó 棹 zhào 归省 xǐng 行 háng 辈 撺掇 cuān duō 凫 fú水 撮 cuō 桕 jiù 楫 jí 旺相 xiàng - 2 -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是 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 鲜明的对照;“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 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 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 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 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 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 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 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 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因此,“我”对这样- 3 - 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 里。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 2 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 花里蹿”。 2.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 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 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 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 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 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 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2.景物美——月夜行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 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 又各偷了一大捧。” ……- 4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然后,引导大 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 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 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 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 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 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 “那夜似的好豆” “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 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 1 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积累”第 3 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 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 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5 -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提示: 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我最 的一个人》 提示:(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 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反思 2.回延安 1、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 导入新课的讲授。21com 【讲授】课前检查 一、读准字音: 搂(lǒu)定 白羊肚(dǔ)手巾 糜(méi)子 黍(shǔ)类 油馍(mó) 气喘(chuǎn) 二、解释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 (2)糜子:一种子实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4)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 人民武装组织。 三、作者作品简介 - 6 - 贺敬之,1924 年生于山东省峄县。40 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 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 1945 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 中 担任执笔,此剧 1951 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80 年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回 延安》是贺敬之 1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 1940 年到延安,1946 年离开延安。从 1946 年到 1956 年,其间离开整整 10 年。全诗以“回延安” 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21cnjy.com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 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 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 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21·世纪*教育网 【新课鉴赏 】 一、 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的兴奋和喜悦 二、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三、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描绘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四、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描绘了延安新貌,赞美十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五、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美好的明天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 2、3、4 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 人手法的表达效果。【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总结归纳。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 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 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三、四部分。 (1)指名朗读,要求思考并能找出本节的中心句——“母亲延安换新衣”。 (2)讨论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写的:“总——分——总”;讨论夸张、排比、拟人、比喻 手法的表达效果以及诗人选取了哪些典型形象来表现延安城的巨变的。- 7 - (3)总结归纳,然后学生齐读。 第二课时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五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明确:本节是抓住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进一步 深化主题的。 (2)结合自读提示,讨论诗人是怎样简练地写出延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体会末两节的含 义。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诗歌三至五部分先画出一个亲人欢聚的特定场面,然后写“老爷爷”“社主任”“团支书” 三代人的欢喜和变化;然而选取典型形象,实实在在地勾画出延安的新貌,最后先用“杨家 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起兴,使人产生联想,然后诗人展开联想的羽翼,飞跃了较长的历史 跨度,极简练地写了从“宝塔山”到天安门,从新民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几十年战斗历 程中延安对革命的贡献。2-1-c-n-j-y 【课文要点概要】 1、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 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 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 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 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 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 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2、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 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 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 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来源:21cnj*y.co*m】 3、夸张手法的运用 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又如:“双手 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夸张的写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 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出处:21 教育名师】- 8 - 4、修辞 【练习】知识巩固 (一)下面句子中说法正确的只有一项请选择。 A.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西的一种民歌。 B.贺敬之是一个严谨创作的诗人,(回延安)是他的饱满的政治热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 发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怀念之情的优秀诗篇。【版权所有:21 教育】 C."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这一节诗句只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按下边的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 1.通过对话和动作的描写来抒情: 2.通过景物和场面的描写来抒情: 3.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 4.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 【作业】知识延展 一、背诵全诗。 二、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 教学反思 3.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读赏析,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 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 “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安塞腰鼓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 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 9 - 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 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 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 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 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 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 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作品:《安塞腰鼓》写于 1986 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 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一、 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并扫除生字障碍,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注音: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亢奋 戛然而止 磅礴 解释: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而止 亢奋 叹为观止 2、朗读指导: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 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还要注意语 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 能身临其境,进入课文情景,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音乐美、力量美(本文所特有的阳刚 之美)。 3、分节、分男女朗读,注意节奏、重音。: 4、朗读品味阶段。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将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一遍,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 壮美。交流、学生评议。 二.整体感知 1、知内容: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这是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词句。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 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 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 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理结构 说明: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 从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试找出起止段落,找出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 面的“好”? 请用“好在……,你看(听)……”句式叙述。- 10 - 第二课时 一、研读全文 1、 我们来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就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 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 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结尾“以声写静” 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2、第二部分第一层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怎样的特点,如何写的? 3、提问: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4、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 面品评这句话。 明确:容不得……一股劲!(句式特点:①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 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②前后对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 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 外壳,让生命宣泄在 天地间,让人“遗落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二、品味语言 ①.朗读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请用“我喜欢________句子,因为_________”的句式 进行评点。 (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 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 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 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 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 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 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小结: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铿锵,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11 - 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 的思想感情;也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 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 力量。 三、拓展延伸 任选一题 1、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式或比喻句式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2、“这腰鼓,使冷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 立即变得亢奋了。”这句话通过感觉的改变,侧面体现了腰鼓产生的震撼力,请以这种语言 风格仿写一句话,说说腰鼓还使什么发生了变化? 答案:第一课时:二、1、2、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 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1:从舞蹈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四个角度来写。或 “舞蹈的场面美”、“雄壮的鼓声美”、“击鼓的后生美”、“变幻、奇丽的舞姿美” ①. 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 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③.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 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 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教学反思 4.灯笼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 了解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 3. 学习作者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和点拨法。 2. 品味分析法。 3. 合作探究法。- 12 - 一、教学导入 有些事,如一阵清风,过去了就过去了;有些事,逝去了,便成为永恒;而有些事,如散落 在记忆深处的珍珠,永不褪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今天,我们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 看灯笼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知识卡片 灯笼: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 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 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 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 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 马灯。 作者档案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他 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与红》《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中。吴伯箫从小因受家庭熏 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入曲阜师范。1931 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 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 员。吴伯箫人如其文,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吴伯箫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我国教育事业的 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 国的文学宝库。 语基积累 生字词注音: 焚身(fén)溺炕(nì)神龛(kān)皎洁(jiǎo)犬吠(fèi)乡绅(shēn)斡旋(wò)怅惘(chàngwǎ ng)锵然(qiāng)裴公(péi)燎原(liáo)司马懿(yì)熙熙然(xī)夜深星阑(lán)霍 骠姚(piào) 多音字注解: 吓(hè)恐吓 骠(piào)骠勇 (xià)吓人 (biāo)黄骠马 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 形近字集锦: 磷(lín)磷火 嚷(rǎng)喧嚷 松(sōng)松树 鳞(lín)鱼鳞 壤(rǎng)土壤 讼(sòng)诉讼 烛(zhú)烛火 褪(tuì)褪色 蚀(shí)腐蚀 腿(tuǐ)腿脚 焰(yàn)火焰- 13 - 独(dú)独立 谄(chǎn)谄媚 馅(xiàn)肉馅 重点词释义 庞大:表示形体、组织、数量或程度大大超过惯常的范围或标准。 谈吐:指谈话时的措词和态度。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怀念;追慕。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彻夜:整夜;一夜。辉煌:光辉灿烂;(成绩等) 显著;卓著。 华贵:华美而贵重。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 夜深星阑:夜将尽。 近义词辨析: 辉煌——璀璨都有光彩夺目的意思。“辉煌”指事物或物体散发出的外在的光辉灿烂,也可 以指在某些方面做出有所成就的事。“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例句:①入夜,人民大 街灯火辉煌,车水马龙。②海南岛是祖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 华贵——高贵这两个词都有富贵、出众的意思。“华贵”指豪华富贵,华丽珍贵。一般指物。 “高贵”用于描述人物品行、地位、思想等各方面的出众品质。用于描述人时,是指人的心 灵境界高尚尊贵;用于描述物时,是指高雅不俗。例句:①他们都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穿 着华贵的长袍,戴着冠冕。②这些古色古香的家具,高贵典雅,有浓厚的民族风味。 疑难鉴赏展台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 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 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 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 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 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 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 《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第一部分(第 1~2 段):指出自己喜爱灯笼,领起下文。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 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 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 14 - 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 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 近。[句解:回忆祖父在路上和自己讲述的故事,表现祖父的慈爱和自己对祖父的怀念。]村 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 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句解:独句成段,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 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 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句解:清清楚楚地记住了母亲给自己预备的纱灯, 实际上是记住了母亲对自己的爱。]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 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句解:挂灯笼也是乡俗的一 种。]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 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 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句解: 灯笼给夜行的人照路,带来温暖。]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 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 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句解:写和灯笼 有关的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名师释疑解惑 1. 第 1 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 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 第 2 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 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 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 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 第 5 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 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5. 第 8 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 15 - 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 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 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句解: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 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句 解:回忆自己在纱灯上写字的事情,表现自己和灯笼的关联。]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 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 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装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 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 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 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 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句解:表明自己也愿意上阵杀敌,保家卫国。] 第二部分(第 3~11 段):写自己和灯笼的关系。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第三部分(第 12 段):发表感慨。 6. 第 10 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 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7. 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 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 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课文导图 主旨归纳 本文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 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同时表达了 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重难导悟 1.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是什么?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 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 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 16 - 发爱国热情。 2. 文章结尾一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并评价。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作 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特色品评 1.丰富的联想。文章由灯笼想到了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想到了许多乡情民俗; 想到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想到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想到古代将领挑灯 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联想丰富,内容多样。 2.爱国的情怀。作者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 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 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读后感悟 《灯笼》的作者吴伯箫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流露着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对祖 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一个民族的一种神圣美好的心理情感,蕴藏于每个公民的感情世界之 中。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对养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山河、文化、历史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 途和命运,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 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爱国的 人。 