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北京市2020届高三一模 语文分类汇编之非连续文本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网络直播并非由我国产生,早在 1995 年,美国苹果公司就已经进行了目前看来 最早的一场网络直播,直播的内容是一场音乐会。但由于当时技术所限,这一直播 只是音频直播,并未实现画面的同步。如果从专业角度来对网络直播进行定义,它 其实就是一种借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媒体演示,不过是能够从一个内容源分发到多 个用户端,实现内容的共享而已。 网络直播行为涉及的各参与方包括直播平台、主播以及直播的用户。其中,直播 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承载者,为行业提供实时网络服务及技术支持;主播则负责直 播节目的具体内容的发布,例如策划、编辑、制作、与直播间观众进行互动等,作 为节目的把控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是信息发布的实施者;网络直播的用户, 具体指网络直播的观众,作为直播信息辐射的主体,是网络直播内容的主要受众。 2020东城高三一模语文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腾讯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网络表演(直播)社 会价值报告》深刻分析了网络直播的重要社会价值:一方面,网络直播 满足了青年人丰富娱乐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了互联网业务的未来 方向。直播为好奇心强的青年人打开了一扇窗,有机会了解日常生活环 境外的多元体验。主播与观众通过问答、点播、打赏等方式全方位互动, 实现密集化的社交互动,观众之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达到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直播用户数量迅速增加,占网民近半,高学历高收入高职级 群体成为主流用户,直播用户人群素质快速提升,也将带来内容生产和 消费的主流化,成为直播内容去低俗、精品化、专业化的优良土壤。实 质上,直播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好的直播产品对增强社会归属感 和凝聚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取材于白玥、杨雨洁等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网络直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直播并不一定是视频直播 B.其行为涉及平台、主播和用户 C.直播平台是直播信息的发布者 D.互动让直播用户收获情感共鸣 【解析】选项C:“直播平台是直播信息的发布者”错。原文:“主播 则负责直播节目的具体内容的发布”属于偷换概念。材料二 经历过 2016 年的融资大战后,中国网络直播行业进行了一轮大洗 牌,于 2017 年从高速发展过渡到市场结构化调整、直播平台重塑业务 规划的时期。2017 年,网络直播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内容供应、技术创 新、商业模式创新的代表,成为网络文化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众多直播平台基于自身优势展开了差异化布 局。网络游戏直播平台通过直播热门游戏以及电子竞技赛事等,巩固内 容优势;泛娱乐直播平台在生活、户外等内容的布局逐步加深;秀场直 播平台着重在网红选秀和才艺表演方面投入资源,联合制作娱乐节目 ……丰富了网络文化市场,优化了网络文化内容。 有直播平台企划虚拟偶像,采用了领先全球的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Andromeda。该技术不仅深度集成、优化、实时化了当前的真 人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技术,还能够实时且准确地映射驱动人形结构和 面部表情运动,使配音演员的运动和声音表演能够有温度地呈现在虚拟 偶像上,满足虚拟偶像的直播、视频聊天、漫展互动、全息演唱会等需 求。 此外,直播行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日益紧密,“直播+”商业模式逐 渐成型。电商平台们迅速适应了网络直播这一趋势,打造了“直播+电 商”的新模式。根据淘宝直播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千万的用户 观看过直播内容,每天的直播场次接近 2000 场。YY 电商直播平台打 造的“翡翠行业最大共享直播社区”,使在传统行业沉寂多年的珠宝行 业借此搭上互联网快车。在“双十二”期间,YY 电商直播平台的部分 商户日成交纪录已破 20 万,单日成交过万户。 (取材于《2017 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根据材料二,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直播平台的数量减少了,但质量有所提高 B.网络游戏主播不适合在秀场直播平台开展直播 C.随着科技发展,虚拟主播将彻底取代真人主播 D.“直播+电商”使部分传统行业获得振兴趋势 选项A:“网络直播平台的数量减少了”于文无据。 选项B:原文“秀场直播平台着重在网红选秀和才艺表演方面投入资源 ”并不代表“网络游戏主播不适合在秀场直播平台开展直播” 选项C:“彻底取代真人主播”过于绝对。 故选:D。3.对材料二的概括,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直播平台进行调整优化,在发展中实现差异竞争 B.网络直播发展迅速,成为网络文化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C.网络直播内容和形式多样,用户规模多年来持续增长 D.网络直播营收模式多元化,对社会经济带动效应初显 选项A:是“差异化布局。” 选项C:“持续增长”于文无据。 选项D:原文“直播行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动日益紧密” 故选B。材料三 21 世纪的未成年人生于网络信息社会。对于他们而言,数字化生存 是一种出生以来就天然存在的生活方式。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未成年人 学习、娱乐、消费、社交等各个领域,使用网络既成为他们在数字时代 的基本权益,纷繁复杂的信息与诱惑也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出了巨大 的挑战。 网络直播以丰富的内容、实时的互动模式而广受各年龄层民众的喜 爱,与网络直播行业飞速发展相伴随的是,现实中出现了不少未成年人 巨额打赏主播的情形,引发了大量民事诉讼纠纷。然而,与民事诉讼等 事后的争议解决方法相比,事先的预防更显重要。 家庭教育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第一道防线。根据《民法总 则》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 当促使子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未成年人在直播中依赖与主播的互动, 更能从平台创设的巨额打赏奖励机制中获得满足感。这种现 象恰恰说明未成年人缺乏父母的陪伴与正确引导。 直播平台作为未成年人消费的相对方,应当承担相应的保护未成年 人的义务。根据相关机构针对 YY、虎牙、斗鱼、映客等 20 家直播平 台进行的未成年人消费机制的测评,85%的样本平台没有在用户注册环 节和新用户消费环节进行有效身份验证,仅 7 家样本平台提供了未成 年模式、家长模式、防沉迷模式,19 家平台客服明确回应平台不支持 单独关闭账号的消费功能。从该测评的结果来看,目前直播平台针对未 成年人消费的控制措施难谓有力。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方面的相关立法并不完善。《未成年人 保护法》对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以及《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直 播平台与主播的行为规范要求不具有可操作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 例(征求意见稿)》当中也仅对网络游戏平台进行了实名制、防止沉迷的 义务要求,并未涉及其他广泛存在的网络消费行为。 (取材于程啸、樊竟合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新世纪的未成年人自出生就接触网络,应该严格控制和减少他们使 用网络 B.对于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这一社会问题,事先预防比事后解决更 为重要 C.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该对未成年人多加陪伴并正确引导,避免非理 性消费 D.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消费,网络直播平台应该采取更有力的技术控 制措施 【解析】“新世纪的未成年人自出生就接触网络”表述错误,原文“数 字化生存是一种出生以来就天然存在的生活方式”。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网络直播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 分) 5.(6分)答案要点: ①满足了青年人丰富娱乐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②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凝聚力; ③丰富了网络文化市场,优化了网络文化内容; ④带来了传统行业的振兴; ⑤引发了未成年人巨额打赏主播这一社会问题; ⑥暴露了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方面的立法不完善。 【评分参考】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史诗当中。有研究表明, 书中提到的一部分灾难,从所描述的特征或影响来看,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由有 害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而导致的疫病。 根据研究,大约从公元前 500 年开始,因病原微生物而起的疫病,就开始影响到 欧洲文明的发展进程。而 1347-1353 年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更是欧洲历史上最具 毁灭性的疫病,它的爆发竟然使欧洲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民众的恐慌情 绪急剧增长,以至于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抚平与此相关的痛苦记忆。由于大量人 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严重不均,社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农奴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 是自由劳动者。应该说,黑死病、麻风病等疫病从多方面影响了欧洲社会和中世纪的 西方文明。 2020西城高三一模语文 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疫病传播最初还受到距离限制的话,那么当历史 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 播的旅程。1519 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位于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阿 兹特克人最初抵挡住了西班牙人的攻势,但战争形势随着感染过天花病 毒的西班牙人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不久,肆虐的天花就杀死了阿兹特克 帝国的大量人口,这也成为阿兹特克文明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在与肆虐的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医学事业也在不断 进步。16 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 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 世纪病理解 剖学的创立,加上 19 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以及 20 世 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而现代医学发展、科 学技术进步以及政府职能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 的普遍开展。可以说,人类正在以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捍卫着自身 的安全与幸福。(取材于张大庆等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不属于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的一项是(3 分) A.引发民众恐慌情绪 B.改变社会结构形式 C.动摇阿兹特克文明 D.开展全球卫生防疫 选项A:是疫病对人们情绪的影响 选项B:材料一第二段 选项C:材料一第三段 选项D:材料一最后一段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在世界最早的英雄史诗中也能找到一些疫病的讯息。 B.黑死病的流行在欧洲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最具毁灭性。 C.疫病的全球传播导致西班牙要在美洲推行殖民扩张。 D.卫生防疫工作的成效得益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选项C:对应原文“当历史进入到欧洲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时期,病原 微生物才真正开始了全球传播的旅程。”属于因果倒置。故选C。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疾疫”,“疾”指的是比较普通的一般性疾病, “疫”指的是比较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这种分法与现代医学的主张也比 较吻合。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曾经指出,在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中,属于传染病的占绝大多数。相比较而言,“疫”比“疾”的影响要 大得多,“疫”的大规模爆发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 中国历史上大疫流行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名医辈出的时代。据史料 记载,东汉后期屡有瘟疫流行。以治疗伤寒著名的张仲景,在自己的 《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面对传染性 黄疸病,东汉时的华佗曾用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来治疗。现代医学研究 更是循此路径,从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新药。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隔离传染病患者是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 公元 2 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有记载说:“民疾 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到唐朝时,还有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 ”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在 16 世纪时摸索出世界上第一 种有效预防天花的方法——接种“人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通过有 限度地主动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或接种该病原微生物的疫苗,可以使人 体产生针对该疫病的抗体,从而避免感染疫病。而接种“人痘”,就是 主动让未感染的人接触处理过的天花病毒从而产生病毒抗体。 接种“人痘”的办法曾经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法国哲学家伏 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被认 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取材于陈忠海、和静钧的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防治疫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历史上,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B.