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一模 语文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2020东城高三一模语文 2020西城高三一模语文 2020海淀高三一模语文 2020丰台高三一模语文 2020朝阳高三一模语文 2020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 2020西城5月高三语文诊断 2020通州高三一模语文 2020门头沟高三一模语文 2020延庆高三一模语文 2020平谷高三一模语文 2020密云高三一模语文 2020房山高三一模语文 文言文阅读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 6—9 题。(共 19 分) (1)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 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 以自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 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 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 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 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 2020东城高三一模语文 (1)汉景帝死了,武帝登基。大臣们都认为李广是名将,(武帝) 就把李广(从)上郡太守任上(调回京城)担任未央宫卫尉,同时程不 识也担任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 军队屯守(边疆)。等到出关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行军没有部队 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靠近水草充足的地方扎营,休息时人人(都可以) 自由行动,(夜间)不敲打刁斗来保卫自己,幕府简省公文簿册的事情, 但也(会)远远地(派出)哨兵(侦察敌情),(队伍)不曾遇到什么 危险。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夜间)敲打刁 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部 队得不到休息,但是也(从来)不曾碰到什么危险。程不识说:“李广 治军十分简便易行,可是(如果遇到)匈奴突然袭击他,(他)就没有 用来制止的办法了。然而他的士兵只是放松快乐,都愿意为他去死。我 治军虽然烦琐,可是匈奴也不能侵犯我。”这一时期,汉朝边境李广、 程不识都是名将,但是匈奴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 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2)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行阵,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 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最得意处,在为上郡太守以百骑御匈奴数千 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然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之阵,正正之 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 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口出,而传卫青若不值 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取材于黄淳耀《史记评论》) (2)李广并没有大将的才能,行军没有部队的编制和行阵的部署, 人人(都可以)自由行动,用这样的姿态利用便捷追逐小利(还)可以, 遇到大规模敌人就(会)覆灭了。太史公叙述李广最称心得意的地方, 是在(李广)做上郡太守时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射死了对 方的将领,解下马鞍无拘无束地躺(在地上),然而这本来是副将的才 能啊。至于庄严的军阵、整齐的军旗,进攻如怒风疾雨,后退如高山大 岳,李广难道能做到吗?淮南王谋反的时候,只害怕卫青和汲黯却没听 说提及李广。司马迁因为(自己内心孤愤)的缘故,陈述李广(的事迹) 脱口而出,而记载卫青却像不值一钱,然而从行文中阅读,卫青和李广 的优劣始终是无法掩盖的。(3)太史公言:“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乐从广而苦程不识。”司 马温公【1】 则曰:“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 二者皆一偏之论也。以武定天下者,有将兵,有将将。为将者,有攻有 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 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 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 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 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1】司马温公,即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 (3)太史公说:“匈奴人害怕李广的韬略,士兵们也愿意跟随从李广而以程不识 (的苛求)为苦。”司马光却说:“(如果)效法程不识(的做法),即使无功也 不至于失败;(如果)仿效李广(的做法),那么很少有不败亡的。”两个人的说 法都是偏于一面的观点。用武力平定天下的,有人(善于)统兵,有人(善于)统 将。做将军的,有(善于)进攻的有(善于)防守的,有人(善于)统率大部队, 有人(善于)统率小部队。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夜间)敲打刁斗(来保 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簿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这是善于) 防守部队的大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能自由行动,(这是善于)进攻部 队的大将。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这是统率大部队的法则。不敲刁斗 不警戒,简省军中文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如果)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 敌人,那么会因敌方察觉到他们的动静而无功返回。如果简易地防守,那么敌方就 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用简易的办法统率大部队,就会像手指和臂膀不能 相互使动那样(指挥不灵)因而容易溃败。用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就会被拘泥 牵制自己陷入困境因而遭受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一长处,然而(胜败的关 键是)在统率大将的人。统率军队的人不止一种方法,统率大将的人兼采众长,不 能一概而论。君主,当然是统率大将的人。大将,是统率军队又统率将领的人。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士吏治军簿至明 治:办理 ②然虏卒犯之 卒:士兵 ③然此固裨将之器也 固:本来 ④若夫堂堂之阵 若夫:至于 ⑤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 传:记载 ⑥匈奴畏李广之略 略:韬略 ⑦虽无功犹不败 虽:虽然 ⑧鲜不覆亡 鲜:少 A.①⑥ B.②⑦ C.③⑧ D.④⑤ ②卒:通“猝”,突然。 ⑦ 虽:即使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 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和行伍营阵的部署 B.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士兵们也大都愿意跟随李广而挖苦程不识 C.叙广不啻口出 陈述李广(的事迹)脱口而出 D.束伍严整,斥候详密 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 选项B:士兵们也愿意跟随从李广而以程不识(的苛求)为苦。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②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 8.(7分) 参考答案: ①程不识以前和李广都是凭借边郡太守的身份统率军队屯守(边疆)。 ②那么敌方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 【评分参考】①句4分,关键词为“故”“以”“将”“屯”。②句3分, 关键词为:“乘”“相”“薄”。句子翻译意思对即可。9.黄淳耀认为“李广非大将才也”,你赞同这一看法吗?请结合以上 三则材料加以说明。(6分) 9.(6分) 参考答案: 示例1:不赞同。 ①他虽然治军简易,行军没有部队编制和行阵部署,但却能服众,部队凝聚力强, 士兵们都愿意为他去死; ②他能够逐利乘便,把握战机;并且勇猛善战,能凭借一百骑兵抵抗匈奴数千骑兵, 以少胜多,可见足智多谋; ③李广作战指挥灵活,擅长进攻。 示例2:赞同。 ①他缺乏对军队的必要约束,遇到突然袭击,无法抵御外敌; ②他作战因利乘便,缺乏大局观,难以统筹应对大敌; ③他无法统领大军,不注重防守,带兵策略有欠缺,不值得效仿。 【评分参考】分析说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狄青,汾州西河人,善骑射。宝元初,诏择卫士从边,以青为延州指使 ① 。时偏将屡为贼败,士卒多畏怯,青行常为先锋。凡四年,前后大小 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出入 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狄青是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皇帝下诏挑选卫士参 加戍边军队,(后来)任命狄青担任延州指挥使。当时戍边的将领多次 被贼军打败,士兵们大都畏惧胆怯,狄青出战经常自己做先锋。一共四 年,前后经历大小二十五次战斗,八次被流箭射中。曾经在安远有一场 战斗,狄青身体遭受很重的创伤,但是一听说敌人来犯,马上起身上马 奔赴战场。他在贼兵中出入,贼兵都纷纷溃散没有人敢阻拦他。 2020西城高三一模语文 尹洙为经略判官,青以指使见,与谈兵,善之,荐于韩琦、范仲淹曰: “此良将材也。”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 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 由是益知名。 尹洙担任经略判官,狄青凭借延州指挥使身份进见。尹洙和他谈论军事, 认为他非常擅长,就向韩琦、范仲淹推荐说:“这是良将之才。”韩琦、 范仲淹一见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范仲淹拿《左氏春秋 》送给他说:“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罢 了。”从此狄青改变平日志向去读书,全面透彻地了解了秦、汉以来将 帅的用兵策略,他也因此而更加知名。 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② 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 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 愿留以劝军中。”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枢密副使。 狄青从行伍中奋斗起家,十多年就显贵了,这时脸上刺的墨字还在。皇 帝曾颁布文书准许狄青敷药除去字迹,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凭 借我的功劳来提拔我,不责求我的出身,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只是 因为这刺下的墨字的不断激励罢了,我希望留着它们用以鼓励军中其他 的将士。”不久狄青凭借彰化军节度使的身份管理延州,后又被提拔担 任枢密副使。 皇祐中,广源州蛮反,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青戒诸将毋妄与贼斗, 听吾所为。广西陈曙乘青未至,辄以步卒八千犯贼,溃于昆仑关。青曰: “令之不齐,兵所以败。”晨会诸将堂上,揖曙起,按以败亡状,驱出军 门斩之。已而顿甲,令军中休十日。觇者还,以为军未即进。青明日乃整 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 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还至京师,帝嘉其功。 皇祐年间,广源州蛮谋反,岭南局势动乱。狄青奏上表章请求前去平定。狄青告诫将 领们不要胡乱同贼兵作战,要听从自己的排兵布阵计划。广西的陈曙趁狄青还没到任, 就带领八千步兵向贼兵发起攻击,结果在昆仑关溃败。狄青说:“命令不加整饬,是 军队失败的原因。”早晨在堂上会合诸将领,将陈曙等人集中起来,审查失败逃亡的 罪状,将他们赶出军门处斩。接着指示放下铠甲,命令军中休整十天。敌方窥探的人 回去报告,贼兵方面认为朝廷军队没有马上进发的动向。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 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贼兵失掉险要关隘之后,全都出来迎战。狄青手执白旗 指挥骑兵,直冲贼军左右翼,出乎贼兵意料,大败贼兵,追逃奔袭溃败的贼兵达五十 里之远。回到京城,皇帝嘉奖了狄青的战功。 青为人慎密寡言,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 与 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 喜功与将佐。始,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贼既平,悉以诿沔,退若不 用意者。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自以为不如也。 狄青为人谨慎缜密很少言语,谋划事情一定看清机会以后才去施行。 