教学反思 写作:学习仿写 导学目标 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课时计划 2 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17 -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 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这么重要的仿写,我们该如何去写呢?先看一篇例文。 例文引路 掌握要点 流年匆匆,母爱相随 天空依旧蔚蓝,远山依旧爽朗。踏着羊肠小道,按捺不住满溢的思念之情,加快了脚步…… 哦,我日夜思念的慈母,一定在焦急地倚门而望…… 母爱,又何只会在短暂的分别后凸显,当记忆的涓涓细流静静淌过,我发现,原来它一直与 我相随。 小时候,母亲是那温馨的小屋—— 我静静地坐在小屋内,小脑袋不时向窗外探望着。每天的此时,妈妈总会那么神奇地出现。 脚步声!我惊喜地跑到门前。“吱——”门被轻轻推开,门外是那熟悉的身影。虽然夜色已 深,我却感觉到那身影带着光亮,带着温暖。“我回来喽——”妈妈快步向我走来,微笑着, 轻轻蹲下,紧紧搂住我。“肚子饿了没?”“冷不冷?”“一个人在家想妈妈吗?”妈妈的 双眸中充满无尽的担忧与心疼。 温馨的小屋内,无尽的母爱在荡漾。 后来啊,母爱是那双拭泪的手—— 我拒绝一切光亮,关掉所有的灯,独自忍受着考试失利的心痛……“啪”,灯照亮了眼前的 试卷,我又一次看到了那刺目的分数。于是,我再也无法忍耐,放声大哭。泪眼朦胧中,妈 妈的身影悄然走近,伴我而坐。抬头,妈妈的眼眸中分明满含着疼惜……“妈妈——”我更 加心痛。突然,一双印记着劳累的手慢慢伸向我,瞬间,我的脸好温暖。妈妈的手指轻轻在 我的眼角滑过,带走那已变凉的泪水,带来了那满是鼓励的话语:“从头再来,哭泣不属于 你,要赢得微笑,妈妈相信你!” 那双手,总在黯淡的日子里为我擦亮心情。 而现在,母爱是那幸福的叮咛—— 吃完早餐,妈妈早已为我拿好了书包,在清晨的阳光中,笑着送我。她阳光下的笑容闪耀着 金色的光辉,我被幸福地触动着。“到转弯处要小心啊”“中午早点儿回来吃饭啊”……于 是,我带着清晨阳光般的幸福,奔向学校…… 时光点滴逝去,母爱如泉涌来! 思绪从记忆中回到现实,猛然发现,我离家更近了!离母亲更近了!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想一下子飞到家中,依偎着母亲,继续让那爱包围着我,永随着我…… 点评:巧化名诗领片段,镜头分呈著华章。像电影镜头一样,作者为我们截取了三幅简单小 巧、温情弥漫的画面:“小屋守望,母爱荡漾”“痛哭流涕,母亲拭泪”“离别之际,叮咛 不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选用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中的三个经典句子“小时 候……”“后来啊……”“而现在……”领起下文,完美和谐地将几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 段串接起来,线索清晰洋溢着浓浓的流年匆匆之感叹、母爱相随之幸福。- 18 - 文题展示 1.《安塞腰鼓》中运用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 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 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 200 字左右。 2.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描绘人物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选择一个人物,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写法指导 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 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 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 不少事情,但都围绕“宽”和“严”两方面选材,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 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其次,还要注意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比如《安塞腰鼓》中的“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渲染了安塞 腰鼓的“野性”。我们在写作中也常会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试着模仿这种句式,看看表达效 果是否更好。 教学反思 5.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用自己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并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 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抓住大自然的现象说出生物 与节候的关系,进而概括出“大自然的语言”,说出作者围绕“大自然的语言”介绍了: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品读课文语言,说出文章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拟人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好 处,学习本文是如何使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 3.丰富科学知识,感受观察、实证的重要性,萌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 “大自然的语言”和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19 - 体会文章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说出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抓住“语言”这个话题聊开去。 语言:就是人说话,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说话双方能互相知道对方语言的意思。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⑴分析课题拟人手法,让读者觉得有趣味,吸引读者读下去。 ⑵结合注释了解作者竺可桢。 3.质疑。 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释疑 1.抽学生分部分阅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识字学词。其余学生带着“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 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问题圈点勾画做批注。 2.大自然说了些什么话? ⑴全班交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围绕“大自然语言语言”——自然现象,总结提炼并板 书。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春 燕子翩然,布谷鸟来,孕育果实——炎夏 果实成熟,落叶簌簌——秋 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寒冬 ⑵总结自然现象与四季气候变化特点。 板书: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草木荣枯 年年如是 候鸟去来 周而复始 ⑶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发现了什么?(安排农事)(物候)(物候学) 3.人们从大自然的话中知道了什么? 物候观测;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的意义。- 20 -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揭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研读课文语言,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大自然的语言的?如何写物候 观测的?如何写午后来临的决定因素的?如何写物候学研究意义的? 二、研读 1——3 自然段 1.描写四季更迭。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语言简洁,高度概括。 3.第 2 自然段打比方说明。 4.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物候;物候学。 三、研读 4——5 自然段 1.物候观测及其意义。 2.用什么说明的,你觉得这种说明的作用是什么?你发现作者有什么精神? 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列数字说明。 作用:铁证如山,不容辩驳,有说服力。 精神:善于实证。 四、研读 6——10 自然段 1.作者写了哪些决定因素?怎样安排的? 2.由重到轻,层次清楚,有条有理。 3.说明方法。 举例说明,列数字说明。 五、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21 -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从内容到形式。 2.拓展延伸。科学精神。 七、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同步练习。 教学反思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 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 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 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22 - 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 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 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 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 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有》,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 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 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 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 2~7 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 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 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 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 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 段 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 8~12 段,简明介绍板 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 13~15 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 23 - 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 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 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 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 2~6 段,探讨恐龙大灭 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 7~11 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 12~17 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 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 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 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第二课时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 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 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 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 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 “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 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 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 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 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24 -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 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 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 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 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 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示例: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 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 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 带来视力的恢复…… 六、布置作业 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 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板书设计: 撞击说 恐龙灭绝 被压扁的沙子 火山说 教学后记:学生对科普文章较有兴趣。但理解透彻却不是很容易。 教学反思 7.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预习- 25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狩(shou4)猎凋(diao1)零 滑翔(× iang2) 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 :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二、导入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 喧闹着集会,寂寥了一冬的沼泽地 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 ),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互相交流。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 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 水就叫, 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提问: 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与交流。 明确:[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例如: 1.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 200 英里的赌注,它一旦 起程再要撤回 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2.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 200 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 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3.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 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4.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26 - 5.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五、品味语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 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 的冬天。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 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明确: 第一句写出了 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 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六、拓展训练[来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来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 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 山关》 七、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与一般的动物观察者不同,作者对鸟儿有一份诗人的情怀。在 作者心 目中,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有着 人一样的亲情,团圆的时候,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觅食、集会;孤独的时候,它们忧郁 地鸣叫着,徒劳地寻找着失去的亲属。它们的到来,宣告了春天的回归,它们的呜叫则使天 空回响着野性的诗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世界因了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如许的生机和情趣,我们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 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 作者是一个“爱鸟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正因为这种对动物怀有的真 挚感情,所以他才能观察得这么细致,也才能描写得这么美妙,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体 会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反思- 27 - 8.时间的脚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二、学法引导 l.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清课文思路。 3.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以课文内容为联想点,拓展视野,培养发散思维。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l)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的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 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课时安排 2 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教科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2.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 高。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3.观看有关教科片。- 28 - 教学反思 写作:说明的顺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过程与方法 说明事物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 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说明顺序的安排和说明目的、对象、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重点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阅读训练指导材料。学生阅读材料。明确意图。 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 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 《说明顺序》说明一座建筑物,合理的排使用空间顺序,因为它要告诉读者的是建筑物的方 位。- 29 - 介绍事物的发展,用时间顺序较合适,因为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阐述事理,可以用逻辑顺序因为它要说明的是事物的方方面面,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的 发展原理。 明确可以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基本环节 (深入探究) 有从外到内的空间顺序; 有介绍发展历史的时间顺序。其中以空间顺序为主。有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明确说明顺序。 当堂检测 (学习诊断) 布置作文 1、 题目:《我们的教室》 2、 要求: ① 选定合适的立足点,按一定的方位次序介绍自己教室的布局。 ② 写成说明 ③ 字数 500 左右 学生作文。 检查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1、 仔细观察教室的布局,如教室的位置,内部设施的布局。 2、 选定立足点。 3、 分小组交流观察结果,互相启发,畅所欲言。 4、 确立说明的中心。 5、 理清说明顺序,避免写作过程的随意性。 6、 认真整理材料,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开头说什么,中间说什么,结尾说什么。- 30 -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思考:介绍一所学校、一只兔子、一个菜的制作、说明眼睛为什么会近视、介绍扇子的发展 历史, 应用的说明顺序 我们的学校:要求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和详略,适用空间顺序。 内容包括: 整体:位置、名称的由来和历史变迁、功能、布局 局部:球场,教学楼——可详写 多种设施——应有选择地略写 顺序的安排: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 以空间顺序为主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导学目标 1.让学生搜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标语、宣传语。 2.认识到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 3.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习惯。 4.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摒弃奢华的物质追求,带来心灵的宁静。 课时计划 2 课时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20 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 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 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的频繁、空气污染、土壤 沙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加剧……地球,正遭受着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让我们行动起 来,一起倡导低碳生活。- 31 - 活动指导 交流展示 活动一 确定宣传主题 围绕“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的话题,全班一起讨论,确定各组的活动主题。 活动二 搜集资源,撰写宣传文稿 1.围绕专题,了解相关知识。可以从相关网站搜集一些最新的可靠数据,也可以从地理课 本、百科全书中找相应的介绍,还可以访问权威人士,咨询相关学科的老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温室导致地球“发烧”。工业化加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 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南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升高。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 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 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 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 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 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 么做。 材料三 科学预测,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洋水平面上涨速度加快,不久的将来,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海岛有 15%将被海水淹没,沿海城镇也将受到被淹没侵袭的威胁。 材料四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2)参阅以上的材料,撰写宣传文稿。 交流点拨:① 编写宣传口号;② 创作宣传歌曲;③ 给全校师生写倡议书;④ 还可向有关 部门提建议。 2.学生分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然后全班汇总。 活动三 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 1.将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不同栏目或板块,制作成宣传材料。形式可以多样,如:展板、 小册子、海报、标语均可。 2.小组集思广益,将拟定的宣传口号制作成横幅,作为宣传活动的主题。 3.带着宣传材料,在学校或社区开展宣传,介绍相关环保理念,并提示大家如何在生活中 践行。注意宣传结束,收集清理活动产生的垃圾。- 32 - 低碳生活宣传语: 交流点拨:①节能低碳,政府先行。②节能低碳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③清 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④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⑤低碳走进千万家, 节能环保我参加。⑥节省水电讲环保,低碳生活我来造。⑦选择低碳,绿色相伴。⑧倡导低 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共享碧水蓝天。⑨低碳生活是一种美德,环保勤俭是一种时尚。⑩ 青山绿水长驻,鸟语花香永在。?愿我们地球的“碳”息越来越少!?减碳,为地球撑起一把 绿色之伞! 教学反思 9.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品味语言。 3.理解作者理想社会的实质。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1、2、3。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世外桃源,如何看待他的理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 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 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 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简介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他出身于 没 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 有志难酬。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 41 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 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写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 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当然也包含了 消极遁世的因素。- 33 -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 57 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拒 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序》寄托了自己 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 花源的形成 ,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桃 花源记》就是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传奇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 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注意断句与感情。 2.自由朗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四、结合注释阅读,自己独立翻译课文,可以同时质疑。 五、交流翻译情况,进行互相评价。 六、综合体会。 1.把握古今异义词。 (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4)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条件不同和结果不变。 2.出自本文的成语。 (1)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 春天气。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 明朗。 (3)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4)世外桃源: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也 指空想的不存在的世界。 七、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l、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2)“复前行,欲穷其林。”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 答。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八、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34 -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 2~3 段) :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 4~5 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九、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1.复述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 2.用下列词语造句:(1)无人问津(2)豁然开朗(3)怡然自乐 十、作业。 1.总结出古今异义的词语。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听读,想象画面。思考: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师生共同学习体味桃花源“美丽、快乐、奇异”的特点。 1.桃源之“美丽”。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 胜收,请选 择一个景点描绘出在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桃花源土地平坦如砥,名花香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齐,土地肥沃,美丽的池塘中 鱼儿恣意畅游 ,桑林竹树之间鸟儿尽情欢唱。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鸡犬相闻。男 男女女往来耕作,乐其业。老老小小无忧无虑,安其居。环境优美富饶,宁静祥和。 (3)教师小结:在大家的描绘中,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 美丽的:它环境幽雅,风景秀丽,资源丰富,静谧祥和。 2.桃源之“快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感受到了桃源的 “快乐”?他们分别因 什么而快乐? 老人和孩子。老人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学生小结:桃花源的快乐在于这里民风淳朴,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3.桃源之“奇异”。 (1)引导:美丽而神秘的桃源在何处呢? (2)评说: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教师可作适当启发。 ①“景”奇,桃林美景奇、桃源内环境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 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层研讨。- 35 - 1.渔人离开桃源 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 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 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 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 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 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 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1.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 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10.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作品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 3、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而抑郁忧伤的感情; 2、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 与忧。 教学难点- 36 - 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 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以小学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屏显)学生齐颂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 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 23 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 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 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下面我 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二、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 “韩柳”。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 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三、整体感知,走近《小石潭记》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已布置预习完成) 2、齐读课文,检测预习情况 (屏显:加粗字解释) 斗折蛇行( ) 悄怆幽邃( ) 可百许头( )( ) 日光下澈 ( ) 似与游者相乐 ( ) 乃记之而去 ( ) 隶而从者 ( ) ( ) 凄神寒骨( ) ( ) 3、解答预习中的疑难字词(重在词义句义) 4、引导讨论,解读文本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诒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小石潭的源头的? 明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7 -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深入文本,与柳宗元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潭水有什么 特点?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第四 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2)自主阅读,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并对第 二段重点品读,尝试背诵其中的佳句。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五、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 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记》称赞不已,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的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结合 写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郁从何而来呢?(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六、师生共同总结(配乐齐读):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小结: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 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 一读。 七、 课外作业 1、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你熟悉的校园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 你的感受。 2、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38 - 11.核舟记(魏学洢) 教学目标: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 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 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魏学洢生于 1566 年,卒于 1625 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 1622 年(天启壬戌年)所 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 年生,1633 年卒)在他 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 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 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 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2. 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 句。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 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 39 -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 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 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 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 10 寸,一寸 10 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 0.9 厘米 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 2.667 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 3 厘米。 具体 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 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 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 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 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 “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 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 40 - “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 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 自流的境界。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 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 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 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 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12.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 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 到下部描述。 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 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13、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 “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 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 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14、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 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 生动。 四、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核舟之小(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对比——容量之大(物杂人多;刻画精细;匠 心布局、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 奇巧、灵怪- 41 - 教学反思 12.《诗经》二首   关睢 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纯洁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识记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本文取此义。2.(cān):①进见,谒见。如:参拜。②封建时代指弹 劾。如:参劾。3.(shēn):人参。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差数。②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远。②错误。如:说差了。③缺欠。 如:差点儿。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 级,等次。“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葭(jiā):芦苇。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 取此义。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义。2.破晓,天亮。如:东方未晞。湄(méi): 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涘(sì):水边。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 珍贵。 二、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42 - 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悠:思念。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侧:侧身而卧。友:亲爱。 苍苍: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伊人:那人。溯徊从之:沿着河道走向上游去寻找她。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阻:险阻,难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样子。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已:止,这里意思是“干,变干。”右:向右拐弯,这里是(道路)弯曲的意思。沚: 水中小块陆地。 三、预习效果反馈 1.《关雎》中开篇写“关关雎鸠”的目的是什么? 2.《关雎》、《蒹葭》都选自于 。 课堂跟讲 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4. ,君子好逑。 5. ,道阻且长。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二)段落层次 第一节: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蒹葭》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三)写作特点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 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 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第二课时 三、古文今译- 43 - 关雎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沚。 (译文)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 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 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 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一)重难点句子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 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 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二)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 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四.当堂练习 1.原文填空。 (1)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 (2) ,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2.解释加粗词语。- 44 - (1)君子好逑 (2)宛在水中沚 教学反思 写作:学写读后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悉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提炼和表述感点,能围绕感点展开较为充分的论证,做到“引”有针对性, “联”有侧重点。(重难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得知白龙马的成功与荣誉,青龙马十分后悔。它说:“其实这些年我也一直在不停地走, 论路也不比你短。可除了甜美的草料外,我却什么也不曾得到。” 青龙马听了之 后想:再有机会,我绝不再犹豫观望了? 听完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我们在阅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后,对书中人物、事件等发生的感情、作出的 评判、领悟出的道理、引发的思考,及自己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产生的新的认识、受到的 教益等,形诸文字,就是“读后感”。 具体地说,这个“感”,既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 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 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还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甚至也可以是因读 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错误做法等的抨击。如读了《愚公移山》,对愚公造福 子孙、不畏艰险、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品格的崇敬与赞扬;对文中所表现出的“人定胜天” 思想的推崇与肯定;对智叟阻挠移山的“死脑筋”的否定与批判…… 读后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属于议论文,也就是说它基本上要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是要 有“感”)。但同时,它又与作者的“读”密切相关 ,文中必须将所“读”交代清楚,也就 是必须要有“叙”,属于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文体。 (二)结合 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容: 就你学过的某篇课文或阅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45 - 2.提出要求: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可以再细读课文或名著的片断,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 点来写。 (2)引用课文或名著时,要仔细核对原文,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可以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 后感》。 (三)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例文: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 事,每每读起《西游记》,老是会情不自禁地融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 记得小时候,常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总是笑了一笑,摸摸我的头,说:“你 啊,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我想,大概每个孩子都得到过这样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 是孙悟空。 我们可以回想自己的童年,捧着一本《西游记》的连环画,津津有味地看着,当孙悟空打败 了妖精,我们总会为他欢呼;当他受到了冤屈,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共鸣;当孙悟空 被唐僧误会,被逼回花果山,继续当他的齐天大圣,但当唐僧遇到危险,猪八戒赶到花果山 向孙悟空求救时,他也毅然去救唐僧。记得那时候看连续剧,当看到此片段时,眼中便充满 泪水。因为我知道,当时的我就是孙悟空。 这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就好像是我们的化身。当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时候,就象征着一个小 生命的诞生。当他在花果山上无忧无虑地和群猴们玩耍时,就好似我们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 活,多姿多彩。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时,就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小心跑进了大人们的世界, 并且搞得一团糟,大人们想哄住他,便封了他个弼马温,没哄住。又封了个齐天大圣,还是 没有哄住。而后如来出现了,伸出他的手掌将孙悟空束缚在五指山下。严慈的父亲,终于压 服了他调皮的儿子。度过了漫漫的五百年后,观世音的出现给了孙悟空新的希望,踏上了漫 漫西天取经之路,也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共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道难关。这就好像我们成长道路 上布满荆棘 。最终,他们战胜了难关,取得了胜利。“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用在他们 身上是再恰当不过。而我们,只要有不怕困难, 坚持到底的决心,也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习。学习就好像是要去取得真经。在学校里,有着形形色色的人。 有的像猪八戒,好吃懒做,做任何事情都马马虎虎,有的则像沙僧,诚恳老实,踏踏实实。 有的像孙悟空,活灵活现,足智多谋。而唐僧 则是心地善良,不愿气馁的人。若我们在学 习上能个个都是唐僧、孙悟空、沙僧,有对学习的信 念,那一定会取得成功。 随着年龄的增长,《西游记》带给我们不再是对神话的幻想,它令我善良、宽容、嫉恶如仇, 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46 - 感谢吴承恩,是他用他那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一个充满离奇、曲折、 梦幻的梦…… 【点评】 习作将读和感紧密联系,从读中生发感慨,读和感有机结合,将自己的成长与孙 悟空的经历结合起来,是一篇成功的文章。 2.怎样写读后感: 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而且表达方式也可 以多样化,最常见的就是先简述原文,然后谈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先写实际生活中的事情, 再联系到文章内容,然后谈自己的感想。但写的时候要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还有一种方法, 就是将感想与文章内容穿插起来写。一边结合内容,一边谈感想,有点夹叙夹议的味道。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活动目标 1、 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 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3、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写作编辑。2、诗歌赏析。 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活动设想: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 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 造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 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 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 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47 - 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联手做一做,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准备: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欣赏活动,内容是每组同学用 powerpoint 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一首古诗词,并且用解释和赏析,每节课由一名同学演示 并欣赏这首古诗词,以作为积累和储备。 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之 后每个同学写一篇“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http://www.zhsc.com http://roadcom.126.com .诗词编辑: 每个同学用 powerpoint 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 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c.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d.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 48 -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 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 们展示出来。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教学反思 名著导读:《傅雷家书》 教学目标: 1、学习书信体第一人称对表达真实情感的优点。 2、学习用相关资料理解作品的读书方法。 3、通过作品分析概括作者思想品格。 4、结合书信谈自己的人事感受的读书方法, 重点难点: 1、书信体及第一人称对表达真情实感的优点。 2、结合作品内容和自己人事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3、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品格的读书方法。 设计理念:名著导读重在导,因此围绕着激趣,学法,品人,促思作为设计观念。- 49 - 学生准备:读好精彩片段、画出喜欢的句子、结合经历谈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课:著名歌手李春波凭借《一封家书》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今天我们重温经典,看看 歌曲中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内容? 从这封家信中我们看到了孩子对父母的牵挂与关怀,我们今天走进《傅雷家书》体会文章传 达出来的那份浓浓的舐犊之情。 设计理念: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感受从歌曲中传达出的平凡而真挚的亲情,激发情感共鸣, 融入课文 一、走近(傅雷家书) 1、关于《傅雷家书》 傅雷及其夫人从 1954-1966 年写给远在国外的儿子的 186 封家信。 2、关于傅雷 生先谈,师再补充。(1 分钟) 设计理念:从前生学过《傅雷家书两则》一方面,复习巩固,另一方面,锻炼学习搜集信息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关于傅聪。 傅聪的成就展示(2 分钟) 设计理念:将傅聪的优异成绩引入《傅雷家书》,为后文《傅雷家书》的教育意义做好铺垫。 导:傅雷十几岁出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和自身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但也同傅雷十几年 的潜心教育息息相关,今天让我们走进《傅雷家书》一探究竟 二、走进《傅雷家书》 1、关于《傅雷家书》评价 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看资料,了解包含的内容,从做人和生活两方面进行教育。 2、设计理念:学习结合现有的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读书方法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精彩片段,在大声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设计理念:欣赏精彩片段作为了解作品的窗口。 4、合作探究 关于书信体与第一人称 a、书信体写作的好处。- 50 - b、读出文中对孩子的称呼,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情。 c、为何多次写到我的经历或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例? 设计理念:深刻体会书信体和第一人称表达真情实意的特点 文如其人,在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傅雷是怎样的一个人?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从作品感悟人格魅力的读书方法。 傅雷对我的启发 作为一位母亲,一位家长,我认为傅雷是一个耐心的人,他对儿子的关注,呵护,深深 地触动了我,还记得儿子第一次玩电动飞机,兴奋的他把飞机放得很高,因操作不当,飞在 高空的飞机重重的摔在地上,看着他惊讶的眼神,我不但没有给他安慰反而把他怒骂了一顿。 今年过年,我又给孩子买了一个更大的电动飞机,但至今他从未动过,我知道,其实孩子在 做错事时,最担心的是孩子自己,我作为母亲,对孩子的责骂,在孩子心中已经形成阴影, 感谢《傅雷家书》,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以后再遇到此事时,我一定会有更耐心, 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设计理念:作为家长,结合自身经历,谈出了一个作品对家长的教育意义,激发阅读兴趣。 作为学生,傅雷对儿子的忠告,有没有触动你,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 设计理念:将文章的内容与对个人的指导意义结合,体现文章的实用性以及学习文章的重要 性,再次激发阅读此书的兴趣。 5、《傅雷家书》的指导意义 此书再印次数之多可看出大家对这本书的认可和欢迎,很多人他对都有影响和教育意义。 设计理念:从此书的需求量之大再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1 分钟) 三、走进现实 傅雷的教育方式让我们佩服,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呢? 现场调查: 1、父母给你写过信吗? 2、十四五岁的你,父母跟你谈论过婚姻、爱情吗? 3、你不小心摔碎了家里珍贵的饰品,你的父母会 呵斥你 安慰你 4、你被被人冤枉偷了别人的东西,不知实情的父母的第一反应是: 骂你 平心静气的问原因 5、你认为你的父母爱你吗?- 51 - 设计理念: 孩子们,可能我们的父母没有那么高深的文化,可能从来没有给我们写过信,可能从未与我 们有过内心的交流,甚至在我们犯了错误时给我们的是过多的呵责甚或是棍棒教育,但是, 我们永远无法否认的是父母那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孩子请怀着理解与包容之心,多与父母进 行交流与沟通。在我们困惑时也可以走进《傅雷家书》向傅雷请教,相信他一定如一盏明灯, 照亮你前行的路。 设计理念:学会体谅父母与父母进行书信或其他形式的沟通,激发读书的兴趣 四、作业 1、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内心的困惑或向父母提建议。 2、每天看《傅雷家书》中的两封家信,并写好读书笔记。 设计理念:给父母写信加强了孩子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用书信体和第一人称体现了表达真 情实意的优点,学以致用。每天看信 教学反思 13.最后一次的讲演(闻一多)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2、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 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上学期学的《谈骨气》中,作者的第三个例子就是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手枪拍案而起, 体现了中国人威武不能屈的骨气,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词是什么,大家知 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 二、介绍相关知识: 1、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 52 - 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 “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 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 年 7 月 11 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 先生在昆明遇害。7 月 15 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 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 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 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 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2、介绍闻一多: 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 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 集《红烛》《死水》1943 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的斗争,1945 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 年 7 月 15 日被杀害。 3、介绍李公朴: 李公朴,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 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 “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 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 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 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 年 1 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 伤,5 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 月 11 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三、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 1、字:蔑miè 劣 liè 捶 chuí 赋 fù 诬 wū 2、词: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 赋予——给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理解分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分析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 2、明确讲演稿的语言特点。