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播,最早出现在中国唐代。 C.“人痘”的发明应用,是天花防治史上的重大突破。 D.中国古代防疫方法,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选项B:对应原文“公元 2 年,民间疫情严重,《汉书·平帝纪》中就 有记载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采用隔离措施 防止疫病传播,汉朝就有记载。材料三 疫病在很多时候是由病毒而起,这就让病毒听起来有些吓人。一直到 20 世纪初, 科学家们对病毒的认识仍然各执一词,他们甚至在病毒究竟有无生命这一点上都无 法达成共识。1935 年,美国生化学家运用提纯和结晶技术,首次得到了烟草花叶病 毒的晶体。这种病毒晶体看起来就像一块没有生命的冰或钻石,但是只要把病毒晶 体溶液放在烟草叶上,病毒侵入烟草叶细胞之后就马上开始增殖。当时曾有媒体评 价说,这一发现“动摇了人们对生与死的区分和辨别”。 近些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揭示,人类基因组里也有病毒基因的痕迹。尽管病毒自 身的遗传信息量非常之小,但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 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一般而言,一粒小小的病毒进入一个细胞, 很短时间之内就能够复制出上千个病毒体。所以当病毒性疫病出现时,在没有外在 干预的条件下,被病毒袭击的宿主,可能会依靠自身机能得以存活,也可能会走向 毁灭。由于病毒试图“劫持”宿主细胞来自我复制并蔓延,自然就会激发宿主使用 自身的免疫系统这一“武器库”来予以反击。而在现代医学条件下,一些医疗防疫 手段的介入,能够帮助人体更加有效地阻止病毒对人的侵害,从而能够避免出现更 多的伤亡。 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抗病毒过程,既是一个促进人类自身身体机 能不断强大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推动人类抗病毒研究不断深入、不断 完善的过程。事实上,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人类对病毒的 认识也在这样的持久斗争中一步步丰富起来,完备的病毒防治体系也正 在逐步建立起来。 客观地说,病毒也并非只有破坏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地球生态 系统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病毒在维持全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独 特作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每天有20%—40%的细菌被病毒杀死,这才 使海洋环境中细菌过快繁殖得以抑制。以此而言,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 里扮演着“反垄断”的角色——有助于确保任何物种或细菌都不能称王 称霸,这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取材于苗德岁、内森·沃尔夫等人的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烟草花叶病毒有时仿佛没有生命,但是在条件合适时又充满活力。 B.病毒的遗传信息少,短时间内就能大量复制并共同冲击宿主细胞。 C.人类与病毒之间不断作战,客观上也使人类的生存能力不断强大。 D.病毒杀死海洋中的一部分细菌,有利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选项B:“共同冲击宿主细胞。错”原文“它们仍然可以把自己的基因 注入宿主细胞,并把宿主细胞变成帮助自己复制的“代工厂”。”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回答,病原微生物对人类造成了哪些影响 ?(6 分) 5.(6 分)答案要点: ①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疫病伤害了人类的健康。 ②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大规模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③病原微生物的相关研究,推动了现代医学防疫事业不断飞跃发展。 ④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生存的环境密切相关,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连带影响。 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得 6 分。意思对即可。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寒风凛冽的严冬,生活在北京的鸟类多是麻雀、喜鹊等留鸟。到了春暖花开、草 长莺飞的 季节,京城的鸟会多起来,因为夏候鸟来了。在众多的夏候鸟中,最著名 的要数北京雨燕。 1870 年,英国著名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这种鸟的标本,并将 其命名 为“北京雨燕”。北京雨燕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尾羽有分叉,体重只 有 31-41 克,体长 169-184毫米。成鸟的 体羽多为黑褐色,喉部呈灰白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喙呈短三角 形,口裂非常 宽大,能够使它们在飞行中兜捕到大量农林害虫,包括蚊、蝇、虻等。 北京雨燕是典型的夏候鸟。每年 4 月底,它们飞抵北京,繁殖、育雏,再于当 年 8 月离 开,飞往远方过冬。它们具有超强的导航定向能力,常多年返回同一地 点,有延用旧巢的习性。 2020海淀高三一模语文 北京雨燕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 110-200 公里。 在风雨到来之前, 它们常常作超低空飞行表演,流矢一般掠地而过, 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雨燕身形小巧, 在高空飞行时很少扇翅, 尖长的翅膀能提供强大的升力。展开双翅时,雨燕能够长距离地滑翔; 向内收起翅膀时,又能够高速冲刺追捕飞虫。 它们飞行技术高超,可是脚爪却很细弱,四趾向前,无法握住树枝, 也就无法借此腾跃, 要想飞起来,就只能在从高处向下落的过程中展 翅飞翔。这种生理结构特性决定了其迁徙到京 城之后,会选择在高耸 的城楼、高大的皇城建筑和古塔筑巢。这些建筑飞檐翘角,梁、標、椽 纵横交错,形成一个个“人造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 所和起飞滑翔的平台。 北京雨燕,是极少数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动物之一。春夏季节的黄 昏,从太庙到雍和宫,从天安门到内外城的城门楼、箭楼,从天坛到十 三陵,从通州的燃灯塔到海淀的慈寿寺塔,以 及景山、颐和园等处 的楼台亭阁,雨燕倾巢而出,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尖锐叫声,一道道黑色 的 剪影划过天空,成为古都北京引人注目的景观。春燕衔泥、老燕哺 雏的情景,沙燕风筝、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 “妮妮”的形象, 也早已融入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融入北京文化之中了。 (取材于张正旺、王宁、崔爽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含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口裂非常宽大、飞行技术高超,使得北京雨燕能够在空中飞行时捕 食大量的害虫。 B. 导航定向能力强、能够预报天气变化,是以北京雨燕为代表的夏候 鸟的典型特征。 C. 北京雨燕飞行本领强,与其体重较小且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等 形体特点有关。 D. 北京雨燕选择在城楼、古塔等处筑巢,这些建筑物为其提供了居住、 起飞的条件。 A 选项对应文中第二段“口裂非常宽大,能够使它们在飞行中兜捕 到大量农林害虫”、第三段“北京雨燕具有高超的飞行本领”两句,因 此 A 选项正确;C 选项对应文中第四段“雨燕身形小巧,在高空飞行 时很少扇翅,尖长的翅膀能提供强大的升力”一句,“身形小巧”对应 “体重较小”,“尖长的翅膀”对应“翅膀呈细长而尖的镰刀形”,这 两点都是雨燕的“形体特点”,而“提供强大的升力”则是雨燕“飞行 本领强”的原因,因此 C 选项正确;D 选项对应文中“会选择在高耸 的城楼、高大的皇城建筑和古塔筑巢”、“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 殖之所和起飞滑翔的平台”两句,因此 D选项正确;B 选项中,“导航 能力强”对应文中“它们具有超强的导航定向能力”一句,“能够预报 天气变化”对应文中“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标志”一句,但“以北京雨 燕为代表的夏候鸟的典型特征”并没有在文中体现,因此选择 B 选项。材料二 要弄清迁徙的鸟都飞到哪里去了,来年飞回来的是不是同一群鸟等 问题,就需要对其进行 追踪。通过了解它们的中转地、繁殖地和越冬 地,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候鸟的活动范围和迁 徙规律,探明沿线有 哪些不利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鸟迁徙时常常经过一些固定地点,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集中观测鸟的 种类、数量和迁徙方 向,这就是定点调查法。但这种方法只能预测鸟 类可能的迁徙路线,无法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于是科学家研发了为鸟 佩戴环志的追踪方法。 环志由金属材料制成,上有编码。佩戴了环志的鸟再次被观察到时, 研究人员根据编号就 能识别出个体,通过比较同一只鸟两次或多次被 观察到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就能大致判断岀 它迁徙的路线和飞行速 度。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应用比较广泛。其缺点是需要积累的 数据量大,两次甚至多次观察到同一只鸟有难度,开展跨地区、跨国界 研究较为困难。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给鸟类佩戴信号发 射器,从而实 现了对鸟类全球范围的实时追踪。现在,这种技术已普遍应用在对大 中型鸟类的追踪上。最小 的 GPS 卫星定位仪重量约为 5克,已经很轻了,但这对 体重本来就小、还要动辄飞成千上万 公里的候鸟来说,仍然是个大包袱,过重的负 担会让鸟类的死亡率显著上升,目前科学界以物 种平均体重的 4%—5% 来限制定位 器的重量。 直到近年,光敏地理定位仪的出现,才使得对小型鸟类迁徙的精确定位和研究成 为可能。 光敏定位仪具有重量轻、续航时间长、记录数据多等特性。小的光敏定位 仪重量不到 1 克,可 以持续运行两年左右。光敏定位仪佩戴在候鸟身上,可以记 录周围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 待鸟迁徙结束,科学家回收定位仪,利用软件 读取信息,来估测鸟类的地理位置。经度值由日 岀和日落时间的中间点确定,纬度 值则由当天的日照时长计算得出。这样便可计算出鸟迁徙的 准确路线、飞行速度和 确切越冬地。这种方法的短板是没有卫星定位准确,无法实时反馈信息, 而且只能 通过回收同一个体的追踪器来获取被记录的数据。 (取材于付建平、金子兴、赵天昊等的相关文章)2.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追踪鸟类迁徙所用方法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运用定点调查的方法,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很难保证调查 效果。 B.制作用于追踪候鸟迁徙的环志应选用耐磨损、耐腐蚀、质量轻的金属 材料。 C.卫星定位技术能对鸟类做全球实时追踪,却导致了鸟类死亡率的显著 上升。 D.光敏地理定位仪能够记录鸟迁徙时周围光照强度周期性变化的一系列 数据。 A 选项对应文中第二段描述定点调查法时“无法准确获取相关信息 ”一句,不能得到准确信息即“很难保证调查效果”,因此 A 选项正 确;B 选项对应文中“环志由金属材料制成”一句,“耐磨损”、“耐 腐蚀”两个特点可由鸟类迁徙距离长这一特点推断出,“质量轻”可由 “目前科学界以物种平均体重的 4%—5%来限制定位器的重量”一句推 断出,因此 B 选项正确;D 选项对应文中描述光敏地理定位仪时“记 录周围环境光照强度的周期性变化”一句得出;C 选项中导致鸟类死亡 率上升的“过重的负担”指的是卫星定位仪,而不是卫星定位技术,强 加因果,因此 C 选项错误。3.如果要对北京雨燕的迁徙进行追踪,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请根据材 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 (4 分) 参考答案: 最有效的方法是为北京雨燕佩戴光敏地理定位仪。因为: ①光敏定位仪重量很轻,适合佩戴在体重较轻的北京雨燕身上; ②光敏定位仪续航时间长,适合远距离、长时间迁徙的北京雨燕; ③光敏定位仪需要回收同一个体的追踪器获取数据,适合多年往返同一 地点、延用旧巢的北京雨燕; ④科学家通过光敏定位仪记录的信息,可计算出鸟迁徙的准确路线、飞 行速度和确切越冬地,该方法适合飞往远方过冬的北京雨燕。 【评分标准】方法1分;理由分析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其它答案视 合理程度给分。 材料三 监测数据显示,雨燕的迁飞路线几乎和“一带一路”重叠。每年 8 月它们以北京为起点, 经内蒙古方向往西北迁飞,从天山北部到达中 亚地区,然后向南穿过阿拉伯半岛,于 11 月上 旬到达非洲南部越冬。 北京雨燕迁徙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 1.6 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 3.2 万 公里以上。 20 世纪前期,北京雨燕数量曾达到鼎盛,有 5 万只之多。从 1950 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 和地铁修建,城门、城墙等先后被拆,北京雨 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 飞速发展,北京新建 起许多以玻璃和钢筋水泥为材料的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 雨 燕留下居住空间,而玻璃幕墙镜面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 认为前方开阔,撞向玻璃, 每年都有不少雨燕因此伤亡。同时北京湿 地迅速减少,海淀多处稻田逐渐消失,南郊三海子等 处的池塘面积大 大缩小,雨燕的食物来源受到极大影响。 2014 年 7 月,据中国观鸟 会统计, 北京雨燕数量锐减,仅剩 2700 多只。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一再强调要抓好生态修复,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 题,把营 造完整生态链作为北京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要讲好雨燕的 故事”“让城市能留得 住雨燕、长耳号鸟等野生动物”。 2016 年,北京市启动每年 2200 公顷的湿地恢复、新建项目,至 2018 年底, 全市累计恢 复、新建湿地6674 公顷,预计“十三五"期间,要累计恢复、新建湿地 1.1 万公顷。一批批 萎缩湿地被唤醒,滋润了北京城乡,同时也保证了候鸟等野生 动物生存的需要。于 2018 年启 动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通过种乡土树、混交 林、食源植物,让野花野草在林下扎根,为 野生动物营造觅食地和“安居房”,进 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新造林和原有林有机连接,.形成了 大尺度的森林湿地和相互 联通的绿色廊道,为野生动物迁徙建好“高速路”和“休息区 "o 2019 年春季, 市政府启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调查,对生物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量。根据调查情况, 市园林绿化局建立了城区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名录,并划分保护地,划出保育区,让 野生动植物 自由栖息。 又见雨燕归来,北京已在探索的路上。 (取材于高武、石河等的相关文章)4. 根据材料三,下列下層于导致北京雨燕数量减少原因的一项是 (2 分) A. 北京雨燕迁徙路线距离过长 B. 古建筑的大量拆除 C. 现代建筑物玻璃幕墙光污染 D. 湿地面积迅速减少 B 选项可由材料中“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城门、城墙等先后被 拆,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一句得出;C 选项可由“玻璃幕墙镜面 反射天空,又会让雨燕迁飞时误认为前方开阔,撞向玻璃,每年都有不 少雨燕因此伤亡”一句得出;D 选项可由“北京湿地迅速减少,海淀多 处稻田逐渐消失,南郊三海子等处的池塘面积大大缩小,雨燕的食物来 源受到极大影响”一句得出。A 选项虽然在材料第一段“北京雨燕迁徙 路线的单程距离超过1.6 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在 3.2 万公里以上” 一句中有所体现,但是雨燕本身的迁徙路线是不变的,减少的原因应该 侧重于外部条件的改变,因此这道题的答案选择 A 选项。5. 