调度军队时先整顿队伍,明确赏罚,常常同士兵一起忍受饥寒劳苦, (因此)即使敌人突然侵犯他们,也没有一名兵士愿意落后于前面的人。 因此狄青出战时大多会有战绩。狄青尤其爱把功劳推给偏副将领。当初, 他和孙沔打败了贼人,计谋完全出自狄青,贼人被平定后,狄青把功劳 都推给孙沔,自己仿佛是没出过什么主意的人一样。孙沔起初赞叹他的 勇敢,这件事之后又佩服他的为人,自认为比不上狄青。 熙宁元年,神宗考次近世将帅,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沈有智 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慨然思之。 取材于《宋史·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指使:当时戍边军队职务。 ②面涅:脸部瘢痕。狄青出身寒 微,因代兄受过而被刺字充军。 熙宁元年,宋神宗考核排列之前各时代的将帅,认为狄青起于行伍之 间却能够声名震动中原和边疆各地,为人深沉又有智谋,能够凭敬畏谨 慎保全终始,感慨之下非常追念他。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尝战安远,被创甚 被:遭受。 B.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益:更加。 C.揖曙起,按以败亡状 按:按照。 D.与孙沔破贼,谋一出青 一:全都。 选项C:按:审查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时偏将屡为贼败 沔始叹其勇,既而服其为人 B.青以指使见 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C.荐于经略使韩琦、范仲淹 溃于昆仑关 D.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 以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 选项A:被;做。 选项B:凭借…身份 选项C:向;在 选项D:顺承;却。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 韩琦、范仲淹一见到狄青就认为他很出众,对他非常看重 B.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将军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也不过是有着匹夫之勇的人罢了 C.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 狄青第二天却整顿军骑出击,只一个昼夜就跨越了昆仑关 D.悉以诿沔,退若不用意者 把失利原因都推给孙沔,后退到自己仿佛不在意结果一样 选项D:狄青把功劳都推给孙沔,自己仿佛是没出过什么主意的人一样。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狄青曾经获得尹洙的赏识,后来又得到了范仲淹的指点。 B.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 C.狄青先是提振士气接着麻痹对手,一举取得昆仑关胜利。 D.狄青深为军中将士所信服,声名更是震动中原边疆各地。 选项B:“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过去”错,狄青不愿去掉脸上的瘢痕 是希望留着它们用以鼓励军中其他的将士。10.本文中写了狄青这一人物的哪些过人之处?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 括。(6 分) 10.(6 分)答案要点: ①善于骑射,屡经战阵,所向披靡。 ②虚心受教,折节读书,深通兵法。 ③奋斗不懈,出身低微,终成栋梁。 ④治军严明,有勇有谋,多有奇功。 ⑤率先垂范,同劳同苦,深得人心。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 分。答出其中三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9 分) 吾尝谓医之在天下,其资生民之用,盖与谷帛等,窃怪世之工其道者 何少也。自三代以来,以医名世者多矣,其为论说方术大备矣。又尝怪 夫世之医者,皆忽而不学。使孝子慈孙不能无恨于疾苦之际者以此也, 可不悲哉!予少多病,世之医往往与之游,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 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何暇及此哉! 宜工之者寡,而古学之废也。意必有聪明微妙之君子,悯兹学之不振, 悼生人之疾疠,独治其道,修其术,而莫或知之者焉。 2020海淀高三一模语文 我曾经说过,世间的医生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说,他们的作用 大概是和谷物布帛一样的,我私下里奇怪现在擅长医道的人怎么那么少 啊。从夏商周以来,凭借医术而闻名于世的人很多,他们论说医术的著 作也很完备了。我又奇怪于现在的医生都轻忽那些医书而不研习。因此, 致使众多孝子慈孙在亲人遭受疾病痛苦,需要救治的时候,留下了许多 遗憾,这难道不令人悲痛吗!我小时候身体孱弱多病,因此经常与当世 的一些医生交游,(当世的医生)大都沿袭前人通行的说法来治病, (他们)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能去推究前人成书立说的原因。况且 世上的医生不拿医术作为谋生手段,来换取衣食的人已经很少了,又哪 里有精力顾及到这些呢。自然擅长医道和医术的人越来越少,而古代的 医学传统也荒废了。(但是)我想世间一定会有明察事理、精微深奥、 才能出众的医者,悲悯医学的的凋敝,为老百姓长期遭受病痛感到极度 的哀伤,独自专心研究治病的本领,钻研精进医疗技术,只是目前没有 什么人知道他们罢了。 绍圣丁丑,予得罪谪官齐安,而得蕲水庞君焉。其于医,殆所谓聪明 微妙者也。君讳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读书,尝问医于父, 父授以《脉诀》,君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 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君时未冠也。已 而病聋,君曰:“天使我隐于医欤!"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 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贯通。时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舆 疾自千里踵门求治者,君为辟第舍居之,亲视膳粥、药物,既愈而后遣 之,如是常数十百人不绝也。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亦不复为治。活 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绍圣丁丑,我获罪被贬谪到齐安,后来认识了蕲水的庞安时。他在 医学方面,大概就是我所说的明察事理、精微深奥的人。庞君名安时, 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庞安时小时候读书,曾向父亲求问医学,父亲将 《脉诀》给他,庞安时说:“《脉诀》内容浅显,不值得学。”然后, 他只选取了黄帝和扁鹊的脉书潜心研究。不久,他便能通晓书中的全部 内容,并且时常有自己新的见解,(别人)与他辩驳诘难也不能使他改 变。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未成年。不久,庞安时因患病而 耳聋,他感叹道:“这是(上天)让我退隐为医(潜心研习医术)啊! ”于是他更加刻苦地研究《灵枢》《太素》等珍贵的医书,经传百家之 言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无不融会贯通。庞安时常常为人治病,一般十 有八九都能痊愈。有抱病乘车从千里之外上门来求治的人,庞安时为他 们腾出房间,让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食物、药品,等病人痊 愈后才让他们回家,这样的情况常常是数十上百人不断。那些无法救治 的病人,他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也不再为(他们)治疗。庞安时治 好了无数的病人,一些患者拿着财物来感谢,他并不都收取。 戊寅之春,予见君于蕲水山中。视其貌伟然,听其议博而不繁,妙 而易晓。告予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 《难经》者也。予欲以其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解》数万言。观草木之 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 集》一卷。古今异宜,方术脱遗,备伤寒之变,补仲景《伤寒论》。药 有后出,古所未知, 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一卷。"吁!其备矣。予问以华佗之事,君曰:“术若是,非人所能 为也,其史之妄乎!" 戊寅之春,我在蕲水的深山之中见到了庞安时。我看他形貌出众, 听他言谈,(其言论)既渊博丰富又切要简明,既精深微妙又通俗易懂。 (庞安时)告诉我:“世上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只有扁鹊的医术 写的最深奥,就是那本《难经》。我想把《难经》里记载的医术解说给 后人,所以著《难经解》共数万言。我仔细观察植物(药物)的性能, 及其与人体脏器间的匹配关系,整编排列药物功用的次序,评定药物的 寒热性气,分辨药物的阴阳属性,用它们来治疗各种疾病,并著《主对 集》一卷。(对于)古今观点不同有争议的,医术有所缺漏的,(为了) 使得伤寒的不同症状表现能记录得更加详细,我对张仲景的《伤寒论》 进行了补充。有些药物是后世才出现,古人没有记载,现在的人又不能 辨别的。我经过尝试,确认了这些药材的功效,认为医书中不应该遗漏, 为此写了《本草补遗》一卷。”啊,实在是太完备了!我曾问他有关华 佗的事,他说:“医术如果真的像书中所写的这样,不是人所能达到的, 大概史书的记载并不真实吧!” 是冬而君痼疾作。明年春而剧。门人请自视脉,君笑曰:“予察之 审矣,胃气已绝,死矣。” 因尽屏药饵,忽焉韵语数句,授其婿,盖超 然达者语也。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年五十八, 时二月初六也。 (取材于张耒《庞安常墓志铭》) 这年冬天,庞安时顽疾发作。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病情加剧。他的 学生请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我的胃气已绝, 该死了。”于是他完全不再服用任何药物。有一天他忽然说了几句韵语 给他的女婿,都是些超脱旷达的人常说的话。过了几天,他在与客人坐 着谈话时安然辞世,时年五十八岁,时间是二月初六日。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 易:改变 ②悼生人之疾疠 悼:为……担心 ③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 治:研究 ④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 乃:于是 ⑤靡不贯通 靡:没有 ⑥亦不复为治 为:因为 ⑦其史之妄乎 其:恐怕、大概 ⑧予察之审矣 审:清楚 A.①⑥ B.②⑦ C. ③⑤ D.④⑧ ①:“交换,换取”;⑥:“替、给”。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盖与谷帛等 大概是和谷物布帛相同的 B.天使我隐于医欤 这是上天让我无法行医了 C.秩其职任 整编排列它们功用的次序 D.因尽屏药饵 于是完全不服用任何药物 本句结合前后句内容可判断,本句句义应该为“让我潜心研究医学”。8.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第一段表达了对当时部分从医者的不满,但也相信有“治其道, 修其术”的良医存在。 B.庞安时医术高明,有仁爱之心,为求医者提供居所,调理饮食,事必 躬亲,不取分文。 C.庞安时对古代医学理论常有自己的见解,对名医扁鹊的医书、华佗的 事迹有客观评价。 D.文章结尾处写庞安时痼疾加剧,却能够淡然处之,表现了他超然达观 的人生态度。 错在“不取分文”。从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尽取也”,可以得出“不全 收取”,不是“不取分文”。以偏概全。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 分) 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 9.(4分)参考译文: (当世的医生)大都沿袭前人通行的说法来治病,(他们)没有自己的 心得体会更不能去推究前人这样说的原因。 【评分标准】其中“率”“成说”“原”“所以”,每错一处扣1分; 整句表达不通顺扣1分;4分扣完为止。10.第三段中的“吁!其备矣”,是作者对庞安时著述完备的感叹。请 结合本段内容,简述作者这样感叹的理由。(6 分) 10.(6分)参考答案: 作者感叹庞安时著述完备,是因为庞安时医学著述多,且研究方向全面。 其著述中: ①有将扁鹊《难经》中深奥的医学理论解说给后人的《难经解》; ②有研究记录药物性能与人体脏器匹配关系的《主对集》; ③有对张仲景《伤寒论》遗漏药方和对伤寒症状的表现进行补充的著述; ④有对古书没有记载的新出现的有效药物,进行研究记录的《本草补遗》。 【评分标准】整体解说,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条分析,每点1分;意思对 即可。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 ~ 10 题。(共 18 分) 《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 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 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 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 之形,可幸而掩也。 2020丰台高三一模语文《南齐书》,南朝梁代萧子显编撰。臣下我等人因奉命校勘订正本书的 错误,就为本书篇目作序文说:要把前代的是非得失和兴亡治乱的原由 作为法式与鉴戒,就一定要找到那种能够托付的执笔人,然后才能够传 播久远。这是撰修史书的原因啊!然而那种所该托付的执笔人却没择取 到合适的人选,就会有的失掉那原本的意图,有的窜乱那史实,有的剖 析事理不通达,有的遣词不当。所以,即使有突出的功业、美好的德行、 异乎寻常的治迹,也会幽暗而不显明,闭结而不扬布,可那些凶顽至极、 狂险猥琐、奸邪凶恶的形迹,却能侥幸掩盖住啊!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 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古代所说的良史,他的识见一定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道理,他的记史 思想一定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他的才智一定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 悟的意旨,他的文辞一定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达到这样的标 准以后,他的能力就能够与“良史”相称了。