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明确讲演稿的语言特点。- 53 - 教学过程: 一、讲演稿一般都是事先写好稿或是拟有提纲。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当即讲演,没有 事先的准备,这种叫即兴讲演,闻一多先生的这次讲演虽然是一次即兴讲演,但是言出于心, 因而顺理成章. 二、分析结构: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斥罪魁,颂英烈. 针对会场的特殊情况,演说一开始,闻一多先生就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 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紧接着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 无耻。 1、李先生只不过“说出和写出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就“竟遭此毒手”可见敌 人的卑劣无耻。 2、“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见敌人的卑劣无 耻。 3、“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嫁祸于共产党以推其罪责,最是卑劣无耻。 与反动派的卑劣无耻相对比的正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而献身的李公朴先生以及昆明人民的 光荣。 正反对比更突出了敌人的凶残卑劣,与李先生及人民的光荣。 第二部分(4-5)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 敌人为什么制造恐怖?因为他们自己恐怖,有力地揭露了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 接下来,信心百倍地宣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 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谁也违抗不了的。 第三部分(6-12)前赴后继,青史永垂。 在演说的后半部分,闻一多先生满怀深情讲述李公朴烈士及“一二一”烈士牺牲的意义,赞 扬云南人民光荣的斗争史,严正地警告反动派:“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 去的!”“你看见一个倒下去,也看见千百个继起的!”然后号召爱国青年继承先烈的遗志, 为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而斗争。 最后,豪迈地表决心:“不怕牺牲,视死如归,随时准备以身殉志”,像李公朴那样,“前脚 踏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三、语言特色: 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歌功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 斥责反动,不遗余地。 用语上: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54 - 语句简短,更加有力度,明快利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 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工鸣。 反问: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 感叹: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敌人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四、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 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 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 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 年获哲学博士 学位。1969 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 年领导的研究 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 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 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整体感知- 55 -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 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 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 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 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 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 13 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 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 56 - 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 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 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 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 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学生讨论,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 1) 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明确:(学生参见导练探究赏析 3) 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 例如:生 1: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 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 2: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 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张翁失 表,焉知非福? …… 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 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 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 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质疑问难,互动交流(结合导练综合性学习) 1、每人提交一个问题,前后座四人一组共同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同学讨论。 2、每组将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交付教师,教师汇总归纳为 1~5 个探究主题,组织全班同 学讨论解决,如有问题,可留待学生课余检索资料完成。 示例:(1)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没了。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家 思想? (3)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4)请用事例来证明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 3、教师作方法点拨:选择探究方向,确定主题,然后查询资料,并综合分析资料,初- 57 - 步得出结论,最后一起交流评价,并拟写研究小论文。 4、由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组成探究学习小组,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阅览室、 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写成研究小论文,一周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注意:①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②忌全面深入,谈及一面即可。 四、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 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 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 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 格精 物致知。(2—5) 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 (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 教学反思 15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 (王选) 教学目标 1、识记王选极其重大贡献 2、识记课文主要词语 3、通读全文,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4、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 王选一生中经历的几次重大选择 难点 从这几次选择中分析王选先生的精神 第一课时 导入 - 58 -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 1986 年投资创办。二十年来,坚 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 IT 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07 年集团总收入 达 400 亿。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一)简介作者 王选(1937 年 2 月 5 日-2006 年 2 月 13 日):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 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 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被誉为“当代的毕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 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2001 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二)根据预习解释下列词语 无与伦比 可乘之机 与众不同 无名小卒 忧心忡忡 (三)整体感知 1、介绍有关背景 本文是 1998 年 10 月王选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稿。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 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课文按时间顺序, 有详有略地介绍,深入浅出,即是讲的专业,所谈的问题又带有普遍性,文章的字里行间流 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流露出他的自强奋进、开拓进取,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 高。 2、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理清结构,并按要求概括 提示:本单元话题是“把握成功的机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个人发展的机遇很 多,明智的抉择是把握机遇的前提条件,抉择的正确与否决定人生的成败得失。速读课文, 概括作者的八个抉择,并标出相应的段落。 (1)、选择计算数学专业 1-3 段 (2)、投身到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4-5 段 (3)、锻炼英语听力 6 段 (4)、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 7-11 段 (5)、致力于产业化 12-13 段 (6)、大力扶植年轻人 14 段 (7)、20 世纪 90 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17-19 段 (8)、1995 年进军广电业 20-22 段 3、探究回答:这些抉择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举例说明。 有必然的联系,如王选的第四次抉择,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前三次抉择 中外语优势帮他了解到国内外研究的趋势,数学基础和软硬件相结合的实践,使他解决技术- 59 - 难题相对容易,直接进行国外没有产品的科学研制并非高不可攀。而第四次抉择的成果直接 导致了科研产业化的第五次抉择。 课堂小结 这几次选择层层深入,却有共同特点: 1、创新 2、结合实际、结合国家需要,将自己的志向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 3、专一勤 奋。王选的人生抉择,也一定会对你们有所启发。 指导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指名读注意正音)回答作者选择八个抉择的原因或条件、影 响或结果分别是什么。 1、选择计算数学专业 原因或条件 (1)、看到国家未来非常需要该专业 (2)、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 影响或结果: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的方向 2、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原因或条件: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影响或结果:使他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力源泉 投身到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 3、锻炼英语听力 原因或条件: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资料,必须提高阅读速度和反应能力 影响或结果:听了整整四年 4、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 60 - 原因或条件:(1)、凭借外语优势,了解到国内外研究的趋势(2)、有数学基础,又有软 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实践,解决技术难题有优势(3)、有自己做的决心和毅力。 影响或结果:研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站到了激光照排系统的最前沿。到 1993 年,全 国的报纸 99 %都用了这种技术。 5、致力于产业化 原因或条件:把远大的学术抱负和追求利润紧密结合 影响或结果:1990 年占领了市场,明白了“满口袋”与“满脑袋”的道理 6、大力扶植年轻人 原因或条件:是历史规律 影响或结果: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 7、20 世纪 90 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原因或条件:一方面这个市场大得惊人,一方面日本的印刷又极端发达但是出版软件并不先 进,这就有我们可乘之机 影响或结果:是年轻人得到了锻炼,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8、1995 年进军广电业 原因或条件:十年来我们主打的产品还在出版这个领域,没有崭新的领域, 影响或结果:找到了第二个很大的支撑点,一个很大的市场,充满前景的,充满挑战的,可 以让大量的年轻人出成绩的领域 课堂小结 练习指导及布置作业 作业 课后第二题 第三课时 (一)、研读课文,分析作者的抉择,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是哪一次,为什么? 第二次——从事软硬件结合的研究;“跨领域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最佳途径。 2、作者重点讲述了哪次抉择?这次抉择对作者的一生有什么重要影响? 第四次抉择——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以为这次抉择对作者的影响最大,直 接决定了其人生定位。 3、综观作者的八次抉择,你能发现作者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吗?- 61 - 爱国奉献、敢为人先、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确的人生观,名利观,耐得住寂寞的 心境。 (二)、研读课文的写作特色,引导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主题鲜明,结合着八次抉择做以下分析。 讲述每次抉择,大致都先明确抉择的内容,接着介绍抉择的背景,最后简评抉择对自己人生 与事业的影响。 2、课文逻辑严密是如何体现的?前一次抉择是后面抉择的基础;后面的抉择是前面抉择的 必然结果,并验证了前面抉择的正确与明智。 3、课文层次清楚,详略得当是怎样体现的? 作者使用了表示选择次序的提示性的语言,使文章层次十分清楚;第四次较详细,这次抉择 决定了其人生定位。 4、课文语言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结合下列句子说说下面加点文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1)、在第一先跌打滚爬以后我觉得我懂的计算机了。 有成功,有失败,但一直辛苦努力的干和学 (2)、有一个字稍微打一个疙瘩,你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 没听明白,没有立即反应出中文的意思。 (3)、说把技术变成商品,在当时那种空气下,看不见前景。 社会环境 (4)、我们要把年轻人放在风口浪尖上锻炼,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 课堂小结:总结写作特色 1、主题鲜明,逻辑严密 2、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3、通俗易懂,真挚感人 教学反思- 62 -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顾拜旦)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中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含义。 2.了解奥运会,了解北京奥运会,用奥林匹克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 3.用演讲本文的方式加深理解,掌握演讲的技巧。 4.熟悉演讲稿的写作体例,能够用较具文采的文笔写作规范的演讲稿。 5.通过活动体验,激发体育热情。 重点、难点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让学生通过文本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对奥林匹克精 神的内涵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 教学难点在于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体验演讲,学会写演讲稿。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作者、时代背景相关的材料,熟读全文。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研习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学生集体朗读全文,梳理文章层次结构 朗读、梳理 明确:本文按照内容可以分成五个层 次。 第一层(第 1、2 段):回顾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详细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 精神的区别。 第二层(第 3 段):阐明以全新的理念来重开奥林匹克运动。 第三层(第 4、5 段):阐述自己关于近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第四层(第 6 段):表示对纪念活动主办方的感谢。 第五层(第 7 段):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 1.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有什么不同? 2.课文最后一段说:“目前的时势依然很严峻。即将破晓的黎明是暴风雨过后的那种黎明。 但待到日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上。” 这段话到底应如何理解? 3.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4.作者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他是如何阐述奥林匹克的教育作用的? 5.演说需要激情,这篇演说词是如何体现激情的? 6. 现代奥运赛场上的白热化较量,国与国之间金牌总数的激烈角逐,无不牵动着每一个参 赛国人民的神经。可是作者在这篇演说词中谈到“奥林匹克精神同纯粹的竞技精神是有区别- 63 - 的”,“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阅读、概括、发言。 1.提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 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顾拜旦 进一步表明他决心“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 念结合起来,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 2.提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时势依然严峻。①奥林匹克运动只是贵族的活动, 大众被排除在外;②人们渴望进步但往往被引入歧途;③青少年因落后的教育失去平衡。这 些都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违背。(2)即将破晓的黎明。奥林匹克精神已逐渐被青年所崇尚,它 必将以现代化产业发展所赋予的各种形式为地位最低下的公民所享受。(3)“黄褐色的玉 米”,比喻沉甸甸的收获,作者相信通过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3.提示: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主要体现在: ①虽“不足以确保社会和平”,仍可促进和平;②虽“不能更加均衡地为人类分配生产和消 费物质必需品的权利”,但仍可促进公平;③虽“不能够为青少年提供免费接受智力培训的 机会”,但仍可促进教育。总之,和平,具有公平性和教育性并为大众所享受,就是完整、 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4.提示:根本出发点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顾拜旦是一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他体育 思想的核心。在演说中,他阐释了“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基于改革教育的 愿望。他不满“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 浅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的现状。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与内容,从 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 5.提示:顾拜旦一生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首先应是源 于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对生活充满热情。这篇简短的演说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演说一开始,作者在回顾了过去五年局势后指出,世界崩溃了,但是奥林匹克精神没有恐惧, 前景是“豁然开朗”的。在演说的结尾,作者又说到目前的时势依然很严峻,但是“待到日 近中天时,阳光会普照大地。黄褐色的玉米又将沉甸甸地压在收获者的双臂上”。既有对现 实冷峻的认识,又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而且满怀必胜的信心。在演说中,作者也不断地使 用反问、排比等手法,盛赞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和对人类的深远影响,给听者以强烈的感染。 如写到奥林匹克精神和纯粹的竞技精神的区别时,作者写道:“设想一下另一种情况,当这 种内心的悦乐向外突发与大自然的乐趣和艺术的奔放融合在一起,当这种悦乐为阳光所萦绕, 为音乐所振奋,为带圆柱形门廊的体育馆所珍藏时,该是怎样的情景呢?”又如在阐述奥林 匹克精神的内涵时,作者又用“虽然奥林匹克精神不足以……不能……甚至也不能够……” 一组排比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为人类所需要。 6.提示:观点一: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现代奥运赛场上的白热化较量、国与国之间金 牌总数的激烈角逐、参赛队员的荣誉感都足以证明现代奥运会就是竞技精神的完整体现。 观点二: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每一个参赛国都把运动员的成绩、金牌数量、奖牌数量、运动 员成绩排名看得很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个别运动员 铤而走险服用违禁药品,以提高运动成绩。凡此种种,都说明现代奥运浓浓的火药味,这不 是“纯粹的竞技”吗?- 64 - 观点三:我同意顾拜旦先生的观点,尽管上面所说的确实是眼下的客观事实,但这不是奥运 精神的全部,奥运精神主要体现在体育竞技精神,但同时还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 一种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正如北京奥运会的口号一样,“同一个世界,同 一个梦想”。今天,它已经成为全人类一种共同的愿望、共同的期待。 板书 奥林匹克精神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赞贡献者 憧憬未来—— 大众参与和平公平性教育性 第二课时 探讨活动,深层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演讲稿的问题特征,尝试演讲。 尝试演讲文章的第 1、2 段。 (1)3 分钟时间,用朗读的方法熟悉这两段材料,力求记住关键内容。 (2)尝试演讲。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 明确:第一段的关键词应该是“五年前”。记住了这个五年前,就明白第一段是在回顾 历史。 第二段的关键词则是“区别”“不同之处”“详细阐述”。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我们可以发 现,这三个关键词是第二段中主要内容的提示语。“不同之处”指的是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 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他认为,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的自得其乐的悦乐 感,而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和荣誉感。 明确:学生先在座位上初步体验演讲,然后随机抽查学生讲台脱稿展现。集体点评后教师指 导。 教师指导以第二段为例。 学生尝试演讲第二段。 结合体验,同学交流,如何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交流体会,指导点拨。 明确指导一:“奥林匹克精神逐渐为青年所崇尚”。赞颂的语气, 喜悦的神态。(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指导二:“包括但又超越了”,转折性的关键词语要重读。 明确指导三:几次停顿。“作出详细阐述”之后的停顿,启发听众注意,下面就要详细地阐 述了。“设想一下”之后的停顿要达到引领听众共同去想像的目的。“当这种内心……融合在 一起”,长句中的换气停顿。 明确指导四:“为……所……,为……所……”,排比句式,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 明确指导五:“绚丽的梦想”,自豪、肯定、有力。“这一迷人的梦想使世界凝聚在一起”, 手势辅助,握紧拳头向下,表达坚定的信念,用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 指导后,学生再次尝试体验演讲。 主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性演讲实践活动 (本环节以学生体验为主,侧重在深入体验感悟奥林匹克精神) (1)给大家 10 分钟, 准备演讲第 3、4、5 段。四人为一个活动小组,相互交流切磋讨论。 (2)优秀者推荐演讲。- 65 - 全班同学倾听:打开书本课后活动体验练习题 2,仔细倾听,思考书上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书本课后活动体验练习题 2)。 ①“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是对教育方法与内容的不满,希望通过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来改革教育,从而促进青 少年全面、均衡、协调的发展。 ②顾拜旦以什么样的理念开创了奥林匹克新时代? 明确:把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 ③顾拜旦倡导的近代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大众参与、促进和平、促进公平、促进教育。 主导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体验演讲剩余的两段 明确:第 6 段应该体现出表示对纪念活动主办方感谢的 味道,注意语气。第 7 段则是作者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要注意情绪。 主导学生活动: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 思考、概括。 概念解说:演讲是一种书面与口头艺术的结合体。 成功的演讲与演讲者的口才和激情离不开,然而,它更离不开写出一份优秀出色的演讲词。 撰写要求: 1.应有一个具体、生动、有吸引力的题目。2.称谓要得体。 3.开场白要有吸引力,能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印象。 4.结构要简单,论题清楚。 5.短小精悍、语言具有节奏感、通俗。6.有感情、有逻辑性。 演讲词是演讲者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时使用的文稿,一般有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 1.叙事演讲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 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演讲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应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而充足 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演讲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的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 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 写作演讲词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演讲稿的内容、风格要根据对象、场合,甚至演讲者本人的一些特定情况而定。 其次,演讲稿一定要有充沛的感情,有较强的说服力。最后,演说词的写作还要注意文学性、 技巧性。第四单元写作 撰写演讲稿 教学反思- 66 - 写作:撰写演讲稿 教学目标: 1.明确演讲稿在内容、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 2.学会拟写中心突出、条理清晰的演讲稿。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完成写作指导,第二课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精彩导入 生成问题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微笑:早上醒来,是母亲慈爱的微笑;上学路上,是行人愉快的微 笑;校园里,是同学清纯的微笑。微笑让这个世界变得美丽,让这个世界变得多彩。那么, 在众多的微笑中,最让你难忘的是哪一种微笑呢? 例文引路 掌握要点 微笑着面对生活 如果挫折是那刺人的荆棘,微笑就是那高洁的百合。如果失败是那陡峭的山崖,微笑就 是那平坦的阳光道。如果忧郁是那光秃的槐树,微笑就是那昂首北国的青松。 是的,微笑永远是美好的,它能抚平你精神的创伤;能使你精神焕发,充满自信…… 冰心是蜚声海内外的文学家,她经历过苦难生活的考验,写下了几百万字的作品,一生 都在繁忙中度过。她一直活到 99 岁,成为世纪老人。她在谈到自己健康长寿之道时说:“对 我来说,保持健康的方法不是高营养,吃补药,而是一句话‘在微笑中写作’。我写了一辈 子,虽然我年纪大了,但从未停笔,因为我的心情总是乐观的”。 哦,我明白了,原来冰心奶奶写了这么多、这么美妙的作品,不是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的,而 是用那脸上甜蜜的微笑铸成的。怪不得我每当看到冰心奶奶的作品就会如痴如醉,像品甘泉 一样甜美。 是的,如果你拥有微笑,就会拥有未泯的童心;如果你想拥有生活,那就用微笑面对它; 如果你是一个不会微笑的人,那你就会与五彩的生活擦肩而过。 以前的我特别忧郁、特别感伤,仿佛被剥夺了“微笑权”。愁眉苦脸和唉声叹气让我的 生活失去了色彩。也许失去以后才懂得它的可贵,在没有微笑的日子里,我是那么孤独,那 么郁闷,就好像折了翅膀的小鸟,怎么飞都飞不高;现在我插上了翅膀——微笑,可以在广 阔的天空下振翅翱翔。 正如歌里唱的:“你的心情现在好吗?” 一、认知演讲稿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 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但 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稿在结构上分开场白、主体、结尾三部分。