保护北京雨燕有哪些意义?为保护北京雨燕,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 工作?请根据上面三则 材料概括回答。 (6 分) 5.(6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 ①保护北京雨燕,有助于北京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 ②保护北京雨燕,具有宣传“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 ③保护北京雨燕,对于北京城市生态修复具有示范意义。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 ①迁徙路线研究方面②生态环境改善方面③野生动物保护方面 【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其它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特殊。为什么野味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 人们在 食用野味时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 首先,野味比人工培植的食物具有更完整的自然性。许多野生动物能在人的控 制之外自由自在地活动着,这种自由自在对人的本质力量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形的挑 战。人在潜意识中对本质力量的盲目崇拜,促使自己尽最大的力量去驾驭、支配尚 未被人征服的野生动物。于是,享受野味就不仅是为了满足口福,深层的意义则是通 过对野生动物的掌握和享用,使人感到自己本质力量的扩张。这样,原本以提升人的 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生活追求,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蜕变成为疯狂猎取野 生动物的放肆行为。 2020丰台高三一模语文 其次,野性往往使野生动物表现出生龙活虎的生命活力。生猛鲜活的外 在特征往往会转化为食物学上“鲜美”的评价标准, 导致了人们对野味的 味觉期待往往超过了对家禽家畜的口味评价。许多野味实际的味觉并非完 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对野味味觉上的肯定性评价在人云亦云的大 众心理作用下会得到进一步放大,野味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人类原本 出于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却演变成对生命的戕害。 再次, 野味的食用还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野味经营者动用各种手段去 收购那些国家明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各种宣传去吸引消费者,使人 们把食用野味作为一种消费时尚,同时中国人爱面子的大众心理 导致野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样,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 现象,并没有使消费者改变嗜好,特定社会氛围反而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 味食用者的行列里来,最终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野味越少,要求食 用者反而越多, 经营者也就越多;社会限制越严格,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 最终导致野味越来越少。尤其应该关注的是,由于野生动物是某些病毒和细 菌的宿主,大量的食用也就打开了向人类传染疾病的潘多拉魔盒。(取材于 於贤德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地位特殊,但是其安全性仍然值得人们深度思 考。 B. 人类享受野味不仅仅是满足口福,更是为实现对野生动物的驾驭和 支配。 C. 野味味道并不鲜美,但其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使其具有了特殊的诱 惑力。 D. 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但特定社会氛围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 行列。 【解析】原文“许多野味实际上的味觉虽然并非见得完全符合人们的心 理预期”并不能说明“野味味觉并不鲜美”。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们食用野味时陷入的“尴尬境地”的解说,不 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享用野物是为了扩张人的本质力量,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 B. 追求野味源于对野生动物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演变为对生命的戕害。 C. 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最终却使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 D. 食用野味是为了享受野味的鲜美,实际上却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行为。 【解析】不合逻辑。“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与“许多 经营者获益颇多的结果”并不能形成相对的局面,谈不上“尴尬”。材料二 非典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 RNA 病毒。RNA 分子结构稳定性差,烈性 RNA 病毒很难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当年非典病毒对人类来说是新的 RNA 病毒,很可能遭到人类免疫系统的顽强抵抗。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 剑,很容易反应过度,事实上,当年有相当一部分非典病人就是死于免 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受 RNA 病毒感染的病人通常只有两个结果:要么 彻底治愈,病毒完全消失;要么病人死亡,病毒同样完全消失。从这层 意义上说,非典病毒确实已经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新冠病毒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专家说是蝙蝠,它是新冠病毒的自 然宿主。新冠病毒可永久生活在蝙蝠体内,并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相 互传递,交叉感染。长此以往,蝙蝠种群内形成了一个异常庞大而复杂 的冠状病毒基因库,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病毒序列,而且处于不停地 变化之中。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了,便能感 染人体,完成物种间的跨越。当年非典病毒就是这么来的,如今的新冠 病毒也是这么来的。与此类似的就是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平时主要躲在 鸟类的身体里,也有少部分病毒以猪为自然宿主,这就是我们此前经常 听到的禽流感和猪流感。这些寄宿在鸟类和猪体内的流感病毒也在不断 地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体,情况和冠状病毒非常相 似,这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非常危险的新型传染病。 到底怎样才能避免这类新型传染病呢?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不吃野 生动物。但是,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人类和野生动物大部分 直接的接触发生在野外,这里所说的绝不仅仅是旅游,更多情况是人类 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 从而增大了人 类被传染的风险。 (取材于袁越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非典病毒消失是因为 RNA 病毒很难长期存活,而且人类免疫系统会 顽强抵抗。 B.非典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并进行相互传递, 交叉感染。 C.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实现物种间跨越,使其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细胞 受体对上。 D.寄居某些动物体内的流感病毒不断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 入侵人类。 【解析】A 项“人类免疫系统顽强抵抗”会使得“非典病人死于免疫系 统的过度反应”,而非“非典病毒消失”的原因。B 项文中并未说明“ 非典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而且“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 染”只是“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C 项因果倒置,原文为“一旦某 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便能感染人体,完成物种间 的跨越。材料三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于 1988 年 11 月审议通过。此法在规定 保护和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维护生态平衡的立法目的时,加入了 “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内容。2003 年“非典”后, 《野生动物保护法》作过小幅的修正,适度加大了野生动物法制保护的 力度。2014 年 4 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刑法解释规定,惩罚非法购买国家 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但是,该解释并不涉及 故意参与食用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也不 涉及购买和食用国际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2019 年 2 月,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规定,强调推动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利用协 调发展的重要性,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做了有益的补充。 目前,可合法饲养并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共 54 种,既包括梅 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内品种,也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鸵鸟、美洲鸵等 6 个品种,产业巨大。以非重点保护动物为人工繁育主攻方向,可能会刺 激社会消费野生动物的“风尚”,与时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悖。 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用行为,所食用的往往是那些在野外直接捕 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允许繁育的野生动物 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此,《野生动物保 护法》和配套条例、规章作出修改时,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应当严格限 定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正面清单,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及其制 品纳入禁止清单。这样才能保护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也保障依法开 展养殖的企业的权利。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1988 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不仅强调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还要 求加大法制保护力度。 B. 2014 年刑法解释对“故意参与食用濒危野生动物及制品的行为”未 作出相应的惩罚规定。 C. 目前允许合法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共 54 种,繁荣了野生动物产业, 也可能带来一些隐患。 D. 在科学论证前提下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才能有效防 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解析】“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的力度”文中无据。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新浪科技网 2 月 21 日报道,关于是否取缔野味集市和野味饭馆这一 问题,在近 10 万份公众调查问卷中,有 94.8%的人选择取缔,1.3%的 人选择中立,3.9%的人选择不取缔。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被调查者,你会怎样选择?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 以解说。 【答案示例】(6 分)我不赞成取缔。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 位以及大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特定社会氛围不会轻易改变,取缔野味集市 或野味餐馆可能反而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社会限制越严格,野 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反过来导致 野味越来越少。(2 分)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为,往往是食用了那些 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经过科学论证的人工驯养繁殖 的某些野生动物,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2 分)人类为生存的 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危险。 所以,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2 分) 我赞成取缔。追求野味往往会使人类失去对自身感官享受的合理控 制蜕变为疯狂猎取野生动物的行为,演变为对野生动物生命的戕害,尤 其是市场经济的作用,野味经营者敢于动用一切手段猎取野生动物,牟 取暴利,吸引消费群体,使野生动物不断减少并濒临绝种,破坏生态平 衡。(2 分)许多野生动物(如蝙蝠)是许多细菌、病毒的中间宿主, 人类大量食用会感染病毒、细菌,生病甚至死亡。(2 分)国家制定并 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可以合法饲养和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 品种,但仍存有隐患;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很难杜绝野味经营者 铤而走险,为牟取暴利进行非法运营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品种的行为。 今年武汉海鲜市场爆发的新冠肺炎病毒即是血淋淋的教训。(2 分) 【评分标准】3 个要点,每点 2 分。共 6 分。按点给分,意思对即可。 “选择中立”也可,运用辩证分析法分析,自圆其说即可。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京张高铁是中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凝聚着中国先进的科学和管理技术,创 造了多项世界记录。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 350 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我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京张高铁 在全球铁路建设中首次全线采用 BIM 技术,实现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周 期数字化管理,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在此过程中,我国装备制造、新材料、 人工智能、5G通信等行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高铁的领跑优 势。 