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 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 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 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 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 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 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 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凭什么知道良史是这样呢?从前,唐尧、虞舜拥有如神之明的心性, 具有深奥玄妙的德行,使得跟随的人不能觉察到,觉察到的人也不能称 赞他,(可是人们)把这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所传布的号令,所设置 的法规制度,那言辞极其简略,体式极其周备,(人们)把这作为治理 天下的措施。而撰著《尧典》与《舜典》的人,推布并宣明这些,所记 述的,哪里仅仅是尧、舜的治迹啊?他们深切微妙的用意也一道传达出 来。细小和重大的、精微与梗概的,没有不穷尽的;本源和末端、先行 和后续,没有不明晰的。让诵读他们的言论的人,就像自己出现在当时 一样;研求它的意旨的人,就像接触到所记述的本人一样。这难道还称 不上是识见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道理,思想足够用来适合天下的行用, 才智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文辞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 吗?正当尧、舜的时候,哪里只是分掌政务的人都是天下的英士呢?恐 怕执持竹简、操握笔管而跟随左右的人,也都是圣人的门徒啊。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 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 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 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 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 其他邪? 从夏、商、周三代以后撰写史书的人,像司马迁这样的文才,也不能 不称得上是俊逸英伟、出类拔萃的奇才、非同寻常的杰士了。但是,只 能认为他是识见尚未能足够用来综括万事的原理,思想尚未能足够用来 适合天下的行用,才智尚未能足够用来通晓很难领悟的意旨,文辞尚未 能足够用来阐发很难显露的情状,为什么呢?因为圣贤的高妙思致,司 马迁原本还不能够纯正地表达出他的情志并显现给后世啊,所以,就不 能进入到良史行列中。司马迁的得失尚且是这样,何况其他人呢?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 之变尤多, 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昧, 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 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 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就萧子显于他的这部史书而言,喜好自己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他更 动窜改、截断拆开、斧凿雕琢、增饰文采的变动手法更多,因而他的文 笔就越低下。难道那才质原本就不可以勉强而拥有吧?好几朝的史书已 经是这样,所以那事迹模糊不清,尽管存在随顺时世去成就功业威名的 君主、共同联合谋议的臣僚,却没有显赫地能耸动起天下的视听、在天 下人口中传播的人物啊。而一时间偷安、争夺、倾轧、陷害、背弃礼法、 违背道义的人,也侥幸没有明白地显露在世人面前,难道不是所托付的 人没选择合适的缘故吗?能不痛惜嘛!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 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 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 【2】迁:司马迁。【3】缋:通“绘”。 史书是用来宣明治理天下的原则与方法的。所以,修撰它的人,也一 定是天下一流的才士,然后他的才能就可以与良史相称了。这哪能忽略 呢!这哪能忽略呢!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叙其篇目 叙:作序 B.而为法戒 戒:戒除 C.周万事之理 周:综括 D.其言至约 约:简略 【解析】戒:鉴戒。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此史之所以作也 使由之者不能知 B. 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 C. 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故不得而与之也 D. 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然 【解析】 A.助词,可不译;代词,他(们)。 B.助词,无义;代词,……的人。 C.语助词,加强肯定语气。 D 连词,表转折;代词,这样。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郁而不发 积结在一处而不能传扬 C.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以为治天下之具 觉得治理天下的条件都具备了 【解析】应理解为“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 史观和文学观。 B.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 出众,文辞精妙。 C.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 洁,紧扣史实。 D.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 进入良史行列。 【解析】无因果关系,“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文中 无据。)10.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6 分) 【参考答案】(6 分) 为萧子显修撰的史书个人喜好突出,内容不合史实,语言过分雕饰 而痛惜。 为萧子显个人见识、思想、才智、文采难以胜任史官之职却勉强为 之而痛惜。为三代之后的历史著作大多不能为后代执政者提供有效的借 鉴措施而痛惜。 为三代之后的帝王选择的史官大多能力不济,不能胜任其职而为君 王痛惜。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及 3 点即可得满分。概括不全 面、语言欠准确酌情扣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 6-11 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 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 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 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 ‘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 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 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 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 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取材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 终受用于汤。 2020朝阳高三一模语文【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1)伊尹五次投靠桀,有人质疑说:“商汤的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柴的不 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为什么(伊尹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柳宗元说:“ 哎!这正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啊。伊尹是圣人。圣人(考虑问题)从天下百姓 出发,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只是)心系百姓罢了。(伊尹)想:‘汤确实 仁德,(但我投靠他以造福百姓)成效太慢;桀确实不仁德,早上我投靠(他),晚上就能 够惠及天下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投靠桀。(辅佐)桀实在无法实现,(又)返回投靠 汤。不久(伊尹)又思考:倘若还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可能呢?(可)让百姓早些蒙受恩 泽啊。(于是)又去投靠桀。(辅佐)桀不成功就又投靠汤。一直(考虑有)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所以又多次投靠桀),(但)最终(还是)不能成功,于是辅 佐汤。让汤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君主),让百姓成为尧、舜的百姓。这就是我认为 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仁厚到(像)汤(一样的程度),(以至于)四次离开汤;不仁到(像 )桀(一样的程度),(以至于)五次投靠桀都不成要人想要尽快看到百姓蒙受思泽(就是 )像这样(急迫)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汤和某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伊尹)义怎么会往来不定,(难道)圣人看不造彻吗?我认为条人唐于解百性(于危之 中),没有谁比得上伊尹,伊尹行为高尚,没有什么比得上玉(这件事)了。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 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 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 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尹之心 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 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听,桀卒不能知善, 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 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 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 国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以归于文王, 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 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迁矣。 惜乎望之不一往也。(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 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2)人们将”伊,吕”并称,认为他们的志向道求相近、为臣之心一致开且功劳 相认为伊、吕的动劳相同,他们的志向追求、他们的为臣之心却不同。(如果)君主 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伊尹即使出身)于田间,(也)不会因为君主不行正道就 背弃君主,不会四为因家将要灭亡就背弃国家,五次前去投靠(君主),拜见君主, (向君主)进言,想要(让)君主克制(自己的)欲念,(使)国家不灭亡,(使》夏朝不灭 亡,(这是)伊尹的为臣之心。君主不行正道,国家将要灭亡,于是背弄国家,安选 地坐在礓溪常,很心看着君主不行正道,等待国家天亡,这是吕望的为臣之心。但 是伊尹(的进言)最终不被采的,菜最终不能懂得正道,夏朝最终不能保夺,(伊尹) 最终授靠了汤,放逐桀灭掉夏朝。(伊尹)最初授靠但是桀(并)不听信(他),(伊尹) 不忍心(让)百姓处于国境,这之后投奔了汤,(伊尹的行为)符合君子进退的道义。 假如装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放圣人,夏朝也不会天亡。吕望的为臣 之心哪到得了这种程度?君主在高位凶恶残醋,百姓在低位国苦不堪,国家的运势一 天天地我药,(他)不立即前去劝说君主,批百姓,延块国运,(却)直接投奔了文王, 辅佐武王伐封天商。吕望的为臣之心比不上伊尹的为臣之心,吕望的志向求比不上 伊尹志向求的万分之一:王(如果能)后悔自己行为、有改正过失的心理,让吕望担 任太公,消除恶念改过从善,商朝(也许)不会天亡。吕望没有(为此)奔走一次(实在 )太可惜了。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俾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泯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⑤而放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⑦直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A. 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见”应翻译成“被”,表被动。 “迁” 应翻译为“改变”,而并不是“迁都”, 故选:D。