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常用 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不论哪种开场白,目的都是使听众立即了解 演讲主题、引入正文、引起思考等。 演讲稿的正文也是整篇演讲的主体。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 67 - 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 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撰写演讲稿 怎样写好演讲稿呢? 1、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演讲稿观点鲜明,显示着演讲者对一种理性认识的肯定, 显示着演讲者对客观事物见解的透辟程度,能给人以可信任感和可靠感。写作时要在表达上 注意感情色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既有冷静的分析,又有热情的鼓动;既有所怒,又 有所喜;既有所憎,又有所爱。 2、结构清楚,层次简明。一般文稿主要是供人阅读的,而演讲稿是口头表达,听众对演讲 中每一句话的含义,几乎没有思考玩味的余地,其结构特点是内容的内在联系与有声语言动 态交流的统一,注重有声性。 3、语言流畅,深刻风趣。要把演讲者在头脑里构想的一切都写出来或说出来,让人们看得 见,听得到,就必须借助语言这个交流思想的工具。 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口语化。“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 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 演讲的内容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完全听懂。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 把倒装句改成正装句,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演 讲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看是不是“上口”“入耳”。 2.要通俗易懂,应当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话。 3.要生动感人。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 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发挥语言音乐 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 三、写作文题 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校刊主编、校广播站总监、志愿者服务团团长 等,你准备竞聘其中某个职务。试撰写一份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四、佳作欣赏 竞选班长的演讲稿 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走上演讲台的唯一目的就是竞选“班级元首”——班长。我坚信,凭着我新锐 不俗的“官念”,凭着我的勇气和才干,凭着我与大家同舟共济的深厚友情,这次竞选演讲 给我带来的必定是下次的就职演说。 我从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缺少经验。这是劣势,但正因为从未在“官场”混过,一身干 净,没有“官相官态”“官腔官气”;少的是畏首畏尾的私虑,多的是敢作敢为的闯劲。正因 为我一向生活在最底层,从未有过“高高在上”的体验,对摆“官架子”看不惯,弄不来, 就特别具有民主作风。因此,我的口号是“做一个彻底的平民班长”。班长应该是架在老师- 68 - 与同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能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合理建议,向同学们传达老师的苦衷。我保 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首先是“想同学们之所想,急同学们之所急”。当师生 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一定明辨是非,敢于坚持原则。特别是当教师的说法或做法不尽正确时, 我将敢于积极为同学们谋求正当的权益。 班长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人物,应该具有统御全局的大德大能,我相信自己是够条件的。 首先,我有能力处理好班级的各种事务。因为本人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凭借这 一优势,我保证做到将班委一班人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每个班委成员扬长避短,互促互 补,形成拳头优势。其次,我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所谓“处变不惊,临乱不慌”,能够 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再次,我相信自己能够为班级的总体利益牺 牲一己之私,必要时,我还能“忍辱负重”。最后,因为本人平时与大家相处融洽,人际关 系较好,这样在客观上就减少了工作的阻力。 我的治班总纲领是:在以情联谊的同时以“法”治班,最广泛地征求全体同学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制订出班委工作的整体规划;然后严格按计划行事,推选代表对每个实施过程进 行全程监督,责任到人,奖罚分明。我准备在任期内与全体班委一道为大家办九件好事: 1.借助科学的编排方法,减轻个人劳动卫生值日的总长度和强度,提高效率; 2.联系有关商家定期送纯净水,彻底解决饮水难的问题; 3.建立班级互助图书室,并强化管理,提高其利用率,初步解决读书难问题; 4.组织双休日城乡同学的“互访”,沟通情感,加深相互了解; 5.在得到学校和班主任同意的前提下,组织旨在了解社会,体会周边人们生存状况的参观 访问活动; 6.利用勤工俭学的收入买三台处理电脑,建立电脑兴趣小组; 7.在班级报廊中开辟“新视野”栏目,及时追踪国内改革动态; 8.建立班级“代理小组”,做好力所能及的代理工作,为有困难的同学代购物件,代寄邮件, 代传讯息等等; 9.设一个班长意见箱,定时开箱,加速信息反馈,有问必答。 我会是一个最民主的班长,常规性工作要由班委会集体讨论决定,而不是由我一个人说了算。 重大决策必须经过“全民”表决。如果同学们对我不信任,随时可以提出“不信任案”,对 我进行弹劾。你们放心,弹劾我不会像弹劾美国总统那样麻烦,我更不会死赖不走。我决不 信奉“无过就是功”的信条,恰恰相反,我认为一个班长“无功就是过”。假如有谁指出我 不好不坏,那就说明我已经够“坏”的了,我会立即引咎辞职。 同学们,请信任我,投我一票,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吧!我会经得住考验的,相信在我们的 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班务工作一定能搞得十分出色,我们的班 级一定能跻身全市先进班级的前列,步入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69 - 17.壶口瀑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 12 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 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4.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 运用排比句的。   过程与方法:   1.充分预习,搜集资料,积累感受和体验。   2.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精读,抓重点段落和词句,体味文中营造的壶口瀑布的形象和蕴涵的赞美与陶醉之情,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 情味读,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5. 总结,回归整体,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和文化历史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国山河的 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对中华儿女的激励作用。   2.深入领会几处含义深刻而且有独特的表达方法与效果的句子和词语,了解作者是如何 运用排比句的。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有关壶口瀑布的资料,积累感受与体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地图展示黄河的全貌图和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学生一起交流相关的资料信息。)   2.同学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感受,那么 壶口瀑布是怎样的气势,又何以征服无数的心灵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壶口 瀑布》。- 70 -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2.默读,思考:围绕“壶口瀑布”,课文写了些什么?   三、精读,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   1.自读课文 1-7 自然段,勾画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把你勾画的语句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然后讨论这些语句体现了壶口 瀑布的什么特点?   3.面对这样的瀑布,你有怎样的感受?   过渡: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布置课堂作业   1.写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壶口瀑布有哪些特点?   2.面对先声夺人,气势壮观,构造独特的壶口瀑布,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 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由景悟情   1.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 8-10 自然段。   2.交流反馈:   学习第 8 自然段:   ①自读第 8 自然段,画出作者每次看到黄河时的不同感受的句子。   ②读了这些迥然不同的描绘,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作者曾多次看到过黄河,为什么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呢? (让学生理解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是激励我们,鞭 策我们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壶口瀑布的雄壮磅礴正体现了这一力量,它让作者热血为之沸 腾,所以,作者说“从今天起,我才称得上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④哪一句表达了作者已读懂了壶口瀑布蕴含的丰富内涵?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并谈谈此句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的威力在……鼓动,它的雄风在……呼啸,它的精神 在……闪动;排比句内容上一层层深入,读起来有气势,有韵律美,使表达的情感抒发地酣 畅淋漓)   ⑤指导感情朗读:你从这母亲河的魂魄中汲取了什么营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习 9-10 自然段:   ①回想壶口瀑布的气势,回味它蕴含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再次面对壶口,你又有怎样的 感受?(自由说)- 71 -   ②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读 9-10 自然段,说说“醉”字的含义。(因黄河丰富的内涵, 使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倾慕、向往和崇尚,从中得到精神力量或灵感,因而陶醉倾倒或沉迷、 沉浸在快乐的享受里)   ③感情朗读 9-10 自然段,读出陶醉之情。   三、总结,回归整体,学习表达方法   1.回顾课文围绕“壶口瀑布”写了些什么?说说壶口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表达使你对壶口瀑布的特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结作者的表 达方法)   四、布置课堂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反思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格拉丹冬冰塔林的特 点 3.揣摩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长江,她以自己的源远流长、磅礴大气和她的风光万千,为我们构筑了永恒的大江之美,启 发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激情与灵感,赢得了世人发自肺腑的赞美和感叹。今天我们来学 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文章,欣赏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这片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文题解读 “长江源头”指长江水发源处。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课文写的是作者在各拉丹 冬的所见所闻。 作者档案 马丽华 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1976 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 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 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 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 72 - 西藏》等。曾于 1992 年、2001 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 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1997 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 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 文学奖。 疑难鉴赏展台 1987 年 3 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 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 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句解:介绍各拉丹冬南北两面的 景色不同。]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 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句解:采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山峰的壮美。]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 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 项人类事业。 段解:介绍各拉丹冬。 第一部分(第 1 段):到达各拉丹冬。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 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 一现尊容。[句解:用山峰的“一现尊容”表现这里经常雾气弥漫。]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 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 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句解:用安托师傅的表现,衬托这里气候的恶劣。]他说自己是海拔 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 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 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句解:形象地写出了 在这里活动的艰难和动作的缓慢。] 段解:描写各拉丹冬气候恶劣,在这行动艰难。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 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 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 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句解:为下文埋下 伏笔。]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 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 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 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句解:用人们身影的“小”衬托 这里世界的辽阔。] 释疑解惑 1.第 1 段有什么作用? 交代到各拉丹冬的时间和原因,对各拉丹冬进行整体勾勒。- 73 - 2.第 1 段谈到长江考察热有什么作用? 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和可读性。 3.第 2 段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寒冷时间持续长,描绘了各拉丹冬主峰的形状。 4. 第 3 段写“我”的表现有何作用? 用“我”的表现,说明这里气候恶劣,不适合人生存。 5. 第 4 段写法有什么特点? 把各拉丹冬当作人来写,表现他独特的性格,说明这个地方晴天很少。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 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 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段解:介绍冰塔林的奇观,表现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句解:写近观冰山所见。]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 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 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 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 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 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亏呀!”他从冰墙那 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去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面上推。[句解:用“在冰 面上推”的动作,表现这里缺氧,人活动受限。] “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 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 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 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 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 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6. 怎么理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把各拉丹冬比作首领, 把冰塔林比作“冰雪劲旅”,表现这里冰塔的繁多,慨叹大自然的巨大创造力。 7. 第 6 段写了“我”的什么经历?近观冰山、欣赏冰塔林和拍照时不小心摔了一跤。 进一步表现这里是冰天雪地的世界。 8. 写自己的反应和同伴的“大口喘着气”有何作用?- 74 - 说明这里氧气少,突出这里的海拔高。 9.写自己的声音有何作用?用声音的“空空荡荡”和“散失”,表现这里地域的辽阔。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句解:赞美这里冰雪世界的美丽和静谧。]永恒的阳光和 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 形态,变成了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 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 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句解:“我”的“小”和这里冰塔林的巨大形成对比,表现自然 的伟力。]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 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 是否就是年轮。[句解:心理描写,由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冰山的形成过程,表现在漫长的 时间里大自然对冰山的雕塑。]段解:描写冰塔林奇形怪状的冰体,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二天,....就长眠于此吧。[句解:用自己的感觉突出这里的缺氧。] 见我再也没力气返回了,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拍电影的那一伙不知又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久久不回来。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 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 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 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 2~14 段):在各拉丹冬所见所感。 10. 为什么要写各拉丹冬的风?用“辨不清风何来何往”表现各拉丹冬的空旷;用“仿佛自 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表现这里给人的久远感;用“扫荡”表现风的威力。 主旨归纳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 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名师点津 考点: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 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 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 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 长为简洁。 2.比拟 (1)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 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人” 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 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 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 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 75 - 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夸张的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 人启示。 5.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 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对偶的 作用是: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 合而成。排比的作用是: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设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设问的作用是:强 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 什么色素也没有。 8.反问 反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⑨我一下子愣住了,呼啸的寒风吹进我张大的嘴里,我却感觉到心中有一股暖流随风涌动, 它冲走了我心底私欲的泥沙,融化了我心上冷漠的寒冰,催开了我心中温情的花朵。一时间, 我不知说什么才好。看到她还吃力地拎着那个大编织袋子,我赶忙伸出手来想帮她一把,就 在搀扶她的一刹那,突然感觉到,老人的一只袖管竟然是空的! ⑩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简单,简单到仅仅是出自母亲的本能,像对待自己 的孩子一样呵护别人的孩子;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高贵,高贵到在施爱的 同时仍惺惺相惜地维护他人的尊严。这,才是爱的真谛啊。 (原文有改动) 9.对比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 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对比的作用是: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例如:有的 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学反思 19 登勃朗峰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游记的特点,梳理作者的游踪,把握作者写作手法的多变 3.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教学导入 登山活动长盛不衰,是因为它的内涵美丽动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精神上的富足,这便是- 76 - 它的魅力所在。想知道马克·吐温是怎么登上勃朗峰的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登勃朗峰》 这篇课文吧! 二、教学步骤 文题解读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课文写的是马克·吐温和同伴登上勃朗峰的经历。 知识卡片 勃朗峰〖=QC〗意大利语意为白色之山,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 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海拔 4810 米,是西欧的最高峰。勃 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附近最有名的两个城镇是意大利瓦莱达奥 斯塔的库马耶与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上萨瓦省的霞慕尼,这里也是第一届冬季奥运会的 举办地区。游客可以搭乘缆车上山,路线会经过库马耶与霞慕尼。 作者档案 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马克·吐温”是他的 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马克·吐温是美国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代表作品有小说《百万英镑》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等。2006 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 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 100 位人物第 16 名。 语基积累 生字词注音 翌日(yì)灼热(zhuó)焦炙(zhì)可悯(mǐn)隧道(suì)俯瞰(kàn)穹顶(qióng) 独踞(jù)巉岩(chán)霓裳(ní)有暇(xiá)颠簸(bǒ)打嗝(gé)醺醺(xūn)沟壑 (hè)皑皑(ái)辚辚(lín)络绎不绝(yì)纷至沓来(tà) 多音字注解 乘(chéng)乘法(shèng)千乘之国拾(shè)拾级(shí)拾取蔓(màn)蔓延(wàn)瓜蔓 形近字集锦 缭(liáo)缭绕 撩(liáo)撩拨暇(xiá)无暇 瑕(xiá)瑕疵嗝(gé)打嗝 隔(gé)隔开沓(tà)纷至沓来 杳(yǎo)杳无音信 重点词释义 翌日:次日。焦炙:形容心里十分焦急、如同火烤一样。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穹顶: 悬垂的半球体空间或面积。拾级:逐步登阶。拾,轻步而上。巉峻:险峻陡峭。皑皑:形容 洁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雪和为雪所覆盖的事物。缭绕:一般指云和雾把山遮住,并一圈圈 向上飘起,多比喻事物上有遮蔽或障碍的东西,让人看不清本质。颠簸:一连串的突上突下的 上下震荡。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物有所值:物品用处和它的价值很 相符。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胜,尽。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 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交相- 77 - 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纷,众多,杂乱;沓, 多,重复。一如既往: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像从前一样。一,完全;既往,从前,已往。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颜,面容; 悦,愉快;色,脸色。 近义词辨析 俯瞰——俯视、鸟瞰都有从高处往低处看的意思。“俯瞰”站的高度更高一些,使用时有更 开阔、更高大的意境;“俯视”侧重指从一个角度看,而且看到的都是有局限的;“鸟瞰” 侧重指全方面的俯视,看到的是更广阔的空间。例句:①俯瞰南完寺全景,庙廓绿树环抱, 花草簇拥,还有那栩栩如生的摩崖雕像,使我感到如坐云端,遨游于仙境,无限快活。②我站在 泰山之巅俯视云海,浮想联翩。③如果你坐在飞机上向下鸟瞰,这里的景色是极其壮观美丽 的。灼热——炽热都有非常热的意思。“灼热”侧重于指像火烧着、烫着那样热。“炽热”侧 重指温度极高。例句:①铺路工人在灼热的太阳光下施工,累得满头大汗。②太阳发出炽热的 光芒,烧烤着大地。 疑难鉴赏展台 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路上有 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句解:用“扬起阵阵尘埃” 说明路上人多。]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路为上坡——一路都为 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 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 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段解:前往勃朗峰的人众多,天气灼热难当。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句解:总起句,领起本段。]有一处需经隧 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 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 V 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 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句解:写远观勃朗峰所见景象。]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阿尔 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 踞苍穹。[句解:“独踞苍穹”是勃朗峰给人的感觉,突出它的高大。]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 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 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 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句解:用“游 丝蛛网”比喻白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给人的“精美柔细”的感觉。]五光十色中的粉 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 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 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 裳羽衣的纯洁天使。[句解:描写云彩的色彩绚丽、变幻无穷,用“纯洁天使”表现云带给- 78 - 人的美感。] 段解:仰面遥望峰巅,满目华彩,变幻无穷。  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 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 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 皂泡。[句解:用人们熟悉的肥皂泡比喻刚刚见到的美景,让读者对作者所描述的景色有了 直观感受,产生了共鸣。]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第一部分(第 1~6 段):写上山时的所见所感。 从马蒂尼到阿冉提,历时八个小时。有好几次,我们把所有的车骑甩在身后。沿河谷前往夏 蒙尼途中,我们雇了一辆敞篷马车,又花上一小时美餐了一顿,那车夫也得以有了纵饮的机 会,略显醉意。[句解:因为“略显醉意”,才有了后面驱车飞奔,超越别人的超出表现。] 他有一朋友同行,于是这友人也有暇畅饮一番。 上路后,车夫说我们用饭之际,所有的游客都已赶到,甚至还抢在了我们前面;“但是,” 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 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 着吧!” 