作为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按照“标准 配置+奥运配置”的思路,形成了“龙凤呈祥”“瑞雪迎春”两种外观涂装方案。“ 龙凤呈祥”是京张高铁的标准配置,“瑞雪迎春”则在奥运期间使用。同时,京张 高铁还将在动车组上提供全面的奥运服务,包括多语播报、滑雪板存放、高速互联 网覆盖、奥运赛事直播等。此外,京张高铁太子城站能直达奥运比赛核心区,方便 游客观赛。 2020朝阳高三一模语文 京张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开通运营,不仅满足了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服务需求,也让 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京张高铁衔接大张高铁、张呼高铁等多条高 速铁路干线,接驳即将开通的京沈高铁,让北京与河北、内蒙、山西等 地域多了一条交通大动脉,也将为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 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我们建成了世 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路网规模、列车时速、运营 效率走在世界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以京张高铁开通 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来越亮丽。 (取材于晁星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 350 公里的突破。 B.京张高铁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很多便利服务。 C.京张高铁使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实现全面贯通。 D.中国铁路因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而成为“国家名片”。 选项A:“首次实现了时速 350 公里的突破”错,原文“首次实现时速 350 公里自动驾驶功能” 选项B:原文第二段最后三行。 选项C:“实现全面贯通”错。原文“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 选项D:成为“国家名片”错,原文“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 来越亮丽。” 故选:B材料二 京张高铁起点位于北京,终点位于张家口,线路全程 174 公里。作 为我国智能高铁的示范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化体现在其建设、运营的全 过程中。 在京张高铁的智能化技术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列车的全自动驾驶设 计。全自动驾驶主要包括列车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 停车后自动打开车门、车门与站台屏蔽门之间的自动联动五个方面。自 动驾驶功能把驾驶员从繁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关注行车的 安全工作。 以复兴号动车组平台为基础,设计者研发了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 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的智能动车组。智能动车组是一对双胞胎, 车头分别模拟鹰隼和旗鱼的形状,具有优越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漂亮的 外观。 张高铁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建设、运营、 调度、维护、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将 全线每一个桥梁、车站,每一处钢轨,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电脑,零件是 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一目了然。未来, 京张高铁 10 个车站将有同一个“大脑”。通过这个“大脑”,在控制 室就可以实现各类设备管理、应急指挥。 “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 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京张高铁总设计师王洪雨说。创新、技 术、人才锻造了今日的京张高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带来了全球 化视野,把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事业推到了世界前列。(取材于周舟的相 关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京张高铁智能化优势的一项是(3 分) A.自动驾驶功能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B.车头的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 C.监测系统可实现全线路实时监测。 D.各高铁站能够实现统一控制管理。 根据原文可知,“车头的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与京张高铁的智 能化优势无关,故选:B。材料三 京张高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把“京张文化”书写好,既 是对我国传统铁路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铁路文化在世界上的有力彰显。 京张高铁文化的表达包含四个核心视觉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 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人字纹”,代表中国铁路历史的视觉印记“苏州 码子”,代表中国哲学精神的视觉镜像“山水视界”,代表中国美学的 视觉韵律“五行五色”。“人字纹”造型提取“人”的文字流变造型, 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饰及造型。“苏州码子”是老京张线独有的里程 标识符号,将“苏州码子”花数进行抽象化提取及打散重构,转化为极 具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寓意中国铁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山水视界 ”主要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与现代性的表现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 铁独有的“中国山水意象”装饰图像及纹样。“五行五色”汲取传统美 学的五色观,以五行与五方相配,将东南西北中对应五色,创作具有中 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水墨黑、汝瓷青、琉璃黄、冰雪白和春节红。 京张高铁的每个站房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清河站的文化主题是“ 不息”。清河站是京张高铁主要始发站,老京张铁路诞生之际也恰是近 现代中华民族自觉、自强不息的起点。自铁路先驱詹天佑始,中国铁路 人的精神从京张线开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该文化主题取清河水奔涌 不息、百年铁路人自强不息之意,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长城站的文化 主题是“丰碑”——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丰碑,途经长城的老京张 线“人”字形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中的第一座丰碑,高铁是新中国工 业文明的丰碑。太子城站的文化主题是“无界”。中国文化讲求“天人 合一”,空间与自然相通、人与天地相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追求。 太子城站是距离奥运赛场最近的高铁站,地理之于高铁无界,山水 之于人心无界,奥林匹克之于人类无界,是太子城站文化主题的深刻内 涵。 (取材于褚冠男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京张高铁文化表达的核心视觉元素”的解读,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人字纹”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只适用于标 识性造型。 B. “苏州码子”花数的抽象提取和重构,以艺术形式展示新老京张的 文化传承。 C. “山水视界”将传统与现代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铁独有的装饰图 像及纹样。 D. “五行五色”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 视觉韵律。 选项A:“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错误,原文为“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 饰及造型”;故选:A。 选项B:见于原文第二段第五行; 选项C:见于原文第二段第六行; 选项D:见于原文第二段第八行。4.根据材料三,下列设计构想与各站房特有的文化主题,不符合的一 项是(3 分) A.清河站地面铺设绘有“百年京张传承”年代图示的地砖。 B.清河站的站牌上喷绘流动的水波暗纹作为整体背景图案。 C.长城站墙砖采用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作为纹饰。 D.太子城站悬挂以广袤群山和无垠白雪为主体图案的壁画。 选项A、B:由原文中“老京张铁路”、“河水奔流不息“等处可以得出; 选项C:在原文中没有体现; 选项D:由原文中“山水之于人心无界”可得出。 故选:C。5.上面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京张高铁建设发展的特点。这些特 点能为我国其他领域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提 供哪些思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 分) 5.(6分)参考答案 ①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在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 有前瞻性和突破性,创造世界领先水平。 ②京张高铁的建设突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展现文化自信。 ③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与我国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互为促进,启 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 【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传记文学古已有之,最初属于史学家的领域,有“史传文学”之称。 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传记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此, 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 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作品讴歌工农兵英雄模范人物,反映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给 人以震撼与激励。“文革”十年,传记文学发展缓慢,但仍有作家坚持 写作,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传记主题的开掘。 2020石景山高三一模语文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 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 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 复杂,创作数量大增。据统计,1949 年至 1983 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 传记图书共计 3400 多部,而 1984 年至 1990 年则出版了 3700 多部。 1990 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 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艺术格局。 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 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 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 后的前 30 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 30 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 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 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 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 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 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取材于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 项是(3 分) A.传记文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有“史传文学”之称。 B.我国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得力于梁启超、胡适。 C.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D.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开始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 选项D:原文第三段:“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 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 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 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改革开放后传记作品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推 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品数量大 B.艺术手法新 C.作品类型多 D.研究发展快 选项A:材料一第三段。 选项B:于文无据 选项C:材料一第二、四段。 选项D:材料一第四段。 故选:B材料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 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 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 《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 剧以无与伦比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 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 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但自唐代开始,“史传” 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格 服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在这样的写作程 序中,编写者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 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是参与其中的。 对传主及传记材料的选择,传记家的叙述和解读方式都有自主的空间。 传记家不但可以表达出对传主的同情和认同,而且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 心理投射到传主身上。