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磻[pán]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岂能”错误,原句是陈述句, “岂能”表疑问。“晏安”表示安乐、安定的样子。 故选:D。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选项A:错在“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选项B :“同道同功”错误,应该是“功同异道”; 选项D: 错在无惋惜之情。 故选:C。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9.(3分)参考答案 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效圣人,夏朝就不会灭亡 【评分参考】“向若”“克”“殄”各1分。意思对即可。10.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 样评价的理由。(6 分) 10.(6分)答案示例 ①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 下百姓的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是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 建议,就能尽快解百姓于水火之中。 ②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 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7 分) 万物不同,而用之于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故国广巨, 兵强富,未必安也;尊贵高大,未必显也,在于用之。桀、纣用其材而 以成其亡,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万物(对任何人)都是同样的,但人们使用它们却各有不同,这是治 乱、存亡、死生的根本所在。所以国土广大,兵力强盛,未必安定;尊 贵富有,未必显赫;(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们。夏桀、商纣使用那些 物品材料,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商汤、周武王使用那些物品材料,成就 了他们的王业。 2020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 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 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 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 “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 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 商汤在郊外看见对网祷告的人,(这人)四面设网,祷告说:“从天上落下来的, 从地上钻出来的,从四方过来的,都撞到我的网上。”汤说:“嘻!(真那样的话) 禽兽就被杀光了。除了桀那样的暴君,谁还会做这种事呢?”商汤收起三面的网, (只)在一面设网,重新教那人祷告说:“从前蜘蛛结网,现在人们(也)学着织。 禽兽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处去的就向高处去,想向 低处去的就向低处去,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汉水以南的国家闻知这件 事说:“商汤的仁德延及禽兽了。”(于是)四十个国家归附了汤。别人在四面设 网,未必能捕获到鸟;汤撤去三面的网,(只)在一面设网,(却)由此网得了四 十个国家,不仅仅是网鸟啊! 周文王使人抇池,得死人之骸。吏以闻于文王,文王曰: “更葬之。 ”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 一国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闻之曰:“ 文王贤矣!泽及髊骨,又况于人乎?”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 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周文王派人挖掘池塘,挖出个死人的尸骨,官吏把此事禀告文王,文 王说:“重新安葬他。”官吏说:“这具尸骨是没有主的。”文王说: “抚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抚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 现在难道我 不是它的主人吗?”于是让官吏用衣棺把那具尸骨重新埋葬。天下人闻 知这件事说: “文王真贤明啊! 他的恩泽延及死人的尸骨了,又何况 活着的人呢?”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 骨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愿,所以在圣人看来,物没有没用的。 孔子之弟子从远方来者,孔子荷杖而问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 搏杖而揖之,问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问曰:“子之兄弟 不有恙乎?”杙步而倍之,问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 尺之杖,谕贵贱之等,辨疏亲之义,又况于以尊位厚禄乎? 孔子的弟子凡是从远方来的,孔子就扛着手杖问候他说:“你的祖父 没有灾病吧?”然后持杖拱手行礼,问候说:“你的父母没有灾病吧? ”然后拄着手杖问候说:“你的哥哥弟弟没有灾病吧?”最后拖着手杖 转过身去,问候说:“你的妻子、孩子没有灾病吧?”所以孔子用六尺 长的手杖,就让人知道了贵贱的等级,辨明了亲疏的关系,又何况用尊 贵的地位、丰厚的俸禄呢? 古之人贵能射也,以长幼养老也。今之人贵能射也,以攻战侵夺也。 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夺为务也。仁人之得饴,以养疾侍老也。跖 与企足得饴,以开闭取楗也。(《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 注释:不:此字应是因传写错误而多出来的。杙(yì):小木桩。楗 (jiàn):门栓。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用来抚养幼者,赡养老人。现在的人重 视善射的技艺,(却)用来攻战侵夺。那卑微的小人凭借善射的技艺掠 夺弱小的人,欺侮势孤力单的人,把拦路抢劫当作职业。仁爱的人得到 饴糖,用来保养病人,奉养老人。盗跖与企足弄到饴糖,(却)用来粘 门闩开门(来盗窃他人财物)。6.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 原:根本 ②其孰为此也 其:那,那么 ③昔蛛蝥作网罟 罟:网 ④非徒网鸟也 徒:只,仅仅 ⑤吏以闻于文王 闻:报告上级 ⑥又况于人乎 于:对,对于 ⑦杙[yì]步而倍之 倍:反也,背过身 ⑧其细者以劫弱暴寡也 暴:凶恶,残暴 A.① ⑥ B.② ⑧ C. ③ ⑤ D. ④ ⑦ 【解析】②其,难道。⑧暴,欺侮。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汤、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商汤、周武王使用物之材,成就了他 们的王业 B.皆离吾网 飞禽走兽都离开我的网 C.孔子荷杖而问之曰 孔子扛着手杖问他 D.古之人贵能射也 古代的人重视善射的技艺 【解析】选项B:都撞到我的网上 故选:B。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汤认为禽兽想向哪去就向哪去,天命使然不可抗拒。 B.“朽骨”无主,作为一国之主,文王认为有责任安葬它。 C.孔子富有智慧,用活一根手杖,问候了弟子的家人们。 D.跖与企足这类盗人用饴行窃,与仁人用饴目的大不同。 【解析】原文“吾取其犯命者”意思是:我(只)捕取那些触犯天命的 。选项A:“天命使然不可抗拒。”错。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或得宝以危其国,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无不材。 译文: 9.(3 分)有的人得到宝物却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危难,文王得具朽骨 却能借它表明自己的心意(仁德),所以圣人对万物没有不尽其用的。10.围绕作者的主张,本文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请具体说明。(5 分) 10.(5 分) 首先,以汤网收三面而得四十国、文王葬朽骨显仁德为例,阐明用物在 于仁德;接着,以孔子用手杖分等级、辨关系为例,阐明用物在于礼义; 然后,以用射艺和饴糖的不同收束,呼应开篇的观点主张。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5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 — 10 题。(共 18 分) 苏子瞻酷嗜陶令 ① 诗,贵其淡而适也。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 唯淡也不可造;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浓者不复薄,甘者不复辛, 唯淡也无不可造;无不可造,是文之真变态也。风值水而漪生,日薄山 而岚出,虽有顾吴 ② ,不能设色也,淡之至也,元亮以之。欲以人力 取淡,刻露之极,遂成寒瘦。故望岫焉而却,其才非不至也,非淡之本 色也。 2020西城5月高三一模语文 苏子瞻十分喜爱陶渊明的诗,看重他的诗平淡而又恰到好处。但凡 一样事物,久经酝酿就会变甜,反复炙烤就会变苦,只有平淡是制造不 出来的;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浓 的东西不会再变回淡薄,甜的东西不会再变回苦辛,只有平淡是没有什 么它制造不出来的;那能够制造出来的种种,它们是文字作品真实的不 同样貌。风吹过水面涟漪就会生起,太阳快要落山雾气就会飘出,即使 有顾恺之、吴道子,也不能为它们着色,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平淡到了极 致的景观,陶渊明的作品作到了这样。有些人想通过一己之力来制造这 种平淡,文字的选择和使用都极为刻意,结果变成了冷峻艰涩。所以面 对那些伟大的作品时就败下阵来,他们的才学不是不高,(之所以不成 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表现的不是平淡的本色。 里呙氏,世有文誉,而遂溪公 ③ 尤多著述。前后为令,不及数十日, 辄自罢去。家甚贫,出处志节,大约似陶令,而诗文之淡亦似之。非似 陶令也,公自似也。公之出处,超然甘味,似公之性;公之性,真率简 易,无复雕饰,似公之文。故曰公自似者也。今之学陶者,率如响拓 ④ ,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故不类。公以身为陶,故信心而言,皆 东篱也。余非谓公之才遂超人,而公实淡之本色,故一往所诣,古人或 有至有不至耳。 同乡呙氏人家,历代都享有文誉,其中遂溪先生的著作言论尤其丰 富。他担任遂溪县令,前后时长也不过几十天,就自己请求辞官归隐。 他的家境非常贫困,为人处世的追求,总体上看跟陶渊明比较相似,他 的诗文的平淡的风格也和陶渊明相似。不是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 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遂溪先生为人处世,风格超拔令人回味,就和他 的性情比较相似;他的性情,真诚率真简单平易,也不再作雕刻和修饰, 就和他的诗文风格相似。因此说,遂溪先生的文章就是他自己像自己。 现在学陶渊明的人,全都是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他们的笔触 勾画是这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韵味和情致不对,因此与陶渊明的风格 并不相像。遂溪先生自己就过着跟陶渊明相像的生活,有着和陶渊明相 像的思想感情,因此他听任自己的内心去表达,呈现的都是陶渊明的风 格。我不认为是遂溪先生才华超过别人,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他平淡本色 的体现。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 余束发已知向慕 ⑤ 公,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始获尽三世之藏。吴 川者,公仲子,高才邃学,为令以伉直著声,阅数月亦去,遵先辙也。 怀公集三十年,出入必俱,今春始成帙。吴川自出机轴,气隽语快,博 于取材而藻于属辞。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所谓秋水芙蓉也。 昔陶氏五男,不好纸笔,而遂溪之后,云蔚霞起。余邑不能文而耻言文, 最为恶习。独呙氏能世擅其业。噫!彼安知乌衣诸郎 ⑥ ,为史所艳称 若此也!(取材于《袁宏道文集》卷三十五) 【注】①陶令:陶渊明,字元亮。曾任彭泽县令。 ②顾吴:顾恺之和 吴道子,历史上擅长着色的画家。 ③遂溪公:即后文中“家集”作者之一,曾任遂溪县令。 ④响拓,指 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 ⑤向慕:向往思慕。 ⑥乌衣诸郎:晋时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于乌衣 巷,他们的子弟被称为“乌衣郎”。 我年轻时就知道并向往遂溪先生,最近他的儿子吴川先生要刻印他 们家族的文集,我才完整地看到了他们家几代人的作品。吴川先生是遂 溪先生的儿子,才学高深,担任县令时就因为刚直而获得赞誉,经历几 个月他也像他的父亲当年一样离开了,遵循了父亲的旧迹。他怀抱遂溪 先生的文集三十年,出入家门一定会随身携带,今年春天才编订成册。 吴川先生的文章有他自己的独到章法,行文隽永流畅,信手拈来而又善 于文字修饰。对照遂溪先生来看,他的文章大概就是借助平淡而又有了 创造的情形,就像秋水中的芙蓉一样清新脱俗。过去陶渊明有五个儿子, 但是都对写文章没兴趣。但是遂溪先生的后辈当中,文章事业却是云蒸 霞蔚。我的同乡不会写文章却以谈论文章为耻,这是极为恶劣的习惯。 只有呙氏一家能够几代人都擅长文章事业。哎!那些小看文章事业的人, 哪里知道历史上贤门显贵的子弟为世人所羡慕,其实跟这是同类的一种 荣耀啊!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贵其淡而适也 贵:看重。 B.日薄山而岚出 薄:靠近。 C.故信心而言 信:相信。 D.近者吴川公梓其家集 梓:刻印。 【解析】信:听任 故选:C 【例】信马由缰:信、由:听任;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比 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也比喻无主百见,随外力而转移。