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 但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句解:介绍车夫是怎样驱车前进的, 过程简直是惊险万分。]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 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句解:用幽默风 趣的语言描述车夫的“镇定而善良”,表现车夫的自信。]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 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但很不寻常——能坐 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段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述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的娴熟车技。 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句解:用比喻的方式,表现车夫说话 时的特点。]他朋友也是法国人,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句解:用幽默的 语言说明车夫的朋友和车夫说话有相同的特点。]那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要求我们和他一 同登山。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 次——而他兄弟只有 37 次。除他外,他兄弟是 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 莫属的。 名师释疑解惑 1. 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炎热,徒步的人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乘车骑骡的人不行。他们 认为“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2. 第 2 段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景色? 从视觉写了沿途所见的清流急湍、岩壁巉峻、丘岗葱绿;从听觉写了瀑布的声响。- 79 - 3. 为什么“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我们”不断地攀登,离勃朗峰越来越近,“我们”跟它相比越来越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威 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髙”。 4. 第 4 段中哪个词能体现勃朗峰周围山峰的形状?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奇形怪状。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山峰的奇特形状,表现这里景色的特征。 5. 这些美景真的是从肥皂泡中见到的吗? 不是。这是作者由眼前景色的色彩绚丽、变幻无穷联想到在肥皂泡中看到的美景,表现所见 景色的美丽虚幻。 6. 写车夫和他朋友的表现有何作用? 写车夫的“纵饮”和车夫朋友的“畅饮”,为下文车夫纵马飞车和他朋友的自我标榜埋下了 伏笔。 7. 第 8 段写车夫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写车夫采用了语言描写。表现车夫对自己的车技的极端自信。为下文车夫车技的表现作铺垫。 8. 由第 9 段对车夫的描写来看,车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胆、镇定、自信,车技娴熟。 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句解:“疾风般”表 现了车速之快。]结果,到达沙蒙尼旅馆后,我们住进了上等的房间。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 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 是这样的了。 第二部分(第 7~11 段):写下山所见的奇人奇事。 9.结尾一段有何作用? 用幽默的语言告诉读者,“我们”之所以超过游客车队,全是因为车夫喝得醉醺醺的缘故。 课文导图 主旨归纳 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登勃朗峰的经过,描述了沿途所见的奇景、奇人和奇事,表现作者对所 见景色的赞美和对车夫车技的赞叹。 重难导悟 课文的标题是“登勃朗峰”,为什么还要写下山的经过? 下山过程中,作者遇到了怪异的车夫,车夫车技娴熟,镇定大胆,带着他们有时“疾驰向 前”,有时“腾空而起”,一路超越别的旅客。这些奇人奇事,使文章有了传奇色彩,增加了 可读性,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特色品评 1. 写景状物极其生动。〖=QC〗文章描写勃朗峰所见美景,语句生动,极富诗意。如第 5 段, 作者用神来之笔勾勒云的色彩、形态和气质,展示出一幅构图巧妙而又变幻莫测的风云画卷, 令人陶醉,令人遐想。〖=JCL〗- 80 - 2. 幽默风趣的语言。〖=QC〗作者叙述下山的经历,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惊险的旅途、 怪异的车夫,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 悦色地说”用“我们险遭不测”的害怕和车夫的“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形成对比,表现 车夫的镇定、大胆,敢于冒险,造成了幽默的效果。 读后感悟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名言。读书固然重要,“行万里路” 也很重要。“行路”实际上是在实践中学习,在感受中感知。行路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 二可透过游历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可透过亲历亲见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大禹是 在随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十分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并通 过周游列国治国安邦来印证所学。李时珍、徐霞客、马可·波罗、达尔文、哥伦布都是靠 “行路”写出了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所以,同学们,请记住,我们不但要读万卷书, 还要行万里路。 名师点津 考点: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的外貌,形态,穿着等。还是指人的道德品质和精 神。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小说必须要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是反面的, 也可以是正面的。一篇小说可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塑造多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 象的方法:(1)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2)抓住人物的身份特征,包 括人物的地位、经历、教养等因素。(3)注意作者对人物的评价。(4)抓住与人物相关的具 体事件。(5)揣摩塑造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特别是细节描写。 问题:萨拉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找出文中萨拉的爸爸的言行,仔细体会 这些内容所表现出的人物的思想品质。答案:①萨拉的爸爸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恪尽职 守的人。他每天准时点亮、守护灯塔,为渔船指引方向;他认真观察天气,冒着生命危险营 救遇险渔船。②萨拉的爸爸是一个爱孩子、教导有方的人。他让女儿每天指示自己准时点亮 灯塔,有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他得知萨拉独自点亮灯塔整夜守护时,能及时肯定孩子的表 现和成长。 教学反思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重点字词。 2.了解游记的特点,梳理作者的游踪,把握作者写作手法的多变。 3.品味作品充满诗意的语言风格。- 81 -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 朗读法。品味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 导入 丽江古城,静美得像一片散淡的云朵,雅致得像一幅写意的丹青,独特得像一首凝固的诗行, 静静地沉睡在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你想知道丽江古城的历史变迁、自然景物和人文 风情吗?请你跟随着阿来的一滴水游历丽江吧! 二、文题解读 作者以“一滴水”的口吻,叙述自己在几百年间游历丽江的经过,介绍丽江的变迁。 知识卡片 丽江:云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 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距昆明市 527 公里。丽 江市位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最高点为玉龙雪山主峰, 海拔一般都在 2000 米以上,属低纬暖温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动植物 种类繁多,为云南省重点林区、中国水电西电东送基地之一。丽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除汉族外,共有 12 个世居少数民族,22 种少数民族;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风景点 104 处, 有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束河古镇等知名旅游景点,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 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 作者档案 阿来男,藏族,1959 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 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从 1994 年《尘埃落定》 写出至 1998 年出版期间,阿来由阿坝州一家杂志社转到四川成都《科幻世界》由编辑到总 编辑社长,《科幻世界》在阿来手里由一本杂志变为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 类杂志。他获得 2015 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6 年 10 月 21 日,作品《蘑菇圈》获得第四 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语基积累 生字词注音 草甸(diàn)矗立(chù)闸口(zhá)翡翠(fěi)眺望(tiào)砚池(yàn)擦拭(shì) 目眩神迷(xuàn)五彩斑斓(lán) 多音字注解 劲(jìng)苍劲 (jìn)劲头柏(bǎi)柏树 (bó)柏林〖=JCHZ〗 形近字集锦 砚(yàn)砚台 现(xiàn)出现喧(xuān)喧哗- 82 - 渲(xuàn)渲染眺(tiào)眺望 跳(tiào)跳动眩(xuàn)眩晕 炫(xuàn)炫耀 重点词释义 轻盈: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喧哗:声音大而杂乱。驿道: 中国古代为传递政府文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按一定距离设置驿站。矗立: 高耸直立。苍劲:老练刚劲。映照:光线照射。闸口:闸门开时水流通过的孔道。犹豫:犹 移。迟疑不决。翡翠:也称翡翠玉、翠玉、缅甸玉,是玉的一种。眺望:从高处远望。硕大: 非常大、特别大。硕,大。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目眩神迷:眼花缭 乱,心神摇荡。五彩斑斓:表示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斑斓,颜色驳杂,灿烂多彩。 近义词辨析 喧哗——喧嚣都有声音大的意思。“喧哗”侧重指声大而嘈杂。“喧嚣”侧重指声音杂乱,不 清静。例句:①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②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遥远的山村,我们有一种 返璞归真之感。硕大——高大、巨大都有很大的意思。“硕大”比较强调形体上非常大,超 出一般规模和水平;“高大”的基本含义是又高又大;“巨大”则指规模、数量等很大。例 句:①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②高大浓密的树冠遮挡住了灼 热的阳光。③巨大的波浪向岸边猛扑过来,又退了回去。 疑难鉴赏展台  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句解:介绍“我”的身份和降落地点。] 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 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 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句解:介绍丽江的自然景物。]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 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 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句解:用拟人手法表现流水的欢快。]一路上,经过 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句解: 介绍丽江的植物。]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 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句解: 介绍丽江坝的位置。]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句解:这是丽江的雏 形。]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作象山,狮 子山,更远一点,叫作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 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 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段解:描述“我”下山的路上看到的景物。 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句解:介绍“我”的愿望。] 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 地方叫作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 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83 - 第一部分(第 1~5 段)写“我”几百年前看到的丽江。 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 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句解:用眼睛、头 发的颜色说明来丽江的有世界各地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 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 眩神迷啊。[句解:描绘玉龙雪山的美丽。]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 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 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 看玉龙雪山。[句解:介绍丽江古城的巨大变化。] 段解:介绍了几百年后“我”再次醒来看到的丽江。 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 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 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作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 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 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句解:对丽江建筑 的高度评价。] 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 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 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 作中河的那一条。 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 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用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 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 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 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 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 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 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 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 花壶中。 段解:记述“我”看到的丽江的风物人情。 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 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 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 84 - 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第二部分(第 6~14 段):写“我”几百年后流过丽江看到的景象。 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 名师释疑解惑 1. 为什么“我”要落在玉龙雪山顶上? 玉龙雪山在丽江北边,为下文“我”向下观察丽江作了铺垫。 2. “我”下山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高大挺拔的松与杉、开满鲜花的杜鹃和山茶、马帮、驿道、纳西族村庄和明朝时正在建筑的 四方街。 3. 第 6 段中“几百年”有什么作用? 点明“我”沉睡的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4. “我”再次醒来,丽江发生了什么变化? 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 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5. 作者为什么要让“我”出现在水车上? “我”随着水车来到高处,能更好地观看古城。 6. “我”观赏到了丽江的什么民俗画面? 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玉器店、演奏古代音乐的老者、东巴象形文字、种着兰花的三坊一照壁 的院子。 7. 写寄居的游客有何作用? 表现丽江外地游客聚集的特点。 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 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 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句解:用“硕大的银盘”比喻月亮,形象生动, 表现丽江月色的美丽。] 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 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第三部分(第 15~16 段):写“我”流出丽江来到了金沙江,奔向大海。 8. 游客在丽江心境有什么变化?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 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课文导图 主旨归纳 这篇课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 85 - 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等地方,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的经历,表现了丽江古城的历史 变迁和风物人情。 重难导悟 1.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一滴水”的口吻来叙述故事? 作者以“一滴水”的口吻,采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流过丽江的经历,将自己所见景色娓娓 道来,富有浪漫和童趣,构思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学了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关于丽江的知识? (1)丽江历史悠久。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2) 丽江风景优美多彩。有蓝天下的玉龙雪山,绿色的盆地,绿色的松、杉、草甸,翠绿的象山、 凤凰山、笔架山,碧绿的深潭,红色的杜鹃、白色的马帮驿道、青瓦色的四方街等。 (3)丽江建筑富有地域特色。丽江是少数民族古镇,城里的街道、宫殿、水车、小桥,都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4)丽江民俗丰富而融合。丽江人赶路、建设、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 集聚、唱歌,马帮的往来,银匠的敲打银器,玉器店、字画店、东巴文字、纳西古乐,这些 都极富民族特色。“很多不同模样的人”“说着不同的语言”“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 构成了一幅游客欢乐民俗图。 特色品评 1. 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作者以“一滴水”流经丽江的方式,描述这“一滴水”看到的景象, 展现丽江的历史变迁、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不落俗套。 2. 语言富有诗意。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丽江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 用生动、精美的语言介绍了丽江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读后感悟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万个游客心中有一万个丽江也不为过。丽 江是喧嚣的,你可以彻夜狂欢;丽江是宁静的,你可以坐在洒满阳光的院落发呆良久。这座 充斥了爱与奇遇的风情古城,承载着满满的情意与感性。也许是丽江古城内小桥流水人家的 柔软风情让人在静谧中左思右想,抑或是夜晚风格各异的酒吧让人魅惑张扬。不过,无论是 蓝天白云,雪山潺流,炊烟人家,还是风情酒吧,闲适的一切生物,这一切怎能不让人为她 张望,为她痴狂?朋友,去丽江,感受一下她的美吧! 名师点津 考点: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故事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暗示社会环境;⑤深化作品主题。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 将近初冬”;写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时仅仅二十个字左右就交代了时令、天气的变化,衬 托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预示了孔乙己的不幸结局。- 86 -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样是鲁迅的小 说《孔乙己》,描写咸亨酒店,“短衣帮”靠柜外站着,买一碟盐煮笋或茴香豆做下酒物;长 衫主顾则踱进店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这其中一长一短,一里一外,一荤一素,一 坐一站,鲜明的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旧社会的缩影。小说还多次 描写人们的笑声。笑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同样是小说社会环境的续写。“短衣 帮”“小伙计”和孩子们笑孔乙己,是对孔乙己迂腐、自命清高性格的嘲笑,这些人缺乏同 情心,是麻木、不觉悟的具体体现。短衣帮也处在社会最底层,然而他们在劳苦无聊的生活 中,拿不幸者的痛苦作为笑料来寻求一时的快乐。封建政治的压迫,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 文化的毒害,在穷苦人中间也形成了一种隔膜、冷酷的心理状态,麻木,不觉悟,甚至连起 码的同情心也丧失了。这就深刻揭示了黑暗悲凉的社会。“长衫”客与“掌柜”对孔乙己的 嘲笑,是对受苦人的尖刻嘲弄,精神折磨。这些人由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总之,孔乙己 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块笑料而已,这正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冷漠无情,揭示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尖锐矛盾,揭示了封建制度、封建科举制度害人、吃 人的本质。 教学反思 写作:学写游记 教学目标: 1、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只有把握住景物各自不同的特点,笔下的景才会有个性,才会活起 来,文章才能写得深写得透,才会感染人。 2、记叙清楚,重点突出。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或者按移步换景顺序,或者时空两才融合在 一起,以游踪为线索,走一程,写一物,脉络清楚。再者,在所记的景物中,要分清主次详 略,抓住重点,写具体,写生动。 3、要寓情于景,融理于景。游记中的写景,一般是为了抒情言志。写作中须把情、理渗透 到景物的描绘刻画之中,做到景与情、景与理的统一和融合。 4、要有点艺术色彩。可以把游地的历史、名胜、人情、习俗、文物、特产以及民间传说、 文人诗句等,加以融会贯通,穿插引用,多层次、多侧面地描绘景物,烘托景物,使画面显 得充实饱满,富有情趣和艺术魅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理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学们外出旅游的机会多 了,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魅力,无不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能把这 些印象变成文字,写成游记,那是很有意义的事。游记是描写游览中所见所闻,表达自己思 想感情的记叙文。- 87 - 游记的题材非常广泛,凡是浏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以及 听到的神话传说等,都可能作为游记的材料。但怎样才能把游记写好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去作些努力。 (二)指导: 1、写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感受来。游记散文不能写成流水帐,关键是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 要写出游时的“味”来。比如同一座泰山,在不同时代,在不同季节,在不同人的笔下所具 有的情韵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也到泰山去,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么我们的笔下一 定会是另一番景象。就算是两个人在同一季节、同一天去同一个地方,两个人所获得的感受 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个人爱好都不一样的,我们的游记散文 就是要把这不一样的体验写出来。 2、选自己感受最深的、心灵受触动最大的方面去写。我们在游记散文的写作中,一定要试 着去捕捉那些撼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捕捉那些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的火花,只有这样才能写出 有特色的文章。 3、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散文讲究借物寓意、托物言志、从而 把人们的思想引向一个丰富而深邃的境界。游记散文也应如此。有些游记散文主要描写祖国 的壮丽山河,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热情;有些文章则通过一定的事物或游历传达作者的某 种思想情感或某种人生哲理。我们在写游记时应该做到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寄寓一定的思想。 4、游记类散文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任何文章都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游记文章的顺序可 以是时间的推移,可以是地点的转移,也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变化,还可以是多者 合一,这样才能使行文自然、条理清晰。 5、游记散文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写景状物。在游记散文中,有时为了逼真地表现事物,也 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去写景。 6、游记散文可以插入一些有文化底蕴的东西。如神话传说、前人诗文、名人轶事等。写游 记散文时总要涉及某一个地方,而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定的历史。游记散文不能纯粹是写这 个地方有哪些事物,还可能牵涉到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神话传说、英雄人物、天文地理等 方面的东西。这就需要了解这个地方的一些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等,然后巧妙地根据文章中 心表达的需要选择插入的内容。 总之,游记散文写法多种多样,但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真切感受。 三、训练题目: 把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下来,一方面留给自己可时时回忆起那有趣的、特殊的经历;一方面 介绍给别人,让大家都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玩、奇妙的地方。如果不写下来,时间长了, 在自己的记忆里就只会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很多细节就会遗忘了那多可惜。让我们把自己 浏览过的地方写一写,一方面把生活中绚丽多彩的画面有声有色地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也可 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这多有意思!现在,请大家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四、作品欣赏: 西湖游记 西湖—一个风景秀丽令人神往的地方,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此题诗,又给了多少作家 写作的灵感……- 88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于宋代—苏 轼(苏东坡)。在西湖,所有的历史都会变得抽象,每一次去都像第一次去一样,总会发现 新奇的事物,这让我感叹不已。 我们来到湖边,我放眼望去,一眼却望不到边。美丽的荷花点缀着一片绿池,桃红、粉 红和翠绿色夹杂在一起,映衬着蓝色的天空,那情景真是如梦如幻。 风依依,水柔柔。草青青,花红红。香淡淡,香浓浓。西湖边,垂柳梳妆,西湖里,鱼 儿嬉戏。不久,苏提春晓就展现在我们眼前。苏提全长近三公里,她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 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成的。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 它命名为苏堤。苏提犹如一个报春使者,春天到来,杨柳夹岸,微风习习。我们坐着览车, 依次跨越了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等六座桥。微风倩影,在这美景之中,享受着 大自然无微不至的照顾。到了傍晚,微风扑面而来,柳丝舒卷飘忽,置身堤上,黯然销魂。 我们又来到了柳浪闻莺,一路上,不少奇柳异树映入眼帘。这里原来是御花园,但后来 有改造成了老百姓的大乐园。百鸟园是主要景点,是一个巨型网笼,是为了营造营造烟花三 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在闻莺馆东面的草地上,远远的可以望见“中日不在战” 的纪念碑。公园北部原先的钱王饲经过风格改造后,成了江南风格的私家林园,小桥流水、 假山喷泉,别有天地。 其实,西湖还有很多景点这只是冰山一脚,有空去西湖体验一下哦!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即席发言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即席发言、即席发言的特点等相关基础知识。 2.通过训练,让学生克服发言时的紧张心理,学习即席发言的快速构思技巧。 3.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口语教学要注重实战演练,即席发言是在特定情景下事先没有准备的临场说话,它的特点是 就事而发、缘情而发、因人而发、借机而发,具有随意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所以在教学中 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结合竞赛、 表演、问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通过评析案例了解什么是即席发言和即席发言的特点。 1.反面案例展示,活跃课堂气氛;结合学生实际,明确本课学习意义。 播放小品《不差钱》中丫蛋获奖感言片断。学生讨论分析其失败原因,并结合自身实际说说 即席发言的重要意义。 2.精彩案例评析,了解即席发言的特点和方法。(案例详见教学资料) ⑴顾维钧智挫牧野伸显 ⑵周总理智对苏联大使 ⑶重庆大学教授曾国平在大学同学会上的即席发言 二、师生总结即席发言方法 1.