1947 年,李长之发表专著《司马迁之人格与风 格》,论析了司马迁的人格和他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考察了司马迁的个 性在《史记》中的表现。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史记》,发现 其中大约 120 个人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还有一些学者研 究了一些现代传记名作,都从传主身上发现了传记作家强烈的主体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传记作家主体意识的复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批 传记作家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对人物的 命运、个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并吸纳西方传记文学的养分形成自己的 风格,不断推出新的作品。 (取材于杨正润《主体意识的复苏与当代传记的繁荣》)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史记》是私家著述,开拓了以人物为主的“正史”的先河。 B.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标。 C.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风格一致,其个性在作品中有表现。 D.《史记》中大约 120 个人都具有司马迁那样的个体悲剧色彩。 【解析】 A是《史记》的影响,不是《史记》中体现的主体意识。 BCD 在材料二第二段:材料三 传记发展到当代,早已突破“生者不立传”的传统,涌现出大量为尚 健在者立传修谱的作品。同时,传记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除了具有杰 出成就的伟人、名人为书写对象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与风尚的寻常百 姓也进入传记作品,立传成为普通人可享受的一种文化待遇。传记文学 内涵和外延扩展,可以立传的人物对象越来越宽泛,可以立传的对象类 型也越来越丰富。当今的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到为城市、江河 湖海、大桥道路、沙漠绿洲立传,为一切自然有机体、建设工程项目和 所有具有“生命”发展历程、有自身来龙去脉的事物立传。如《我的天 堂》描写苏州改革开放历史,《大江魂》为长江立传,《大国重器》为 中国火箭军作传,这些新传记的传主是城市、江河、部队等“泛生命体 ”,细致深入地展现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考据考证 详尽准确,具有鲜明的传记作品特色。 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作用不容忽 视。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有着密 切的关联,传记家们多为学者,大都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推动传记事业。 当前,学者传记是当代传记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形式之一。学者写 传聚焦传主的生平故事与思想人格,彰显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叙述笔 墨又常带感情与温度,具有精神厚度与智性品质。 当下,传记文学发展处于黄金时代,但在传记日益走向通俗化的趋 势下,一些传记作品有“隐恶”、“虚美”的表现。维护传记文学的繁 荣发展,作家们应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不虚美,不隐恶”,努力挖掘 探究,艺术地塑造传主形象,创作优秀的传记作品。 (取材于李朝全等人的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当前传记文学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 一项是(3 分) A.为生者立传,传记文学创作不受传统限制。 B.为寻常百姓立传,传记作品的庄严神圣感被淡化。 C.为“泛生命体”立传,传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扩展。 D.学者传记的数量多、影响大,体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培养。 【解析】原文“传记文学繁荣发展,学者们在其中所发挥的引领、推动 作用不容忽视。上世纪初我国现代传记的发展,与对国民精神的改造与 培养有着密切的关联”密切的关联与体现概念内涵不同。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述传记作家应如何在创作中发挥主体意识, 写好中国故事。(6分) 5.(6 分) 继承我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 为人民立传;辨证看待古代传记的传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深入 挖掘人物个性特点;向学者学习,心怀社会责任意识来写作,彰显独立 自由的精神品格;不趋同于传记通俗化的趋势,坚持不隐恶,不虚美。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历史变迁的物质载体,包含 着城镇、村庄的文化发展脉络,封存着本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特殊情感,具有鲜明 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建筑保护已经成为全球性 课题。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庞贝古城,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被掩埋于地下,两千多年 后才重见天日。在持续两百多年的发掘中,意大利对遗址采取了“原真性”保护策 略,即在原地保留古城出土时的残损形貌和原初场景,不移动废墟中的任何残件, 店铺、钱庄以及神庙都保持着灾难发生时的倒塌状态。这就不仅再现了当时的规划 建设、文化艺术以及日常生 活画面,还能透过建筑破损直观地展现出古罗马时期建筑的材料、构造及建造工艺。 经此保护的古城遗址,既是一件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部关于建筑的“活的教 科书”。 2020西城5月高三一模语文 从17世纪起,北京琉璃厂便集中了许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古玩 字画的店铺,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综合整治, 琉璃厂保持了清代建筑风貌,文化商业街的功能得以延续,居民生活环 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对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至今仍然存在着 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的清代历史建筑已不复存在, 留下的只是做工地道的清式“新建筑”,那么这里只能算作历史风貌区, 而不能算作历史文化街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琉璃厂历史地段原来的 砖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若局限于静态的“原真性”,完全保留屋舍凋 敝的真实,对城市发展和街区居民也未必有什么意义。而且,经过翻新 改造的琉璃厂,既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又延续了历史建筑街区的传统 功能和文化活力,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保持了历史地段的“原真性”。 (取材于陈思等作者的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建筑能够反映本地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 B.对历史建筑废墟的原真性保护意味着不能翻修重建。 C.原真性保护指的是要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 D.人们对保护历史建筑凋敝的“原真性”尚存有争议。 【解析】“保持历史建筑原初的倒塌状态”错,原文是“灾难发生时的 倒塌状态”属于偷换概念。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对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的一项是 (3分) A.发掘历史建筑遗址建展馆 B.保持历史建筑的原初形貌 C.保护历史建筑残件不改动 D.延续历史建筑的传统功能 【解析】BCD在材料一的2、3段,根据“原真性”的含义可知正确。 故选:A材料二 1964年,在意大利威尼斯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第 一次提出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如今,“整体性保护” 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普遍共识。 英国什罗普郡塞文河畔的铁桥峡谷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铁 桥峡谷不仅拥有代表英国18世纪科技与建筑水平的地标性建筑物——世 界第一座全部用铸铁预制件建造的铁桥,峡谷中心地带的铁桥镇还原汁 原味地保存着当初的矿区、矿井、高炉、厂房、车间、仓库等工业设施, 步行道、电车轨道、铁路、运河等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工人住宅等生活 设施。不仅如此,铁桥峡谷塞文河两岸的森林依然茂密如初。从工业设 施到实体建筑,再到生态景观,今天的铁桥峡谷实景与18世纪的历史照 片几乎完全吻合。由于完整保存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链条,以及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建筑风貌,铁桥峡谷198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 中国历史名城扬州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扬州老城区水城一体、城 池形态清晰完整;城内唐宋遗址、明清遗址并存,有30多处古代私家园 林,592条古街古巷纵横交错,临街沿巷的老房旧屋鳞次栉比。扬州提 出“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建筑风貌、不破坏历史文脉、 不破坏居民生活”的发展原则,老城至今有保存完好具有历史价值的传 统民居建筑群484处,近8万居民生活其中;40多户园宅一体,住户们在 自家院落筑池叠石、修亭建廊,老城区延续了“青砖黛瓦清水墙,深巷 小院有人家”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居住氛围。不仅如此,截至2014年,扬 州还利用历史建筑建立了109座特色博物馆。如果把扬州老城看作一个 整体博物馆,那么109座特色博物馆就是专题馆,这就把历史建筑等文 化遗产与原生环境统一起来,变“孤岛式”的静态保护为整体性、开放 性的动态保护,原生地居民成为历史建筑的继承者和保护者,“保”下 来的历史建筑便“活”了起来。 (取材于潘梦琳等作者的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历史建筑“整体性保护”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整体性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建筑的普遍共识。 B.整体性保护是指完整保护地标性的历史建筑。 C.原汁原味地保存历史建筑以及相关历史风貌。 D.将静态的历史建筑与动态的居民生活作整合。 【解析】“保护地标性的历史建筑”错, “整体性保护”与“地标性 ” 是不同概念,属于偷换概念。材料三 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和 地方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形成一对矛盾。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城市建 设中曾经大规模拆毁老旧街区。当时即有学者呼吁:原真性的历史环境 也是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得到保护。广大市民也积极参与, 与学者一道推动日本各地立法保护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 如何兼顾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法国巴黎玛 黑区采用了文化复兴策略,即通过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改善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竞争力。玛黑区有许多十七、十八世纪的巴黎贵族府邸,也有 十九世纪的工业建筑遗存。1980年前后几年,玛黑区建立的6个图书馆、 13个博物馆、10个剧院、6个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几乎都是对历史建筑 的重新利用。玛黑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散于各处,为了方便游人穿 行观赏,玛黑区开放部分历史建筑的内部通道,扩增步行通道数量,将 一个个非连续的、碎片化的历史文化“孤岛”联缀起来。为了提高知名 度,玛黑区每年举办“玛黑嘉年华”,在各类历史建筑中举办音乐会、 美术展、歌剧、历史展等,所有活动均对公众免费开放。这种将历史建 筑与当代艺术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不仅吸引了世界众多主流文化团体 参与,还普及了文化知识,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人们 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历史风貌的责任感。 当然,解决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与现代化建设这对矛盾并不轻 松。比如:许多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滞后于新建街区;各地管理 决策者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方面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文化 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可以说,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原真 性、整体性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取材于张兵等作者的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历史建筑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B.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都有推动历史建筑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C.开发历史建筑的文化资源或可缓解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 D.解决保护与建设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改变投资者的着眼点。 【解析】“文化投资者则更加着眼于经济收益”只是保护与建设之间的 矛盾的一个方面,不是关键。混淆主次。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在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哪些难题,请简要概括。 (6分) 5.(6 分)答案要点: ①如何既能实现原真性保护,又能解决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及传统功能延 续的问题。 ②如何避免让静态的历史建筑成为文化孤岛。 ③如何既能保护历史建筑,又能满足当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质需要。 ④如何避免由于认识不足、决策失误给历史建筑带来毁灭性破坏。 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与本地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矛盾。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风筝在古代书籍中叫风鸢,用木料为主制作的叫木鸢,以帛或纸做成的叫帛鸢或 纸鸢。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观夫史籍所载风鸢之由 来久矣,其可徵 【注】 者实寡非所详也,惟墨子作木鸢三年而飞之说无或疑焉, 盖将用之负人载物超险阻而飞达越川泽而空递,所以辅舆马之不能,匡舟楫之不逮 者也,揆其初衷殆欲利人,非以助暴,夫子非攻,故其法卒无所传。”从这段文字 中可以看到前人考证风筝的制作年代上推到春秋时期墨子以前,甚或还要远得多, 只是没有文献可以考据,无法加以论断。