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风值水而漪生 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 B.元亮以之 为令以伉直著声 C.非淡之本色也 似公之文 D.公以身为陶 为史所艳称若此也 选项A:顺承;但是。 选项B:做到;凭借。 选项C:助词,的。 选项D:当做,作为;被。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不可造,是文之真性灵也 那无法刻意去制造的,它们是文字作品中真正的性灵所在 B.非似陶令也,公自似也 不是说他写的文章像陶渊明,而是说他写的文章像他自己 C.故一往所诣,古人或有至有不至耳 因此他一往直前到达的高度,古代有人到过也有人未到过 D.比之遂溪,盖由淡而造于色态者 与遂溪先生比,大概平淡而外的颜色样貌修饰是不足之处 对照遂溪先生来看,他的文章大概就是借助平淡而又有了创造的情形,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陶渊明的“淡而适”,有自然界中“漪生”“岚出”一般的美妙。 B.那些像陶渊明一样追求“淡”的人,是想借其掩盖自己才气不足。 C.遂溪先生的文章“真率简易,无复雕饰”,与陶渊明的作品神似。 D.作者期待呙氏家族的“文誉”及创作,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今之学陶者,率如响拓 ④ ,其勾画是也,而韵致非,故不类。”的 意思是现在学陶渊明的人,全都是像得到回声和拓片一样去复制,他们 的笔触勾画是这样,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韵味和情致不对,因此与陶渊明 的风格并不相像。10.本文中作者关于写作的主张是什么?以文章第一段文字为例,简要 解说作者是如何来阐释自己的主张的。(6 分) 10.(6 分)参考答案: 第一问(2 分):写作要关注“性灵(淡)”。 评分参考:“性灵(淡)”,也可以用“真率简易,无复雕饰”表述。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4 分):答案示例: ①以苏东坡酷嗜陶渊明例强调写作中“淡”的可贵; ②以生活中“淡”“不可造”(天然)类比写作中“淡”的自然(真诚); ③以自然现象“漪生”“岚出”无以设色类比写作中“淡”的美妙之至; ④以“不可造”的难得与“无不可造”的可期对比突出写作中“淡”的效用之大; ⑤以刻意模仿而至于出现“寒瘦”的可惜从另一面强调写作中“淡”的深入人心。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 2 分;答出其中两个要点,得 4 分。有其他合理分析,酌情 给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 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 【1】 ,人数言其过于文侯 【2】 。文侯 身行其县,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邺而大乱。子能道,则可; 不能,将加诛于子。”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 库。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稸 【3】 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 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 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4】 辇粟而至。文侯曰:“罢之 。”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 也。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 反。此有罪而可赏者也 2020通州高三一模语文 有的人有罪而能够受到赏赐,有的人有功反而要加罪。西门豹担任邺 令时,仓库里没有积粮,府库里没有储钱,兵库里没有武器,官衙里没 有账目,人们多次向魏文侯告状。文侯亲自到这个县察看,果真像人们 所说的那样。文侯说:“翟璜任用你治理邺县,而现在一片混乱,你能 有办法(改变这种局面),那么就算了;如果不能改变,我将对你施加 刑罚。”西门豹说:“我听说打算称王的君主使百姓富裕,称霸的君主 使武备强盛,亡国的君主使仓库堆满。现在君主要想成就霸业,我因此 积蓄财力在百姓之中。君主如果不相信,我请求允许登城击鼓,武器、 粮食,能够立即准备好。”于是登上城楼击起战鼓。一鼓声落,百姓身 披铠甲,捆束箭矢,手握兵弩而奔来;第二次击鼓,百姓拉车背粮前来 待命。文侯见状,说:“让他们回去吧!”西门豹说:“和老百姓立下 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一次击鼓欺骗了他们,以后就不能再听从 指挥了。燕国曾经侵略魏国,占领八城,我请求攻打他们,夺回被侵领 土。”于是举兵讨伐燕国,夺回侵地后才返回邺地。这是有罪而能够受 赏的例子。 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 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 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 【5】 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 弊矣,虽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此有功可罪者。 解扁为魏国管理东部边界,向上交的赋税比往年增加三倍,主管官 吏请求给他赏赐。魏文侯说:“我国的土地没有扩大,人口也没增加, 收入为何增加了三倍?”官吏答说:“用冬季的时间在山里伐木,堆聚 起来,在春天顺河漂浮而下,然后卖掉,因此增加了收入。”魏文侯说: “百姓春天勤力耕种,暑天尽力除草耕耘,秋天收割贮藏,冬天闲暇无 事,砍伐树木积聚起来,装在车子上运到河边,顺流运往城邑,这样是 使老百姓一年四季得不到休息。百姓已经十分疲惫了,即使有三倍的收 入,将来又有什么用处?”这是有功反被加罪的例子。 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 【6】 ,弗能 下。馈闻伦曰:“鼓之啬夫 【7】 ,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 可得也。”穆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 君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 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虽得鼓,将何所用之?”攻城者,欲以广地也。得地而不取者,见其本 而知其末也。 (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注:【1】计会:账簿。下文中“上计而入三倍”中的“计”,也指计 会。【2】文侯:魏文侯。文本中“西门豹”“解扁”均为魏文侯臣。 【3】稸:古同“蓄”,积蓄。【4】负:驾。【5】间:暇。【6】中 行穆伯:即荀吴,晋大夫。鼓:此处为国名,姬姓,时属鲜虞。【7】 啬夫:古代官名。 贤明的君主不随便求得,忠臣不随便求利,怎么能说明这个问题?晋 大夫中行穆伯攻打鼓地,没有能够攻下。这时晋臣馈闻伦进言说:“鼓 地的啬夫,我知道他,(只要由他做内应),不需要劳累将士,而鼓地 可以得到。”穆伯没有表示意见。左右的人说“不折断一件兵器,不 伤害一个士卒,而鼓攻而得,你为什么不派他去呢?”穆伯说:“馈闻 伦这个人巧媚而不讲仁义。假使让他得到了鼓地,我难道不赏赐他吗? 如果赏赐他,这是奖励佞人。佞人得志,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舍弃仁 义而追随奸佞。即使得到鼓地,又将有什么用呢?”攻城的目的是想 扩张土地。能够得到土地而不取得,是看到它的根本而就知道它的末梢 了。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侯身行其县 身:亲自 B.翟璜任子治邺 子:儿子 C.虽有三倍之入 虽:即使 D.贤主不苟得 苟:随便 6.(3 分)B(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相当于“您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文侯曰:“罢之。 臣请北击之 B.民以弊矣 欲以广地也 C.于是乃升城而鼓之 负轭而浮之河 D.将加诛于子 臣故稸[xù]积于民 7.(3 分)C(C 项两句中的“而”均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A 项第 一句中的“之”为代词,“聚集的百姓”;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 “燕国”。 B 项第一句中的“以”同“已”,意思为“已经”;第二 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用来”。D 项第一句中的“于”为介 词,“对”;第二句 中的“于”为介词,“在”)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或有罪而可赏也 有的人有罪过却得到嘉奖 B.民被甲括矢 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 C.吾可以勿赏乎? 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 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看清了事物的主要方面而推知它的次要方面 8.(3 分)D(看到它的根本就知道它的末梢了)9.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 ②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9.(4 分) ①和百姓立下的誓约,不是一天积累成的。 ②这就将使晋国的将士,舍弃仁义而追随奸佞。 【评分说明:4 分,每句翻译 1 分,其中“约信”要准确,①句中的 否定句要准确。②实词、句意翻译要准确。其余表述意思对,即可给分 】10.本文分别讲述了西门豹、魏文侯、穆伯三人处理政务的故事,你从 中获得哪些启示?(5 分) 10.(5分)答案要点:藏富于民;取信于民;不能滥用民力;不完全 依据结果赏罚;不任用奸佞。 【评分说明:5 分,每个要点 1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6 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情 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 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 ①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 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 ② ,织辞鱼网之上 ③ ,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称做“文章”,这不是说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呢? 像水有虚柔的性质,所以才会起波纹;树木有充实的质体,所以开出鲜艳 的花来:可见文采要依附于一定的质地上。如果虎豹没有花纹色彩,那它 们的皮毛就同狗和羊的相似;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 丹红的漆来显示它们的色彩:可见质地还需要文采。至于抒写性情,描写 万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组织好文辞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 灿烂,就因为文采繁茂的原故啊! 2020门头沟高三一模语文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 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 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 《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 《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 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 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 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 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 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 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 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 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 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 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 考虑,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 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文 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但是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 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的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 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 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 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 ④ 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 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 