确立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 89 - 每个场合都有自己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背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连接,这样 才能讲出吻合于场景的话。如果你被突然喊到要发言,而自己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可以说 一下此时的心情、来到这个地方最大的感触,或发表一下对前几个发言者观点的认识等。 2.从实际出发,为发言寻找一个切入点。如:诗词(歌词)切入法、名人名言切入法、事 例(故事)切入法、即景即事切入法等。 3.开头干净利落,直接入题,可以根据当时的场景、情景、会议的主旨等作为开场白;结 尾强化发言的主要内容。 4.捕捉时机,即兴发挥。发言者要利用现场的条件和特点,善于借题发挥,渲染气氛。如: 借会旨发挥、借地名(人名)发挥、借场景(情景)发挥、借季节(天气)发挥 5.体现发言者的个性特点。 6.克服紧张心理,充满自信,从容不迫,随机应变。 第二课时 一、借鉴名人案例,训练快速思维能力 1.指导思维训练。即席发言的构思技巧实际上属于思维方法问题。思维敏捷,构思也就迅 速。 (1)逆向思维。反其道而思考,不人云亦云,敢于质疑,勇于向传统思维、固定思维挑战。 (2)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求同思维。努力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确定主题,生发议论。 2.借鉴名人巧对故事,训练快速反应能力 如:一次,歌德正在公园一条狭窄的小道上散步,遇到一个对他怀有敌意的评论家。两人都 停了下来,盯着对方。这个评论家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我正好相反。”说完歌德 退到一边。 有位戴着华丽礼帽的绅士看见爱因斯坦衣衫不整,头戴一顶旧帽子,于是讥笑道:“你脑 袋上的那玩艺儿也能叫帽子吗?”爱因斯坦当即还击道:“你帽子底下的那玩艺儿也能叫脑 袋吗?” 1945 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 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神态自若,不缓不慢 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 行的货币资金嘛?有 18 元 8 角 8 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 行发行的面额为 10 元、5 元、2 元、l 元、5 角、2 角、 l 角、5 分、2 分、1 分的 10 种主辅 人民币,合计为 18 元 8 角 8 分……” 二、创设情境,训练学生即席发言能力 1.“命题式”,把事先准备的题目做成纸签,让学生抽签后略加思考即讲。如: ⑴针对某一新闻或某一社会热点话题,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如“孙伟铭案”、“甲 感”等。 ⑵介绍自己的家乡; ⑶推销一种商品; - 90 - ⑷讲解一幅漫画或介绍一首流行歌曲等。 2.“生活场景式”活动,设想在“节日庆祝晚会”、“教师节师生座谈会”、“重阳节去敬老院 慰问老人”、“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场景下发言,你该讲些什么。 3.先小组活动,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参加全班活动。最后组织同学们集体评议,教师讲评。 讲评时主要就讲话人的表情动作、思维方向和口语特点发表意见,要指出具体的表现。 附:教学资料 一、即席发言的方法和技巧 (一)从容应对即席发言 在社交场合中,常常会遇到即席发言的机会。这时,如果你是一位巧辞令、善言谈的“老 手”,那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你是一位缺乏辞令、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新手”,那也不 必紧张、回避,要敢于拿出你的全部热情和胆量来,针对不同场合、对象能说出完全表达你 的思想、意见或真情实感的精彩语言来。 通常情况下,有如下几种即席发言: 1.被人发问时的即席发言 被人发问时的即席发言,通常是在会议上、法庭上或学术性的讨论、答辩会上,它大多是 被动式的发言。这种发言受发问内容或发问主题的限定,这种答复式的发言,应问一答一, 问二答二,将所需回答的问题,作条理清楚、内容完整而又是非曲直分明的阐述就可以了。 如果是被人质疑,那就将“疑点”所在,做出符合事实和理由充分的回答;如果是法庭上的 答辩,就将所涉及问题的时间、地点、在场人、事实的经过等加以阐明,或陈述你的申辩理 由;如是学术上的答辩或解释,那就将你的观点或研究成果,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论述或阐明; 倘若遇到深奥艰涩难懂的问题,可用浅显易懂的形象性的语言加以说明……这样,你便能将 你所答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了。 2.必须加以说明的即席发言 这种即席发言,通常是一个问题、一件事情在被人误解、曲解,群众或听众不甚明白或不 明真相的一种解释性发言,这种即席发言既可以是指出、纠正他人的问题的事实真相,以达 到澄清事实的目的,也可以是为自己或世人作辩白,一是和盘托出事实,以明真相,用事实 来说明问题;二是要在道理上充分地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抓住问题或事实的实质。切忌使用 “描绘”“铺张”之类发挥性言词,否则会适得其反,把本该容易说明的问题,搞得复杂化 了,致使听众反感。 3.“灵感”勃发时的即席发言 什么是“灵感勃发”呢?就是指触景生情、由二连三或见鸟思鸽的联想、遐想。这种情况, 常在讨论会、酒席间、聚会上碰到。由一位讲演者或谈话者的一席话或一句话而发生联想、 勾起情思;或见到一位老同学、老同事、老部下或老上级时所勾起的回忆;或是因酒兴奋、 情思奔流、话语的闸门开启等情况下而发等等。这种“灵感”涌流式的讲话,通常要视场合、 情景而定,应以幽默、趣事、欢乐的内容、语调和气氛为宜。要把握简洁、得体、高雅、乐 趣这四个原则。切忌酒后失言,更不要讲那种扫兴或长篇大论的废话、赘话。 4.被邀请时的即席发言 被人邀请的发言,一是应该谦逊;二是应该讲出于众有益的话来;三是应该充分估计听众的- 91 - 客观要求,说出受人欢迎的话来;四是要简短、干练。 “谦逊”,就是对主人(单位、团体)适当地说些谦卑的语言。如感谢主人的热情好客,赞 扬主人的成绩、善举、为人风格和精神品德等。 “说出于听众有益的话来”,就是讲话的内容能使听众获得思想上的启蒙和知识上的启迪; 要注意讲者的自我形象和美的感染力,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感人,以“楷模”出现在 讲坛上。 “充分估计听众的客观要求”,就是说,听众需要面包,你就不要去描绘天堂如何美好;听 众需要安抚,你就不要去激怒听众;面对需要“疏导”的一帮青年人,你就不要去“堵塞” 或横加干涉。 “要简洁,不要空饶舌”,大凡一句话能讲完的就不要用两句话、三句话甚至喋喋不休地大 讲空话、大话和废话。做到了上述四点,如果再能艺术地发挥一下演讲技巧,那你的邀请发 言是会成功的了。 (二)讲究开头 相传,在鸟的世界里,许多鸟彼此之间都互不服气。麻雀却对孔雀很佩服,羡慕孔雀有 一精美的头和五彩缤纷的尾巴。孔雀却对麻雀说:“你只是看到了我的优点,却没注意到我 的脚是那样的粗糙。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有意将头高昂,尾部开屏,以转移人们的视 线…… 孔雀是聪明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心理学上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之说,指的是 人们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最佳时段,是接触某一事物时的一前一后。按此原理,要想当众讲话 生动且有吸引力,开好头、结好尾,尤为重要。开头的几句话,最好有新意,能抓住人们的 注意力,引起人们的兴趣、挑起人们的欲望、或让人有悬念。总之,让听你讲话的人产生强 烈的共鸣,愿意听你讲下去。 开头方式有多种,关键是要结合具体场合灵活运用。下面列举几种,仅供参考。 (1)直入法:即第一句话就点出“主题”。如:“我的爱好是读菜谱”、“我谈的话题是昆虫与 人类”等等。直接了当地把要说的话题点出来,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容易的。用这种方法 的条件是,话题本身要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当听到“爱好是读菜谱”时,会觉得有些另 类,愿意听下去;谈到“昆虫与人类”,会让人产生好奇心。 P122 (2)请求法:即以一个请求来开始、例如:“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都有几个生日?” 以引起听众的兴趣,随即再把话题展开讲。 (3)悬念法:即一开头说话,就提出一个悬念,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如:“爱美之心人皆有 之,尤其是女孩。当然,我也不例外。朋友,你是否知道,爱美有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听到这里,听众必然会想听听有时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带着一种寻求答案的心理去倾听所 讲下去的内容。 (4)对比法:即一开口就提出两个相对的概念,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常听人讲,应聘 者在主考官面前,一般都像‘老鼠见了猫’,我的经历却是‘猫见了猫’。”这话听起来新鲜, 能激起人们听个究竟的兴趣。 (5)提问法:即开口就向现场听众提问题,一种是让听众回答,听众回答后要给以肯定,以 此增强与现场听众沟通的气氛;另一种是自问自答,如:“朋友们好,请大家猜猜我爱好啥?- 92 - 告诉您——走路。”这种提问法的运用,并非真的要听众回答,只是表达上的一种技巧,意 在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6)引用法:即一开口就引用一句名人的名言,或一句富含哲理的话引出话题。比如:“古 语云:‘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每逢想起这句话,我……” 以上就当众讲话开头的具体方法举例说明了 6 种,但实际上远不止这几种,如:制动法, 是当台下没安静下来时,你可以站在台上,以静止动,直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你身上; 还有代入法,把个人的经验代入话题,例如:“最近我被一个难题困扰着,我想,同样的难 题也会困扰着你……”等等,旨在提供一个思路,个人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精彩的 开头。 二、即席发言成功的标准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2.语言流畅。 3.观点明确。 4.内容吸引人。 5.能用具体可信的事例说服人。 6.上场镇静。 7.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8.动作自然。 9.口头语少。 10.目光交流。 三、精彩的即席发言选 1.顾维钧智挫牧野伸显 1919 年 1 月 28 日“巴黎 和会”上,日方代表牧野伸显坚持要求继承战败国德国在我 国山东的利益,面对气焰嚣张的日方代表,中方代表顾维钧强忍心头怒火,冷静地说:“西 方有一位圣人,名叫耶稣。他被处绞刑的耶路撒冷成为了基督教的圣地,不可侵犯。大家说 对不对?”众人回答“对”。“我们东方也有一位圣人,他叫孔子,日本人也承认他是圣人, 你说对不对?”牧野伸显只得说“对”。顾维钧接着说:“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我们中 国人的圣地,不容侵犯!”顾维钧掷地有声的话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美国总统威尔逊称为中 国的“青年外交家”。 2. 周总理智对苏联大使 九一三事件(林彪叛逃苏联并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以后,苏联大使和总理见面时存 心想看好戏,让周总理难堪。他阴阳怪气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 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 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 极为不利呀!”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苏 联大使有些恼怒:“总理同志,有句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们在国际上口口声声骂我们是社会 帝国主义,把我们说得比厕所还臭。既是这样,那么请问:你们的林副统帅在国内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为什么偏要投奔我们苏联呢?”周总理冷笑道:“正因为厕所臭,苍蝇才喜欢那 个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多此一问?”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 3.重庆大学教授曾国平在大学同学会上的即席发言 有名人讲,人生有三大遗憾,有名师不拜、有好友不交,有好工作不做;我在重庆大学拜了 这么多名师,他们教会了我做人和知识,我不遗憾;我在重庆大学,结识了这么多特别好的 同窗至友,我不遗憾;我能够在重庆大学这么好的学校工作,我不遗憾。“夫复何求,此生- 93 - 足也”。我要把对老师的爱、对同学好友的爱、对重庆大学的爱,对我自己教书的爱,进行 到底,直到永远永远。 21.《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1. 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 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学习过程: 一、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1. 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 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 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依据学案,梳理知识: 1. 文学常识积累: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 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 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 7 篇是庄子所作,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学 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 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 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 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 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 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 94 -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大海动荡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林泽中雾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深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通“溟” 海 其正色邪 “邪”通“耶” 语气词 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 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 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作形,天然的 3. 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 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4.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7 分钟)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 95 -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描述大鹏的句子,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2.明确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说出本文阐述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理清重点,明确目标: 学生读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二、依据目标,深层探究: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 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 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 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 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 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 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 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深青,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 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 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三、展示提升,拓展延伸: 各组组长要组织本组组员组内合作交流,解决探究时的疑难,为展示时作准备。小组可共同 预设本组合作展示内容和方式(讲解、表演、板书等) 第三课时- 96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2.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 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 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 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 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 369~公元前 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 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 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 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 7 篇为庄子所作,外篇 15 篇和杂篇 11 篇一般认为 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 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 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 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 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 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 97 - 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 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 思考译错的原因。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 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 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 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 道的。” 2.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鱼出游从容 (3)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 (1)安:疑问代词,怎么。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2)从容:安闲自 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3)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1)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 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 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 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 想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 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 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 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 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 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 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 98 - 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 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 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 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 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 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 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 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教学反思 22.《礼记》二则 第一课时 虽有佳肴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 1 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 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 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 99 - 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 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 2 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预习第 1 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 2 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 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 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6.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100 -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 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 “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 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 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 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 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 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101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 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 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 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 5 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 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 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 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 “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 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 102 - 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 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 1 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 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 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 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 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 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 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 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 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 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 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 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 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 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 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 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103 - 教师可以播放科幻 VCD 片,激发学生想像。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 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 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 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①选贤与能             ②讲信修睦 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归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四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查找资料,搜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未来的不同畅想的内容,在班内组织一次以“畅想未 来”为题的读书交流会。 二、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或者以“我在公元 3000 年”为题目,写一篇 文章。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昔者仲民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 曰:“君子何叹?”孔子曰:“②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 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③大人世 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 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 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④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⑤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 104 -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是什么?这里的“小康”与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中的“小康”相同吗?参考答案: 1.①以前,孔子有次作为礼宾参加蜡祭。祭事结束后,他到城门观台上游览,不禁感叹起 来。 ②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几位英明人物在位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但那时的情景古 书上还记载了一些。 ③君主世袭成为制度,修筑城郭沟池以加强防御。制定礼义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用以端 正君臣之分,加强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夫妇关系和顺,用以设立各种制度,划分田 地和住地的疆界,使勇力和智力得到尊重,使个人建立的功劳属于自己。 ④他们用礼来显示正义,考验信实,指明错误,确立仁让典范,给人们指示永远遵循的原则。 ⑤如果有人不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使他有权有势,也要把他罢免,使人们都知道他是危害社 会的人。 教学反思 23.马说(唐.韩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积累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 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字形。 祇.辱于( zhǐ ) 骈.死于( pián ) 槽枥.. ( cáo )( lì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sh í ) ( sù )( dàn ) 食.马者( s ì ) 才美不外见. ( xi 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 yé ) 2、反复诵读课文。 3、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检查导入: 1、导入:由“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听写字词。- 105 - 3、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背景: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 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 “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 1、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 感情。 2、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 (1)、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是马也:这 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 “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 当于“吗”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完一石粮食。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 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⑦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4、整体感知: 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 同时表 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5、学生试背课文,最好能当堂背会。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 1、提问背诵课文。 2、检查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106 - 二、学习研讨: 1、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 法? 