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墨子和公输子创作 木鸢和木鹊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从空中飞往要去的目的地,想把风鸢发展成为 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 都没有成功。 2020通州高三一模语文 以后的年代,兵家利用风鸢作测量或传递信息的事例不胜枚举,散 见于多个历史时期的记载中,这些纸鸢都要求灵活变动可以操纵,从而 向“运动类型”风筝这一支流发展。清代军事组织“八旗”间仍保留着 其特殊扎糊技法,只是不允许在市肆坊间售卖。这种军事专用风筝可以 单线操纵,用以传递信息,越过敌人阵地,把书信传递给自家友军,并 把回信再带回来。这种具有特殊放飞功能的风筝由两个风筝配成一套, 一静一动,静的是要能“钻高”,加上“吊环”,把另一风筝的主线穿 入被固定的吊环内,使这“吊环”升到敌人弓箭射不到的高度。然后, 把另一只灵活善动的风筝也放起来,加以操纵,使它上、下、左、右、 斜飞、横飞、下扎、上翻。用于军事的风筝要求放飞者技巧极其熟练, 还要善于辨识风力的变化,放飞风筝的两个人各自放飞自己的风筝,但 又要相互配合默契,才能使风筝成为军中送信取物的工具。在南宋时, 人们喜欢在杭州西湖堤上放飞此类风筝互相缠绕搅斗,以决胜负为趣。 南宋为避开金人的侵吞,偏安建康,把北宋的风筝工艺带到江南。 那里的气候湿润,少烈风多和风。因此,江南的风筝多为仿生型风筝。 形神兼备,动态逼真,多以鹞子的轻巧灵活的动态作为模仿“标的”。 南方至今仍把风筝叫“纸鹞”或“鹞子”,例如蜈蚣风筝叫“蜈蚣鹞子 ”,双斗燕儿风筝叫“双燕鹞子”。南通地区,风力强大,那里的 工艺高手以“板子”扎法为主,能抗大风。人们把各种不同大小的哨子 拴到“板鹞”的迎风面料上,使它受风就发出音响。多少组高低音不同 的哨子,使得放到天上的风筝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 (取材于孔祥泽《风筝漫谈》) 【注】徵:证明。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风筝”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风筝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我国春秋时期,可谓历史悠久。 B.墨子发明风筝是为了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 C.古人在军事活动中,会利用风筝来进行友军之间的情报传递。 D.“运动类型”风筝不仅用于军事活动,也用于人们的娱乐活动。 【解析】选项B:“缓解当时人们空中交通运输不通畅问题”错,原文 “都是为了用以负人载物”“想把风鸢发展成为飞行工具,限于古代不 具备应有的条件,所以都没有成功。”混淆已然与未然。2.风筝历来有“南鹞北鸢”之说,下列不属于“南鹞”特征的一项是 (3 分) A.“南鹞”制作工艺是由“北鸢”工艺衍生的。 B.“南鹞”多为仿生型风筝,讲究形神兼备。 C.“南鹞”制作者喜爱用鹞子作为模仿“标的”。 D.配有哨子的“南鹞”,放飞时具有音响效果。 【解析】选项A是“南鹞”制作工艺的由来,与题干无关。材料二 放风筝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费孝通在《论人类与文化 自觉》中指出:“文化的意义就在其对人们生活所起的作用。”从这个 意义上讲,风筝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发生的直接成因就是人们的需要。 放断线的风筝叫做 “放晦气”“断鹞放灾”,这是我国北方非常重 要的民俗之一。据 《东周岁时记》 载,儿童们于岁初,把“家中某生 身厄消灾, 送厄迎福” 等字样写在风筝尾部, 然后把它放掉, 希望 就此送出厄运, 迎来幸福。按中原地区的古代风俗,放风筝的“放” ,不是把风筝放飞起来,而是“放走”之意。 某人有灾,将姓名写于 纸鸢之上,放至空中,剪断系绳,使其飞走,灾即消除,即所谓“放病 根”“放晦气”。 而在吴中扬州地区民间时令风俗中即有“三月之时,放断鹞”之说, 颇具特色的传统蜈蚣风筝,它前面也曾做成一个鬼头。新春伊始,春风 浩荡,把风筝放走,意味着放走旧年的灾祸、疾病、晦气,表达了对新 一年的美好愿望。人们从图谶风筝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安慰。民 俗家钟敬文指出:“从民俗史的角度考察,放风筝最早的原始意义, 具有巫术性质,其最初的含义是为了转移病痛、邪恶,将一切不祥的灾 祸放飞于天空。”把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极 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祈吉盼福的文化心理。 风筝的吉祥图案是通过 借喻、比拟、双关、寓意、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 图案”的美术形式,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象形寓意,物以 情观,呈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主客同归的意境美。人们给风筝以深 刻的寓意,用风筝来描绘人间的悲欢离合,以风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 感。如五福临门、连年有鱼、龙凤呈祥、双喜临门等等,寄托和表达了 中国人祈求吉祥、幸福、长寿、喜庆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取材于李弘历的相关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风筝的民俗文化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们放风筝是为了消灾、送厄、迎福。放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 俗。 B.把写有病人名字的风筝放至空中,剪断系线,使其飞远,寓意送走 疾病。 C.在风筝上绘制吉祥图案,表达祈吉盼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文化 特色。 D.风筝上的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讲究象形寓意,物以 情观。 【解析】“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讲究象形寓意,物以情观。 ”是“风筝的吉祥图案”与题目无关。材料三 就风筝描写来看,明清小说、戏曲中的例子不少。如明代小说《醒 世恒言》中“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古今小说》中“陈从善梅岭失浑 家”、明代传奇《金印记》、《春灯谜》中都写到了风筝或断线的风筝 等,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意象显得比较单薄,基本上是借风筝比喻人物 的一去不返,或借指对已逝人、事、物的深情怀念。清代李渔的《风 筝误》,以“风筝”命名,又以“风筝”贯穿全剧始终,风筝作为情节 的重要线索和具象。 现代以风筝描写作为意象叙事的作品亦复不少,如鲁迅的小说《风 筝》,因为具有比较丰富的“风筝”意象,早在 1929 年就被收入《新 中华教科书国语与国文》,近几十年来一直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作家卡 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也是小说的一个线索, 具有文化隐喻性的意象,追寻“风筝”,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作为具 象的风筝要飞上天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有风的天气下,风 筝才能放飞;二是风筝都需要有提线的牵引,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 之后必定会掉落下来。正是由于风筝具有这些“象”,高明的艺术家才 有可能将“意”嵌入其中,使得风筝装载着艺术家所要传达而又颇为含 蓄、朦胧却又不易言明的思想意义。这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认识象 外之象、意外之意乃至味外之味的鉴赏能力,不辜负艺术家的苦心孤诣, 挖掘出作品的审美价值。 (取材于王人恩的相关文章)4. 根据材料三,下列诗句中对风筝的描写,不具有“文化隐喻意象” 的一项是(3 分) A.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 调中。(唐 高骈《风筝》) 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 纸鸢。(清 高鼎《村居》) C.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 别离。(清 曹雪芹《风筝》) D.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角高瓴月影沉。安得妲娥宫里去,碧海晴天话 素心。(现代 郭沫若《咏风筝》 【解析】“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实写放风筝,故选:B。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风筝有哪些用途。(6 分) 5.(6 分) 材料一:我国古代风筝可用于军事活动,也可用于民间娱乐。 材料二:放风筝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人们通过放风筝来抒发内心情 感和愿望。 材料三:“风筝”具有特殊的文学意象,用于文学创作,可表情达意。 【评分说明:6 分。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智慧的古人从葳蕤草木中选择了茶叶,自此开启 世人种茶、制茶、品茶的历史。在千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茶叶承载着泱 泱中华文明,跨越无尽的山海,推动各个民族以茶会友、因茶结缘。 按照唐代“茶仙”陆羽的说法,中国人吃茶的习俗,可上溯到传说 中的神农氏。唐代以前,我国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 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得益于漕运改革,产自南 方的茶叶沿运河大批北上,北方饮茶风俗随着佛教禅宗的兴起而盛行起 来,极大促进了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的迅速发展。唐代茶叶经 济的繁荣,是陆羽能够写出《茶经》的社会基础。 2020门头沟高三一模语文 随着茶的广泛普及,唐人制茶、吃茶的方式发生变化。在唐代以前, 人们除了喝茶汁,也将茶当作蔬菜,加盐制成羹状的“茗粥”。到了唐 代,“茶仙”陆羽推崇茶之真味,将茗粥斥为“沟间废水”,但仍保留 了在茶汤里加盐的做法。在今日的缅甸、泰国,人们也还在食用加盐、 辣椒等发酵制成的腌茶。以茶为镜,既能照见各时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 也能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 以陆羽《茶经》问世为里程碑,不但大江南北掀起了烹茶、品茶、 谈茶的热潮,就连西域、中亚一带的回鹘人也深受影响,尚茶成风。他 们对于茶的兴趣,则是由特殊的饮食结构决定的,“以其腥肉之食,非 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为维持身体健康,他们不惜以良马换 茶,自此开启了中外“茶马互市”的历史。若所换之茶有结余,回鹘人 会将它转售到丝路西段的波斯、阿拉伯地区。茶叶传入后,阿拉伯人 多在浓茶中加入糖和薄荷的独特饮法,一天至少三饮,一饮数杯,他们 对茶的沉迷,与唐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茶文化于宋代再攀高峰,宫廷、民间盛行一种对茶进行钻研与品鉴 的“比茶大会”,世称“斗茶”或“茗战”。这种游戏连同茶的栽培和 饮用方法,随后均由在中国学法的禅师带回日本,日本斗茶戏后来逐渐 演变成一种通过品尝茶汤来判断茶叶产地与品种的新型斗茶戏,名为“ 茶香服”或“茶歌舞伎”。在今天,“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 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仪。 我国航海技术及海上贸易的规模在宋代获得极大的发展,茶叶在这 一时期也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南洋诸国。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茶经由 川滇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中俄万里茶路等途径,进入了欧洲人的 视野,饮茶开始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世上没有什么难题是一杯热腾腾的茶所不能 解决的。”日本人也常说:“早饮茶,添福运。”东西方不约而同地将 茶视为幸福之源,不仅切合了中国茶文化的“和谐”精髓,也许还说明 茶文化在解决人类共同难题方面,的确具有长期、公认的启示意义。 (取材于李颖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 唐代以前,受客观条件限制,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 B. 漕运改革促进南方茶叶生产和南北茶叶贸易迅速发展。 C. 陆羽《茶经》的问世,推动了中国和世界茶文化发展。 D. 回鹘人饮茶蔚然成风,是由他们特殊饮食结构决定的。 选项A:“北方人没有饮茶的习俗”过于绝对。“原文唐代以前,我国 产茶地区和饮茶风俗主要是在南方,绝大多数人对茶是陌生的。”故选 A。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世界各地饮茶习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 现今缅甸、泰国腌茶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的茗粥。 B. 茶叶传入阿拉伯后,又被他们改制成喜爱的独特饮品。 C.“比茶大会”传入日本,是他们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 D. 茶叶进入欧洲后,饮茶成为欧洲人一项时髦的社交礼仪。 原文:“茶香服”也仍是日本人用以庆贺新春及新茶上市的一项重要礼 仪。 “茶香服”新型斗茶戏的名称。用以庆贺的重要礼仪不是.“比茶 大会”选项C属于偷换概念。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种植茶叶也是最早形成饮茶文化的国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的饮茶风俗,使得中国茶文化在当今“一带 一路””建设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早在汉代时期,茶叶就已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之一。公元 七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来到中国购买大量的丝绸和瓷器,同时也带回了 茶叶,并传至北欧、西欧甚至非洲。唐代中后期,南方多地开始频繁与 西欧通商,茶叶和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 国传播开来。自宋代开始,茶叶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和西非等地, 依靠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和日本等地。到了明代,政府更加积极 地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并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推动了茶叶出口和 茶文化输出。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概念来源于茶叶与 马匹的互市,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及周边国家的各个民族, 在茶马古道上进行各种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茶马古道不仅是茶叶补给 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的重要通道,也是沿线各族人民进行 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茶文化随着道路的延伸和传播,流传到了南亚、 东南亚等地区,走进这些不同民族的生活,融入风姿各异的文明。 十九世纪,中国茶传播已遍及世界各地并风靡全球。从茶叶随着丝 绸之路传播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唯有茶叶长期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 并在世界创造了重要价值。同时,中国茶与茶文化还与当地社会文化 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如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 下午茶等民族的、地域的茶文化,丰富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物质与精 神文化生活。 茶本是自然之物,采茶、制茶、煮茶、泡茶、饮茶等一系列茶事活 动,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生的氛围。