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 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 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 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 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 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 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 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 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 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 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 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 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 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 描写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 ”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 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 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 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 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 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 朱蓝 ⑤ ,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 注 :①鞟(kuò):革,去毛的皮。②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鸟迹: 文字。③织辞:组织文字,指写作; 鱼网: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④诸子:指辞赋 家。⑤正采:正色,代表雅正的好 的文采。 所以组织文辞,织结藻采,是想要用来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如果文 采泛滥,文辞诡异,那情和理就会受到掩蔽。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 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庄子所说:“言语的真实含意被辞 采隐蔽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要是能够规范体裁来安顿思想, 拟定格调来抒发感情,感情确定之后才配合音律,思想端正之后才运用 辞藻铺陈开去,使文章既有文采又不掩盖内容,材料虽然广博但并不淹 没作者的感情,要使赤、青等正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 用。这样才算是善于修饰文辞,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若乃:至于 ②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 信:相信 ③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 乎:介词,译为“在” ④诸子之徒,心非郁陶 郁陶:忧思积聚 ⑤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淫:过分。 ⑥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而:表顺承,译为“就 ” ⑦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翳:遮蔽 ⑧理正而后摛藻 摛:铺陈。 A.①⑦ B.②⑥ C.③⑤ D. ④⑧ 6. B ②“信”,真实 ⑥而:表转折,译为“却”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 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 B.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 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 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 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 7. D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应译为本知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 章的表现形式;二者关系为 “采”依附于“情”, “情”也需要借助“采”。 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 也不断强调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 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 习辞人的“为文而造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 D.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 用得太过,如果文采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 8. C 应为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 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诗人的“为情而造文”,强调“述志为本”,反 对“为文而造情”。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 分)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9.翻译: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 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关键词:“铅黛”“所以” “盼倩”, 意思对即可)10.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 请选择两种,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 分) 10.答案提示: ①例证法:文章第二段举了《孝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语言 依附于作者的情感,写文章要首先确定内容,其次考虑文辞,这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 则。 ②比喻论证:第三段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句,用粉黛只能装饰 的外容,真正的美丽源自人的资质,来比喻文采只能修饰语言,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作 品的思想情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一句,用织布时经纬线 的交错来比喻文章情理采的结合,论述了文学创作应以思想情感为本,语言表达为辅。 ③对比论证:第三段“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与“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正反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文章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 ④引证法:第二段先引用了老子的“美言不信”,又引用了庄子的“辩雕万物”,论 证 了两人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 (评分标准:选两种论证方法,举例合适、分析得当即可。论证方法 1 分,结合文本 举例 1 分,分析 1 分;两种方法共 6 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随园四记 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 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 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1】 ”,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在人的欲望之中,只有眼睛是没有穷尽的。耳朵、鼻子、嘴巴,它们 的欲望都是很容易满足的。眼睛向上观看,向下窥视,能够看尽天地之 间的事物,但是这些足以满足眼睛的欲望吗?然而古代的圣人把观看东 西这一能力赋予眼睛,也一定会把"艮"授予它。"艮"就是停止。"黄鸟 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黄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2020延庆高三一模语文 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 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 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 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 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2】 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琉璃 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 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 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园子是用来愉悦眼睛的,也是用来栖身的。人的寿命不过百年,能 够愉悦眼睛而又与四季分不开的是园子,能够寄居一身而又不免行走的 是园子。如今看我的随园,幽深回环,一间房子看完,一间房子又接着 出现,园中参杂着像镜子反射一样的光线,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往来 其间,甚感着迷。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房中左置琴,上 置书,又摆放一些酒具玉石,书本累积有几十层,面对着这些,内心超 然物外。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静坐的。高楼遮挡园子西面,清流回 旋湍急,万竿翠竹犹如绿海一般,在这里不用担心盛夏酷暑。这种情况 是适合夏季居住的。透明的玻璃装在窗上,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 却感觉不到寒风,这种情况是适合冬季居住的。园中百枝梅花,十余丛 桂花,月光入射,花影分明,微风吹过,可闻花香。这种情况适合是适 合春秋两季居住的。长廊相接,风雨雷电交加,也不能阻止我行走。这 种情况是适合风雨之时游玩的。这几种适宜居住、游览的条件,得到其 中一个,便能基本满足人的需求,更何况全部占有的人的? 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3】 ,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 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㳻之事, 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宜为文纪成功,而分疏名目,以效辋川云。 丙戌三月记。 (取材于袁枚的《随园四记》) 注释:【1】于止知其所止:语出《大学》,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 道在哪里停下栖息。【2】蕴隆宛暍:覆盖了高地解除了暑热。【3】庸 次比耦,艾杀此地:多次与人合作,清理园子。 我刚得到这座园子的时候,一开始也想不到这些。二十年来,多次 与人合作,清理园子,抛弃了一些,也修建了一些。已经在房梁上加盖 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年高近衰,放弃仕途从事生产,在园中 弹琴,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这也不能够停止吧?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 的人,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随园必定没什么大 的变化。应该写文章记载随园的建成,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仿照) 王维“辋川别业”而来的。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记。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高楼障西 障:遮挡 B.不能止吾足 止: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 C.后虽有作者 作者:记载随园的人 D.宜为文纪成功 纪:记载 6. (3 分)C(修造随园的人)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尽天地之藏 惟蕴隆宛暍之勿虞 B.黄鸟且然 对之时倜然以远 C.园悦目者也 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 D.奥如环如 竹万竿如绿海 7. (3 分) C(代词,……的地方 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标志 B.