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本文运 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3)、说说下列各条的寓意: ①千里马:人才 ②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③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④食马者:愚妄浅薄、 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读完全文, 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 把握住机 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2、 品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也” 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 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 短暂 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 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试 找 出并体会其作用。 (1)、示例:不以千里称也。 这个“也”字,更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2)、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以下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② 是马也,虽有...。 这个“也”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 ③ 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作者愤怒遣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也”字,不仅凝聚着作者这 种强烈的 感情,而且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 ④ 其真不知马也。 用“也”字收住,其间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也跃然纸 上了。 三、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学习以事喻理的写法。 训练片段: 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明确:《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 《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 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 现 实。 2、《马说》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 玉 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 王, 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 而《卞 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四、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骈 . 死于(pi án )一食或尽粟 . 一石 . (sù ) (d àn ) 食 . 马者 ( s ì ) 才美不外见 . ( xi àn ) zh ǐ辱于 ( 祇 ) 槽 l ì(枥 ) 其真无马 y é(邪 ) 2、解释加点词语:(一词多义)- 107 - 策:①策 . 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而:①而 . 伯乐不常有:可是 ②执策 . 而临之:鞭子 ②不知其能千里而 . 食也:表承接,连词 以:①不以 . 千里称也:因 其:①安求其 . 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②策之不以 . 其道:按照 ②其 . 真无马邪:难道,表疑问 ③其 . 真不知马也:大概,表猜测 尽:①尽 . 粟一石:吃完 食:①食 . 不饱:吃 ②不能尽 . 其材:竭尽 ②食 . 马者:通“饲”,喂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到屈辱, (和普通的马) 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才能来喂养它。 24. 唐诗二首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 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 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 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 43 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 108 - 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 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 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 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 760 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 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 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 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 的心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 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 / 秋高 / 风怒号,卷我 / 屋上 / 三重茅 大庇 / 天下寒士 / 俱欢颜 吾庐 / 独破 / 受冻 / 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读赏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⑶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来。)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板书)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期盼大厦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 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 感。 (2、3 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 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 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 109 - 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 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 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 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 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 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 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 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 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 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 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 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六、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痛惜 群童抱茅 痛心 夜雨湿屋 痛苦 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第二课时 卖炭翁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110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 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 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 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 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 cháng,(板书标 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 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 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111 -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 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 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 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 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 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 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 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 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 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 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 (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 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 (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112 -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 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 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 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 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 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 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 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 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 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五、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 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 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 113 - 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 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 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 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教学反思 写作 :学写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多个故事的学习,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并学会画故事情节图;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 的运用到写作中; 3.通过多个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 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课时安排】 2 课时。 导入: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看过很多的故事,有一些故事记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不会忘却,有一些 故事却随着时间消亡而去,今天,让我们学着写一写故事,挖掘出我们身边那些被我们遗忘 在角落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故事,写一写,和同学们相互交流 写作要求: 1.小组先进行讨论,确定故事的话题、人物等,再依次接续,尽可能说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 小组竞讲,看哪组讲得最吸引人。 2.选择的某件事只是一个基本素材,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丰富某些细节, 增加情节的曲折性,以使故事更吸引人。 3.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去写故事。可列一个提纲,把主要情节构思好,让情节有些波澜。 要有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故事情节生动丰满、曲折感人。 技法点拨: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1. 要素要齐全,叙事要完整 - 114 - 写故事和写记叙文一样,要注意记叙的要素要齐全,叙事要完整。  2. 写故事要注意人物和人物的关系[来源:学,科,网 Z,X,X,K] (1)通过想象来设置人物:要根据命题中的要求,想象设置人物。人物可以是现实的,也 可以是虚幻的,可以是自己个人生活经历范围的,也可以想象是古人,是动物王国,是未来 世界,是宇宙世界,还可以是古今时间隧道里的穿梭者,现实和虚幻世界的并行人。  (2)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可以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 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给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3. 故事要有情节的发展,要有合理的顺序 [来源:Z_xx_k.Com] 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 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 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 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 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 4. 大胆想象 写故事,尤其是虚构的故事,注意融入想象。写科幻故事、童话故事等,就更需要大胆、合 理的想象。 5. 要设置悬念 要想故事写得有波澜,使人有阅读的兴趣,还要在情节发展中设置一些悬念、波折和意外等。 书包的故事 裤腿书包 我爷爷的书包是个裤腿书包 。那时候,爷爷很想上学,可是家里很穷,兄妹多,买不起 书包,交不起学费,在爷爷再三央求下,祖奶奶把祖爷爷穿旧了不用的粗布裤子,剪下一条 裤腿,缝住一头,另一头缝了根儿布条,就成了爷爷的书包,上面补丁摞补丁,可爷爷却视 为珍爱之物!书本买不起,就自己用线把草纸装订起来,做成手抄本!即使这样,爷爷也只 能上到二年级,就辍学了。花布书包 爷爷有了自己的教训,坚决不想把自己的悲剧在爸爸身上重演,一心想让爸爸上学,可是, 家庭无收入,穷啊!一次,爷爷狠狠心,把家中的口粮挤下来,挑着两筐红薯,走了 40 多 里山路,卖钱,买了二尺布做了个书包,这就是爸爸的宝贝——花布书包。为此,爷爷在山 路上摔了一跤,手上至今还留着划伤的疤痕。现在,柜橱里的那个背带都快拧成麻花的单薄 的小布兜和里面那两本写着密密麻麻的小书,爸爸说什么也不舍得扔呢!因为那饱含着爸爸 上学时的快乐与艰辛啊! 多功能书包 我的书包嘛是多功能书包:颜色鲜艳,质量上乘,功能齐备,有装书的地方,有放文具盒 的地方,还有放水壶的地方。 书包不仅颜色鲜艳、容量超大,而且在设计上还做到了轻巧、舒适。瞧,书包的双肩带和 背部都垫上了海绵,背起来减轻了不少压力。再看里面的书有彩图,有插画,个个装订精美, 内容丰富。 告诉你们,这样的书包,我可不止一个哦! 每年换一个,年年换年年新。- 115 - 是啊,小书包,大见证,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名师总评 这篇文章有以 下几点值得借鉴。(1)构思巧妙。文章用三代人所用的书包,讲述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 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故事又反映了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这一主题,起到以小见大 的作用。(2)妙用小标题。三个小标题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书包”的变迁正反映了时 代的变化;三个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结构清晰而严谨。(3)结尾点明主旨。小书包,大见 证——社会岁岁新,生活节节高。 学以致用: 1.当堂作文。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课后达标: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华“和”文化,理解其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 2.合作探究学习“和”文化,理解古今“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个人、家庭和谐,构建和谐环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来有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 家和万事兴、人和百业旺等富涵哲理的成语。同学们发现没有,在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中都 包含了一个“和”字,“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何如此巨大?“和”文 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义?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谈谈“以和为 贵”!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探“和”之义(说故事) 1.“和”故事接力赛。 教师先引入故事,鼓励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也大声分享出来。 师:《罗威饲犊》 汉代有个人叫罗威,邻居家的牛多次吃了他家的庄稼,他和邻居交涉,邻居不予理睬。罗威 并没有火冒三丈,而是想,问题的焦点在牛,就从牛身上去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吧。于是, 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打青草,然后悄无声息地堆放在邻居家的牛圈前。牛一闻到鲜嫩的青 草,就大嚼特嚼起来,吃饱了就睡觉,再也不去吃庄稼了。邻居每天起来,总看到牛圈前有- 116 - 一堆青草,颇感纳闷,经观察,知是罗威所为,顿觉愧疚,从此对牛严加看管。“罗威饲犊” 的故事也就传为美谈。 师:老师讲的故事就是《罗威饲犊》,那我们“下一棒”谁来讲呢? 生:《司马徽让猪》 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一位善于识拔人才的有名学者。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 猪,因为司马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 的你就拿去。”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过了几天,邻人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 抱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司马徽。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 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生:《杨翥(zhù)卖驴》(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生:《于令仪宽偷》(具体故事内容见电子资源) 师:同学们一起分享了这些“和”的故事,和善、和谐也是中华文化一直追求的。在孔子的 思想体系中,有两个观点极具现实价值: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就是“君 子和而不同”。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 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 发。 小结:从哲学意义上讲,“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 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 象上的相同和一致。那么,怎样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实际上,孔子已为我们指明了答 案——“不同”,也就是不强求一致,不重复别人。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 异,包容差异,乃至尊重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2.由“和”故事联想到现在我们所提的“和”文化。 明确:“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乃至当今 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谐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创造 出和谐的政治与和谐的经济;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 目标导学二:寻“和”之用(谈看法) 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 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 解。 明确:“和”的思想,在我们生活当中多用于调和人际关系,解决各种纠纷,大到国家安全 问题,小到校园学生之间的摩擦,林林总总,归结为一句俗语,即“和为贵”。“和”在生活 中是“和睦”“和气”等义,不管是“将相和”,还是“六尺巷”,对我们为人处世都有很大 的启发意义。 目标导学三:为“和”宣传(拟标语)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 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我们平时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 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 文化,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创作几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117 - 明确:①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②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③和以处 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 ④居家贵和睦,近邻胜远亲 ⑤和谐使宇宙运转不停 ⑥如果你不 同意别人的说法,至少不要和他人争执 ⑦促进和平的人受人景仰,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嫌恶  ⑧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上 ⑨机器的摩擦耗费成本,人际的摩擦损耗心灵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略读和精读。  2.体会小说的写作特色:环境描写和内心独白。  3.理解“生命”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小说的人物分析是重点.  2.从阅读中导出读书心得是难点.  一、导入新课   课前积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学生齐背   这么慷慨激昂、振聋发聩的文字出自哪里?你从保尔柯察金身上学到了哪些最可贵的东 西?本节课继续徜徉在经典名著,感受文学散发的魅力。   (板书:献身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  二、头脑风暴(竞赛形式)   本周我们浏览了本部名著,你记住了多少精华呢?接下来进入头脑风暴环节,2 分钟时 间记忆。   竞赛要求:每一组选出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根据难度系数加分,答错本组纠正后不减分, 其他组补充一次加 2 分。   题库素材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出生于乌克兰小镇舍佩托夫 卡,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2.本小说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小说。   标题解析   (1)作者为什么要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   作者用此做书名是因为钢铁是在旺火和骤冷中炼成的,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在同敌人 以及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读书心得: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乍看本文标题,似乎告诉我们这本书是讲如何炼钢的, 读完后方知乃是讲如何炼人的,这个比喻形象生动,给文章安一个明眸善睐的眼睛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网络研修心得 - 118 - 有道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要有“道”可传,有“业”可授,方能解 “惑”,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而研修就是非常好的途径。此次培训给我们 组织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总结我此次研修活动的 心得体会。 一、研修交流才能进步 研修就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有可能在交流中让你豁然开 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 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 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所以这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交流,而是“一换多” 的交流。所以,研修过程中交流非常有必要。 在研修中这种交流就包括很多种,比如你朗读文本,从朗读中能获得知识和思想,很多 文章都是在朗读中体会这句话的思想感情,使我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又比如我们集体备课, 然后出课,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自觉的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还有听教授的讲座,或者参与 班级研讨,这种交流就是一种非常及时的交流;甚至我们还可能由此而结交些许好友,能够 面对面交流。总之,研修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 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 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读书才能得到收获 第一,把阅读经典作为思想的修炼。 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终身的精神旅行。培训中有位教师讲过,犹太人很聪明而且非常具 有商业头脑,他们把阅读作为终身思想的修炼,平均每年每人读书 64 本。试想一下,我国 每年每人平均读几本?我们只有主动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修炼成自己的思想,才会 有更多的知识”授“给学生。 第二,品读名家赏析文章。 品读名家赏析文章,是提高赏析能力的一种捷径。解读是在别人的思想帮助下,建立自 己的思想。只有具备了自己的解读的思想,我们才能更好的带领学生解读文章,体会文章中 深入的思想感情。赏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1.形象的感知能力。2.想像再创造能力。 3.鉴赏评价能力。通过此次研修使我取得了颇丰的研修成果。了解了语文老师可以通过怎样 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应该把语文教学变得简单、实用、有趣。首先,我们应该摆正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就像开车一样,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使 学生在”模仿中学,在实践中学“,把主动权放给学生,给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其 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写、背,重视对基础词汇的积累。最后,就是有关写作,目前的 学生太过重视文章词语的华丽性,优美性而忽视了内容本身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目前在初中 阶段我们的写作仅限于记述文,但是更多学生最终写成了“四不像”,说像记述文又像散文, 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提倡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你的语言不够优美,但是能 够打动读者的心就是一篇好的文章。我将采取听者的方法,让学生把写的作文念给我和其他 同学听。当年叶圣陶是怎样教育他儿子写作的呢?仅仅几个字:你写的我听懂了,或者这个 我没有听懂。而且,我还将从不同的题材尝试让学生写点其他的。我认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 写作的实用性。 四、吃透教材 首先,反观现状,我们对课标在教学中本应有的地位已经忽视很久了。对课标的重视不 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甚至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课标了,更遑论研究解读课- 119 - 标。老师平时教学往往就看两本书:教材、教参;新老师可能再加几本优秀教案之类的书; 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可能连教参都不翻了。其实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 是我们教学设计对照的标杆、教学评价依托的依据。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制都 是源于课标的,课标才是最高统帅,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甚至 对教参中“对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说课评比、优质课准备等比较“重要” 的事时才想起翻翻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是怎么要求的。 其次,脱离教材,没有对文本进行仔细研磨,就可能在网上搜几篇好的“PPT”修改之 后拿来就用。这就是所谓的“PPT 危机”。我认真学习拷贝的视频和文本资料,张开思维的 触角,学人所长,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在对比思考,在对比中,我发觉我对教材体系的理解 和掌握是如此的肤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没通过对比,自己往往没 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所以在研修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回归教材, 认真研读。通过认真研读,再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与研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 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的这个反思是对的。 所以,我们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要守住,还要 守好,研究它,吃透它,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 五、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新教师,我缺乏的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对自己的每 一堂课进行认真反思,坚持写教学反思日记。 在此次研修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他们都给了我诚 挚的鼓励,使我受益匪浅,我非常感谢他们!同时也与他们结成的好朋友,在今后的教学中 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教学水平。我们在此次研修中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 这次研修真的很值! 教学反思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