茶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 有利于放松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茶贸易 在世界发展过程中,使得茶文化更加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 类的性格修养,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 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 合一”、“以和为贵”的“和”文化精髓,与“一带一路”具有高度契 合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 利共赢的丝路精神都体现了“和”的思想。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以“和 ”为核心思想的中国茶和茶文化等多方面交流和合作,将丝绸之路上友 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而文化软 实力也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支持 和引导下,将中国茶文化传播融入全球网络化发展中,使得茶文化传播 更加快速,影响范围更广,可以增强沿线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 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取材于董晓波 袁梦瑶的文章)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茶文化传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随着茶叶逐渐输入欧洲,茶文化也开始在西欧各国传播开来。 B.为了出口茶叶和输出茶文化,明代的郑和曾前后七次下西洋。 C. 茶马古道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交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韩国的茶礼、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源自中国茶文化。 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推进东西贸易的发展(材料二第二段最 后)选项B属于因果倒置。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茶兼具物质与文化双重属性,便于各国互相的交流与理解。 B. 茶文化体现了天人合一、净化心灵、修身养性的思想理念。 C. 中国茶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和当今的丝路精神高度契合。 D. 在传播世界的进程中,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 选项D:“茶叶一直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错原文“唯有茶叶长期 居于中国商品的支配地位”属于以偏概全。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国茶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 意义。(5 分) 5.(5 分)答案提示: ①传播中国茶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分) ②促进世界各地茶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化的积淀。(1 分) ③洞察人类文明的互通性与和睦性,增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友谊。(1 分 ) ④“一带一路”将丝绸之路上友好交往、和平共处的传统发扬光大。(1 分) ⑤增强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1 分)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其规划和设计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诸多科学智慧,而其中重要表现形 式之一,即为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智慧。 紫禁城的营造尺寸和体量标准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斗口”与“材 份”。“斗口”是紫禁城古建筑的模数标准。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均 以斗口尺寸为基准。所谓斗口,即古建筑斗拱的某个指定位置,该位置 的尺寸作为整座建筑尺寸的基准,称为 1 斗口。比如紫禁城某古建筑, 柱子直径为 6 斗口,柱高为 58 斗口,那么只要确定 1 斗口的实际尺 寸,檐柱直径、檐柱高度就很容易算出来。紫禁城古建筑梁、柱等所有 构件尺寸及建筑的总体尺寸,均由斗口尺寸放大而来。 2020延庆高三一模语文 “材份”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体量大小确定的参考标准。对于紫禁城 建筑整体而言,其建筑构造组成基本相同,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 体量大小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技术人员通过材份制的方法来实 现建筑的快速施工。清朝官方的具体做法为,将建筑用材料大小分为十 一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斗口尺寸不同。对于不同的宫殿建筑而言,只需 确定其用材等级,即可确定其建筑体量大小。 “9”和“5”是紫禁城建筑喜欢使用的数字。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 “阳数”,双数称为“阴数”。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 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 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 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古代工匠在营建紫禁城过程中,巧妙 地把“9”“5”融入到建筑中,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 比如,紫禁城重要宫殿的建筑如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建筑的平面 布局都是长度方向为 9 间、宽度方向为 5 间的布局方式,来体现“九 五至尊”的思想。作为明清时期我国政治权力的中心,紫禁城前朝三大 殿“土”字形大台基在平面布局上也有“九五至尊”的概念。台基南北 相距 234 米,东西相距 130 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 9:5。这无疑又 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数字趣话》)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紫禁城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B.紫禁城古建筑的梁、柱等所有构件总尺寸基准为一斗口。 C.数字“9”“5”融入建筑中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 D.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 【解析】材料一第三段“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所 以D项说“决定”错。材料二 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 “□□□□”(甲)的巧思是其中一个明显特征。紫禁城的北面为景 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 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金水河经城隆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 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 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 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 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台地上。通过景山和金水河, 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 “负阴抱阳”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个特色。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 而立。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世间万物 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 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 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 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 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 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 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 夏季通风。 紫禁城布局还有一个特点是“□□□□”(乙)。“取正”即建筑 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 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 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 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 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 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 思想。同时,这种朝向布置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统一性及协调 性,毫无杂乱之感。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的布局智慧》)2.根据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 甲: 乙: .背山面水(前水背山) 取正向心 评分标准:第一个空格 2 分,第一个空格如果答成:有山有水、山水 和谐、依山傍水,等等,得 1 分。第二个空格 1 分。概括意思对即可。3.下列有关紫禁城“负阴抱阳”布局特色,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 B.紫禁城重要宫殿南面开设门窗较多,北面较少。 C.紫禁城背阴向阳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 D.紫禁城“负阴抱阳”的建筑布局符合老子的观点。 【解析】原文材料二第三段开头““负阴抱阳”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个 特色。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所以“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 而立”错,以偏概全。故选A。材料三 紫禁城建造者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个科学的采光方法,满 足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建筑采光。门窗朝南开的建筑布局称为“坐 北朝南”。紫禁城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在建筑南侧通 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太和殿 南立面共有 11 个开间(开间即在长度方向上的柱距),每个开间均设 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殿外的光线很容易照射进来。 屋檐起翘有利于光源的引入。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 般为柱高的 1/3 左右),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 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 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 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在 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因 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 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 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 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 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 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 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 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 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 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 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 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 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人们在其中 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 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 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的早期,门窗都是用 纸裱糊的。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非常好。从清代 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 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 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取材于周乾的《朝向+选材+结构,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4.下列关于紫禁城内部设计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3 分) A.光润如玉的地面 B.浅黄色的墙壁 C.质感强烈的立柱 D.青绿色的顶棚 【解析】原文材料三第六段“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 反射率低。”故选D。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概括紫禁城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哪 些观念。 (6 分) 答: 5.(6 分) 紫禁城喜欢使用“九”“五”数字,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九五之尊,帝 王权威至高无上的思想,紫禁城布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体现了天人 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紫禁城布局取正向心反应了中国古代 文化“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的思想。 答案要点:九五至尊,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等 等。评分标准:一点 2 分,答对三点满分。(只答背山面水、取正向 心等现象,答对两个给 1 分。)一、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6 题。 材料一 据英国《自然》 网站近日报道,涵盖数千本期刊摘要与参考文献的大型科学数 据库Scopus,提供的热度最高的关键词“癌症”“区块链”和“大数据”都进入了 2018 年科学家检索频率最高的词汇榜单。 而谷歌新闻实验室也为《自然》统计了全球搜索热度最高的科学词汇,2018 年搜索 频率最高的 5 大科学词汇都是简单的常数和公式,譬如光速、圆的面积等。 科学数据库 Scopus 同时提供了2017 年和2018 年的词汇检索数据。 