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学课件 / 语文课件 /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 消息二则【部编版PPT】.ppt

消息二则【部编版PPT】.ppt

  • 2021-01-19
  • 41页
  • 2.29 B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 2.理解本文严密的结构、准确简洁的语言。 3.能结合课文说出本则消息的特点,及其 划时代的意义,体会蕴涵的感情。鄂 ( ) 豫( ) 绥靖( ) 泄气( ) 阻遏( )( ) 荻港(港( )) 获得(得( )) 溃退(退( )) 歼灭(灭( )) 锐不可锐不可当(( ):): 要要塞(( )) 上当( ) 阻塞(阻塞( )) 星宿(星宿( )) 堵塞(堵塞( )) 宿舍(宿舍( )) 塞子(塞子( )) 住一宿住一宿 (( )) sàisài sèsè sèsè sāisāi dídí huòhuò kuìkuì jijiāānn ddāāngng 不可抵挡不可抵挡 è yù suí zǔ è xiè dàng xiù sù xiǔ 风餐露宿 • 听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 请同学们朗读,结合新闻 文体提出自己的问题。精读文本 1.标题: 简洁、概括简洁、概括 。其中。其中 ““百万百万”“”“横渡横渡”” 二词气势二词气势 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 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 交代了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著名通讯社名称: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新华社(中国) 美联社(美国)美联社(美国) 路透社(法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共同社(日本)  电头的作用: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一、把握消息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 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战线:长 战况: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渡江作战兵力:多 从渡江人 数、战线、 渡江区域 三个方面 总领全文。 简述渡江 战役胜利 成功。 3.导语及其作用。“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 地点的句子内,语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 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 渡江情况的顺序相吻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为什么不改 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4.4.主体:主体: 叙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层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 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 找出主体中表示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 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经过: 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20日夜起-----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1000余华里的战线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二、理清消息六要素三、语言精析 ●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越过)安庆、 芜湖线,渡至(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 即已(共)渡过三十万人。……至发电时止(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 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 (画线词语能否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 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 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即已”一词强调时间短,突出中路军进军的神速,说明作战顺利。用“共” 不能表达这层意思。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 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分析画线词语搭配的准确性)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 “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 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突出我 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四、疑难解答 1.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新华社在此前已 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 细报道,此处简略交 代即可转入下文。 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 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 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 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 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它所遇抵抗“较为顽 强”,胜利来之不易,故 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 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 详尽地写了战果。 简 略 稍 详 最 详 ●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 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渡江区域 地点 时间 战况 2.感知课文,完成表格: 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九江—安庆 21日下午5时起 ——22日22时 2/3 芜湖—江阴 21日下午5时起 ——22日22时 大部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 万) ( 30 万) ( 35 万)3.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1)(1)时间上的衔接:时间上的衔接:20日夜—21日下午5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2)(2)渡江部队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3)(3)内容上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 第二层有“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第一层衔接; 第三层有“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与第二层衔接。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报道各路军战况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详 写东路军,略写中路军。 3.语言富有感情色彩。例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 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对汤恩伯“认为南 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构成强烈讽刺。 2.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 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既交代 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又深化了报道的 主题。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其余部分 对事件进行简洁明了的叙述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标题 对事件的高度概括 标题 主体 导语 标题标题标题标题 导语导语导语 主体主体主体主体 导语 文章结构  一、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 怎样读这则新闻?   二、当当歌唱家   如果你是歌唱家,你会用什么歌曲来赞美这些英勇的将 士们?   三、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请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 已占领的地方用地图的形式用彩色标注。   (可画在课本上) 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则消息后,你有哪些感想?请小组内交流。 2.课后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加深对消息结构的掌握。 3.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园中发生的事件,并向报 社投稿。毛泽东导入新课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 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 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 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篇建国前的一次重大战役的新闻, 看看从中间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简介    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韶山人。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 一任国家主席。他的讲话稿 收在《毛泽东选集》里,诗 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 里,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 工作文选》里。选入中学课 本的有《纪念白求恩》《沁 园春·雪》《长征》等。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创作背景 一九四九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 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 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 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 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这篇《 我三十万 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消息,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 泽东又写了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 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 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 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常利用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 扩展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 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4.新闻的特征: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5.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必不 可少 “ 三特征、五结构、六要素 ” 真实性 时效性 简洁性 文体常识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 2.理解本文严密的结构、准确简洁的语言。 3.能结合课文说出本则消息的特点,及其划时代 的意义,体会蕴涵的感情。一、阅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精读文本二、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三、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949年4月22日 长江前线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四、“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 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 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五、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 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 要地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 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六、分析正文的几句话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导语 对导语做补充,补充21日战斗的主 要地域 介绍战况 插入描写,交代战斗形势 展现人民解放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目标, 含而不露地对整个战役的走向做了判断七、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有一个凸显事件的开头,又有一个铿 锵有力的结尾,叫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 合结构。合作探究 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 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 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 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 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 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等词中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充分,按 理说长江前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接着说国民 党军队纷纷溃退,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显 露出我军锐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这里的“风平浪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作者 心境的反映,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更表现了作者稳 操胜券的心态。这句话把战斗的情景写得很有抒情色彩。 “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容壮观,犹如一幅 风景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出作者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 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 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 语的恰当搭配,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气势表现 得淋漓尽致。主题归纳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 渡江的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 军心涣散、毫无斗志。拓展延伸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