代词, 这样;……的样子 D.……的样子;好像……一样)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若是者于行宜 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 B.既镇其甍矣,夫何加焉 既然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 些什么呢 C.目有雪而坐无风 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 D.不过洒㳻之事,丹垩之饰 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 类的事 8. (3 分)B(既,已经)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先从人的欲望谈起,认为眼睛能看尽天地之间。 B.园中的景点排布,是参照孟浩然“辋川别业”而来的。 C.随园幽深回环,适合弹琴读书,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 D.作者晚年安居在随园中,表现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9. (3 分)B(王维,不是孟浩然)10.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6 分) (1)随园的妙处在于 和 。(2 分) (2)请概括“是数宜者”中的“数宜”的具体内容。(4 分) 答: 10.(6 分) 答案要点:①“悦目”“藏身” 评分细则:一个要点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要点:②适合行走 适合静坐 适合四季居住 适合风雨之时游玩 评分细则:一个要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二、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4 题。 (一)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shù)褐,而饥 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 ① ,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 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 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 ② 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 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 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 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 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2020平谷高三一模语文【参考译文】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 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 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 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 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 民,封赏功臣的后代, 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 待,把牢狱里 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 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 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 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 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 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 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 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 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 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 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 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 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 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 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 来;百姓穷困已极, 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 上下互相推诿,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 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 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 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 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 非 ”,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 世之过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释:①嚣嚣:百姓苦苦哀叫。 ②收孥(nú ):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 没为官奴婢。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 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 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 处 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易和 他人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 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 这就是二世的错误。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虚囹圄而免刑戮          虚:使……空 B. 更节修行,各慎其身 更:改变 C. 而主不收恤 恤:顾虑 D. 是以牧民之道 牧:统治 7.(3 分) C【解析】(应为“救济”)8.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 分) A. 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 宁伪睡以觇之 C. 刑戮相望于道 儿童相见不相识 D. 下虽有逆行之臣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8. (2 分) C【解析】 C 项前者“相”,相互;后者“相”偏指“我”。 A 项“而”表修饰,“而且” B 项“以”连词,可译为“为了” D 项“虽”,即使9. 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 B. 而暴乱之奸弭矣 因而,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C.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推诿。 D. 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9.(3 分) A【解析】(“将皇帝的位置礼让给天下贤士”错)10.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4 分) ①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②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10.(4 分)【解析】 ①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2 分) (译出“利”给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②处于安定状态的人可以和他人共同行仁义,可是处于危难之中的人容 易和他人一起做坏事。 (2 分) (译出“与”后省略的成份 1 分,句意通顺 1 分)11.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选文集中指出秦二世为政之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教训,作为汉王朝 巩固政权借鉴。 B. 贾谊直接指出秦二世是平庸的君王,未能及时修正始皇的错误,导致 败亡。 C. 选文既有为政之道的宏观对比,又有陈涉与秦朝实力的对比,从而凸 显作者的政见。 D. 本文以赋的笔法写政论文,行文多骈偶、排比、铺陈,文气丰沛,一气 呵成。 11.(3 分)【答案】B(“直接”错,文中为“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 忠贤”)1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秦二世治国理政的错误表现。 (3 分) 12.(3 分)【参考答案】(每点 1 分,三点 3 分) ①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 ②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 ③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氾论训(节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 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①今天如果君王评价他的下属,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 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问题,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所以其人只要有大 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有很多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 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 2020密云高三一模语文 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若 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夫颜喙聚,梁父之大盗也,而 为齐忠臣。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侩也,而为文侯师。景阳淫酒,被发而 御于妇人,成服诸侯。此三人者,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灭者,其略得 也。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 不能存亡接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 众。 ②人之常情是谁人没有短处?如果他的大处主流是好的,即便有些小 错误,也不应成为他的累赘,如果他的主流大处不好,就是有一些被乡 邻称赞的品行,也不值得重用。颜喙聚曾是梁父山中的大盗,但最终却 成为齐国的忠臣。段干木原是晋国的一名市侩,后来却成为魏文侯的老 师。景阳一生好饮,沉溺于酒色之中,常蓬头散发混迹于女人群中,但 后来却声望威震于天下。以上这三人,都有着短处和不足,可就是功名 留传后世,这是因为他们的长处得到了施展。季襄、陈仲子坚守节操、 行为清高,不肯混迹于污浊的朝廷,不肯吃乱世的粮食,于是就活活饿 死。他们不能拯救衰亡的社会、延续将要断绝的宗祀,原因何在?这是 因为他们只注意了小节的保持而将大的才干忽略了。所以在小事上处处 谨慎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而那些专爱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人也不会为 众人所容。 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夫尧、舜、汤、武,世 主之隆也;齐桓、晋文,五霸之豪英也。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 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方 正而不以割,博通而不以訾,文武而不以责。求于ー人则任以人カ,自 修则以道德。责人以人カ,易偿也;自修以道德,难为也。难为则行高 矣,易偿则求澹①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颣 ②。然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今志人之所短也,而忘 人之所修,而求得其贤乎天下,则难矣。 ③从古到今,三王五帝,没有哪个是十全十美的。尧、舜、汤、武是 君王中的杰出者;齐桓公、晋文公则是春秋五霸中的英豪。然而尧有对 儿子不慈爱的名声,舜因贬抑父亲而遭人非议,汤和武有放逐、弑君的 反叛行为,春秋五霸则要负起以暴力挑起战乱的责任。所以君子就不可 以对人求全责备。君子端正耿直但不锋芒毕露,博学多才但不嘲讽讥刺, 文武双全但不因此苛求别人。他委以别人的任务时是根据其人的能力大 小来决定的,而对自己则是以道德修养上来要求的。根据别人的能力来 委以任务,别人就容易完成;而要求自己具有道德修养,就不是一件容 易的事。难做的事而去做,就显出品行的高尚,容易完成任务,也就使 要求得到满足。那夏朝的璜玉是不可能无瑕斑的,就连明亮的夜明珠也 不可能无疵点斑痕,但天下人认为它们是宝物,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 这些小毛病无损于整体的美感。假若总记着别人的缺点而忘记别人的优 点长处,要想求得天下贤才是相当难的。 夫百里奚之饭牛,伊尹之负鼎,太公之鼓刀,而其美有存焉者矣。 众人见其位之卑贱,事之洿辱,而不知其大略,以为不肖。及其为天子 三公,而立为诸侯贤相,乃始信于异众也。夫伊尹发于鼎俎之间,太公 出于屠酤之肆,百里奚兴于牛颔之下,洗之以汤沐,祓之以爟火,立之 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于诸侯,因符势 有以内合。故未有功而知其贤者,尧之知舜;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 人之知舜也。若释求贤之度数③,而求之于朝肆草莽之中,则其失人也 必多矣。何也?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注】①澹:通“赡”。足;满足。②颣:缺点,毛病。③度数:标准, 准则。 (取材于《淮南子》,有删改) ④过去百里奚喂过牛,伊尹曾做过厨师,姜太公操过屠刀,但他们身 上都有着更美好的品质。但一般人只看到他们地位低微,又干过不光彩 的事,却没看到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认为他们都是无能之辈。而等到 他们成为天子的三公,担任了诸侯的贤相时,人们才知道他们与众不同。 伊尹实在是从砧板、灶边锅旁发迹的,姜太公是从屠宰场显身的,百里 奚从牛棚中兴起的,在用香汤沐浴洗尽身上的污垢,举行祓除仪式消除 身上的晦气后,被提拔到朝廷,封给三公高位,委以重权,对内无愧于 国家,对外无愧于诸侯;(他们之所以能在卑贱低微时被人看中)是因为 他们身上的某些品质的显露正合君王的心意和时代的特征。所以能在尚 未显山露水之时就被人发现识别是贤才,尧发现舜就是这种类型;如果 等贤人显山露水、建功立业后才被识别是贤才,这就像市民百姓认识舜 一样。如果放弃评判识别人才的标准,而一味的钻到街市小巷、深山野 林中去寻找贤人,那会失掉更多的选才机会。为什么呢?是因为这只是 摹仿君王寻找贤才的做法,而不知道选贤才的标准和原则。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总其略行        略行:大致的行为       B.未足大举        大举:重用 C.立节抗行        抗行:坚持高尚的行为   D.今志人之所短也   志:记着 【解析】“略行:”大节,主要优点。故选A。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求于一人则任以人力          以为不肖 B.市人之知舜也               晋国之大驵侩也 C.及其为天子三公              而为齐忠臣 D.夫发于鼎俎之间              外不愧于诸侯 【解析】 选项A:根据,凭据;认为。 选项B: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选项C:担任,做。 选项D:从;对。 故选C。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失贤之数也        这就会失去众多的贤才 B.无问其小节          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 C.不足以为累            不应该成为他的累赘 D.訾行者不容于众       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人不会被众人所容 【解析】则失贤之数也  :“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引用诸多事例进一步说明一些古人虽然犯了错,但因为优点大 于缺点,他们最终还可称为贤才。 B.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陈述观点,意在提醒管理者辩证地看待属 下,要明确选贤才的标准和原则。 C.作者举季襄、陈仲子的正面事例,是为了赞扬他们的品德高尚,行 为清高,即使饿死也要坚守节操。 D.作者认为君子应端正耿直又不锋芒毕露,博学多才而又不嘲讽别人, 文武双全而又不因此苛求别人。 【解析】“是为了赞扬他们的品德高尚,行为清高,即使饿死也要坚守 节操。”错。原文“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 之食,遂饿而死。”是反面事例。故选C。10.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与本文作 者的观点有何不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与思考。(6分) 10.(6分)参考答案:欧阳修认为人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强调要 注重细节,谨慎行事;本文作者认为人无完人,忽略人的小士,重视人的优 点。(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3分)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利虽倍于今, 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 陈无宇①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 舍之殊,岂不远哉? 天下杰出的人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体力 行。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对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长 久安定,只要这些是为自己的子孙谋利,也不去做。由此看来,陈无宇 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他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相比,虽然同样 是人,但取舍的不同,相差难道不是很远吗? 2020房山高三一模语文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 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 为诸侯。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 而民劝,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 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 ?无虑吾农事!”协而耰②,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 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 也。 尧治理天下时,伯成子高被封为诸侯。尧把帝位让给舜,舜把帝位让 给禹,伯成子高就辞去诸侯去耕种。禹去见他,他正在田里耕种。禹快 步走到下风头问道:“尧治理天下时,您被封为诸侯。现在传到我这里 您却辞去诸侯,这是什么原因呢?”伯成子高说:“尧的时候,不奖赏 可是人们却勉力向善,不惩罚可是人们却畏惧为非。人们不知道什么是 怨恨,不知道什么是高兴,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现在奖赏和惩罚很频 繁,可是人们却争利而且不顺服,道德从此衰微了,谋私利的事从此兴 起了,后世的混乱从此开始了。先生您为什么不走呢?您不要打扰我耕 种。”说罢,面带和悦之色去覆盖种子,不再回头看禹。当个诸侯,名 声显赫荣耀,实际情况又很安逸快乐,后嗣都能得到恩惠,这些,伯成 子高不须问便能知道,然而却推辞不当诸侯,这是为了以此制止后世的 混乱啊!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 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 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 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 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善者得之,不善者失 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 也!”今使燕爵③为鸿鹄凤皇④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 屋之翳蔚也。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 辛宽谒见鲁穆公说:“我从今以后,知道了我们先君周公在受封这 件事上不如太公望聪明。从前太公望被封到营丘一带滨海之地,那里是 海阻山高,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广大,子孙越来越昌盛。我 们先君周公被封到鲁国,这里没有山林溪谷之险,诸侯从四面都可以侵 入,所以地域日益缩小,子孙越来越衰弱。”辛宽出去以后,南宫括进 来见穆公。穆公说:“刚才辛宽责备周公,他的话是如此如此说的。” 南宫括回答说:“辛宽是个年幼无知的人,不懂道理。做好事的人得天 下,干坏事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贤德的人难道想让自己 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干无道之事吗?辛宽是个小人啊!”如果 让燕雀为鸿鹄凤凰谋划,那一定不会得当。它们所谋求的,只不过是瓦 缝之间、屋檐之下罢了。愚昧卑下的人,他们为贤德的人谋划,也和这 相同。固陋狂妄,横加诽谤,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 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 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 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大息曰:“嗟乎!道其不济夫! ”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 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 其义。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陈无宇:齐国大夫,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 陈、鲍就分其土地财产。②耰: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③爵:通“雀”。 ④凤皇:凤凰。 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冷,城门关闭后才到达,就跟一个 学生露宿城外。天冷得越来越厉害,他就对自己的学生说:“你把衣服 给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国家杰出的人, 为天下着想舍不得死,你是个不贤之人,不值得爱惜生命。你把你的衣 服给我吧。”学生说:“不贤德的人,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戎夷长叹一声说:“哎!道义大概行不通了!”说罢就脱下自己的衣 服给了学生,半夜里冻死了。学生终于活命了。要说戎夷的才能一定能 让整个社会安定,还不能知道(是不是)这样的。至于他想对别人有利 的思想,那是无以复加了。他通晓死和生的区别,仁爱之心是很诚恳的, 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 丑:凶恶 B.未赏而民劝 劝:勉力 C.今者宽也非周公 非:非议 D.戎夷违齐如鲁 违:离开 6.(3 分)A(丑:耻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而固处之以身者也 固妄诽訾 B.禹趋就下风而问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无山林溪谷之险 则未之识 D.道其不济夫 其皆出于此乎 7.(3 分)D (D 大概。 A 一定;固陋。 B 修饰关系;递进关系。 C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这样。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愉愉其如赤子 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 B.无虑吾农事 不要打扰我耕种 C.子孙弥杀 子孙杀人更多 D.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8.(3 分)C(子孙越来越衰微)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文章依次列举了伯成子高、周公、戎夷三人的事例,分别从不 同角度对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 B.第 2 段将尧、舜时期百姓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说明伯成子高是因 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 C.第 3 段写辛宽对鲁缪公提及先君周公受封之事,意在表达他对于太 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 D.第 4 段写戎夷天寒时把衣服给弟子,自己却冻死了,旨在赞扬戎夷 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 9.(3 分)A(B.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 有误 C.“意在 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有误 D.“旨在赞扬戎夷 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有误)10.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论证的整体思路。(6 分) 10.(6 分)答案要点: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杰出的人要考虑天下长远的利益,而且要身体力行。 然后,依次用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以禁后世之乱”、周公受封于鲁以 避免子孙“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和戎夷解衣救活弟子“以必死见其 义”三个事例阐明主张。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