按照 Scopus 词汇检索排名,连续两年位居榜首的都是同一个词———“癌症”。 而 2017 年还没有入榜,2018 年新出现的词,则可以从某种角度反映出科研界人员日益 上升的关注点,如“机器学习”和“深度 学习”,这两个词 2018 年进入了前 20 名。 此外,“人工智能”(AI)的排名也从 2017 年的第13 位,上升至 2018 年第 4 位。 2020平谷高三一模语文 另一个排名上升的是“大数据”一词,从之前的第 6 位跃居第三。 对此迪霍尔表示,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数据”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区块链是用来记录数字交易的数字化分布式账本,随着这一技术风靡全 球,“区块链”一词的热度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7 年榜单第19 位跃 升至2018 年第2 位。 对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政策研究员荣·弗 拉纳甘认为,这一现象或许意味着,科研人员开始希望能将区块链应用到 工作中。 而迪霍尔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即研究人员只是单纯地想要知道 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区块链)这个词非常火,但几乎没人能说清楚什 么是区块链。”这也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这些词汇或许还透露出一些周期性信息。 弗拉纳甘表示,新技术最 开始发展迅速,人们也激情澎湃,但总会慢慢趋向平静。1. 下列对“科学数据库 Scopus”相关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能够准确提供全球年度热搜关键词 B. 常数和公式为 2018 年 5 大科学高频词 C. “癌症”连续两年占据检索排名榜首 D. “区块链”首次进入词汇检索排名榜单 1.(3 分) C【解析】【原文中“连续两年位居榜首的都是同一个词— —‘癌症’”可知正确。 A.原文为“科学家检索频率最高的词汇榜单”; B.原文“谷歌新闻实验室也为《自然》统计”,而非“数据库Scopus” ;D.区块链 2017 年排 19 位】2. 下列对“科学家关注区块链技术”相关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区块链”的热度呈爆发式增长 B. 希望能够将区块链应用到工作中 C. 单纯地想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D. 弗拉纳甘认为区块链会趋向平静 2.(3 分)D【解析】【“慢慢趋向平静”的不是区块链,而是人们的 激情】材料二 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人类突破了地理空间的束缚,实现了“地球村 ”的理想,并正在向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快速前进。 现实的、面对面 的直接交流,正在被虚拟空间所替代。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千百万 年来形成的生活轨迹与行为习惯,成为存活在全新时空环境中的“新人 类”。 科学与技术不断突破,激发着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区块链无疑是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这项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诞 生的运用载体,是最先由一个名叫中本聪的人提出的,随后便发展成为电 子货币比特币的核心组成部分,即作为所有交易的公共账簿的面目出现 在网络上。 近 10 年来,区块链概念不断发酵,在媒体传播与商业行为 的运作下,大有“     ”的气势,在生产、管理、文娱、金融、能 源、教育、医疗健康、知识产权等不同领域不断衍化翻新,似乎“不谈 区块链就有落伍掉队”之感。 目前,区块链已由“数字货币应用 1. 0”,进化为“可编程智能合约 2. 0”,并向 3. 0 版迅速发展,出现了 区块链自洽组织、区块链自洽公司等,进入了“区块链大社会”阶段。 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记录交易或任何数字交互的方式, 具有安全、透明、抗中断、可审核和高效的特点,得到网络时代人们的 认可,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 据全球最大的管理咨询、信息技术和业务 流程外包的跨国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调查显示,2016 年区块链在经 济领域获得了 13. 5%的使用率。 运用方面也有一些新突破,如一些具 有监管权的音乐机构,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测试模型,用来征收版税 和世界范围内的版权管理;酒店经营者开发住宿区块链,建立共享酒店平 台,把酒店与客户利益绑定,解决了空置率难题,让客户分享酒店发展红 利。 专家认为,区块链是网络时代服务业的一个升级,有着明显的互联 网特征:如去中心化的特征,实现了区块之间的链接,明显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信用诚信体系的完善,点对点服务更加有效直接, 可以获得服务者认同。 当然,人们对于区块链未来走向的认识也不是很 统一,甚至还存在着误区:如绝对地认同区块链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过度 强调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保密性,忽视金融领域的风险性等。 这都影响了 人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正确判断,产生了一些盲目性缺乏客观理性的科 学精神。(取材于季良刚的相关文章)3. 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古诗,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A. 飞流直下三千尺            B. 春江水暖鸭先知 C. 山雨欲来风满楼 D. 铁马冰河入梦来 3.(3 分)C【解析】【说明了区块链在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势不可挡。 尤其是前文提示: “区块链概念不断发酵,在媒体传播与商业行为的运作下”的气势,很 明显,这里强调的是区块链概念的不断发酵给区块链在各行业中应用带 来影响。 A.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直流而下,强调的急和快; B.反映天气变化; D.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4. 下列对“区块链”的解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互联网技术下诞生的运用载体 B. 是比特币电子货币的组成部分 C. 服务业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升级 D. 可以完全防范金融领域的风险 4.(3 分)D 【解析】【文中说“甚至还存在着误区:……忽视金融领 域的风险性等”】材料三 全民阅读的推广使民众重拾读书的意义,阅读热情一时高涨,但能否 长期坚持,阅读效果无法追溯。 相比传统出版没有用户数据,一本书卖 出去后,无法追溯阅读对象、阅读时间、阅读效果的粗放型状态,应用区 块链技术,搭建去中心化平台,将民众的数字阅读频率、阅读内容,按照 时间顺序以链条的方式组合成特定的数据结构,通过应用加密算法、时 间戳、树形结构、共识机制和奖励机制,可根据阅读量的多少换算成相 应积分,根据积分多少给予奖励,激发读者阅读积极性,实现持续阅读、 终生阅读。 《2007 年全民阅读报告》显示,青年受访者比较偏好电子书阅读,青 年读者成为电子书阅读主力军,同样的,青年也愿意为电子阅读付费,目 前大众出版和数字出版结合的最好的是网络文学。 “连载阅读平台” 作为全球首家应用区块链技术革新网络文学的全新原创文学平台,其首 个目标是从网络文学领域切入,用区块链重新定义网络文学生态,以此为 基础,逐步拓展到漫画、网剧等网络原创内容领域。 对于全民参与度低的问题,“连载阅读平台”以 READ 为 Token,利 用智能挖掘算法,根据创作者创作状况(如更新稳定性、等级等)以及读 者的评价(打赏,投票,点赞,点踩,签到,评分等)来智能分配 READ,激励 创作者和阅读者共同参与社区的建设,整个过程有创作者的创作行为、 粉丝的投票等非平台因素决定,规定公开、透明。 区块链上时间戳能够 证明版权归属,一旦上线,无法篡改,由此解决以往原创内容领域版权不 在作者手里、作者的付出与报酬不成正比、平台的抽成比例大、读者阅 读成本高、以及推荐制度、结算制度、销售明细等不够透明等问题,同 时亦可直接在线上完成相关版权交易。 目前,区块链作为新的技术正在质疑和争议中逐步更新,全球各大企 业纷纷进军区块链项目,关心数字阅读的先行者也开始尝试将区块链技 术与数字阅读相结合,为数字阅读带来不一样的改变。 虽然区块链技术 尚处初级阶段,许多项目多处于概念阶段,应用场景有待挖掘,但也许与 其技术相比,其思想带给人们的颠覆性,对于打破传统中心化思想的束缚, 解决数字阅读面临的一些问题更有意义。(取材于李倩的相关文章)5. 下列对“区块链在电子阅读中的应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能给予积分奖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一个目标是重新定义网络文学生态 C. 时间戳能够证明版权归属且不得篡改 D. 有助于降低阅读成本且使制度更透明 5.(3 分)B【解析】【是“连载阅读平台”的首个目标,而不是“区 块链在电子阅读中的应用”,一定要关注题干所问】6.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说明目前“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的原因和 遇到的问题。 (6 分) 6.(6 分)【答案示例】原因:(答出任意三点得 3 分) (1)科研人员对“区块链”有较多的思考与研究(或“科研人员希望了解区块链, 并希望能将区块链应用到工作中”)(材料一第 5 段) (2)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区块链技术也得到相应 的发展(或“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激发人们想象力与创造力,区块链应运而生 ”)(材料二第 1段和第 2 段) (3)社会中大部分领域都涉及“区块链技术”,这是一种社会趋势(材料二第 2 段末) (4)区块链技术给网络时代服务业带来了许多便利、具有许多优点(在材料二第 3 段“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记录交易或任何数字交互的方式,具有安全、透明、抗 中断、可审核和高效的特点”及第 4 段“区块链是网络时代服务业的一个升级,有 着明显的互联网特征:如去中心化的特征,实现了区块之间的链接,明显降低交易 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信用诚信体系的完善,点对点服务更加有效直接,可 以获得服务者认同”的基础上概括)(5)“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实现全民阅读(或“打破传统中心化的思 想,搭建去中心化平台,为数字阅读带来改变”)(材料三末段) 问题:(答出以下任意三点得 3 分) (1)对于“区块链”的含义可能存在模糊和未知(材料一第 5 段) (2)人们对于区块链未来走向的认识不是很统一,甚至存在着误区 (材料二末段) (3)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认识可能会有盲目性,缺乏客观理性的科学 精神(材料二末段) (4)区块链作为新的技术受到了质疑和争议(材料三末段首句)一、本大题共 5 道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 5 题。 材料一 智慧教育即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信息技术, 来促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智慧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技术特点,旨在通 过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数字化信息化方式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 展。 5G 技术为 AI 、 VR/AR 、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 融合提供了强大的网络支持 。G 5G 技术的超高网速带动了人工智能、 R VR 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到智慧教育中,让学习有了更逼真的沉浸 式体验感。 2020密云高三一模语文 5G+AR/VR ,使远程教育更有趣、更生动。教学内容海量共享、教学 素材丰富多样,学生与教师相隔万里也能充分互动,极大的提高了教学 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多维度虚拟教育场景构建中,远程教学将 5G 、 全息远程技术、R AR/VR 和课堂教学相融合,让学习者可以沉浸其中, 有更真实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专注度。教室要实现 5G 信号覆盖, 学生佩戴 VR 眼镜,心随景动,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 5G 将以 其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给师 生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直播 效果,大大缩短了知识与现实的距离。 5G 应用于教育扶贫,解决了 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薄弱等问题,缓解了教育 资源贫乏,促进了教育平等。 5G 远程教育可实现远程直播、在线点 播、异地教学,并能与名师进。 行教学互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 主动性,促进跨区域、智能化的教学交流。 5G 技术保证了安全和速度,为智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它可以模拟高难度的、难以实现的场景教学;可以助力高精尖的专业培 训;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可以还原历史面貌,再现科普教育情境;借助 R 5G+AR/VR 技术,还可 以模拟同步互动学习环境。 5G+AI 使教学过程更懂你、更贴心、更智能。 5G+AI 技术依托丰 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学习习惯、爱好、特长等个人信息,制定出个 性化的方案,借助全方位大数据分析,实现全智能化的教学过程,增加 了教学的趣味性、智能性。 (取材于贾颖等人的文章,有删改)1 .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对 “ 智慧教育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智慧教育就是教育的信息化,需要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信息技术。 B .智慧教育可促进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及教科研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 C .智慧教育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多媒体化的现代技术特点。 D .智慧教育将会促进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 D 项,“智慧教育将会促进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数字化信息 化的发展”错,原文是“智慧教育具有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 媒体化的技术特点,旨在通过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数字化信息化 方式 来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可见,不是“智慧教育”促进“数 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而是“数字化信息 化”促进“智慧教育”发展。 故选 D。 2 .下列材料能准确解说第四段横线处内容的一项是(3 分) A.给 “ 真 ” 人做手术,把一辆 “ 真 ” 车拆装一遍。 B.用 VR 开飞机,用 VR 模拟地震现场等教学场景。 C.让学生 “ 站在 ” 塞纳河边与法国人畅快地聊天。 D.模拟历史博物馆、深海、太空等不同教学情境。 本题画线句“它可以模拟高难度的、难以实现的场景教学”,注意何为 “高难度”“难以实现”。在四个 选项中,ACD 选项都不属于“高难 度”“难以实现”,只有 B 选项符合句子意思。 故选 B。 材料二 5G 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化,它影响着教学方式的变革。现在还 有很多偏远地区网络缓慢,但是 5G 覆盖的话不仅可以让传输更快, 还可能让移动学习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5G 的特性将更有效的支持智慧校园建设。 5G 将在 4G 的基础 上,将网速提高 100倍左右,达到每秒 20Gbps ,网速的提高支撑起 了高集成设备的产生,同时一些如 如 R VR 眼镜等富媒体虚拟产品也 能够得以应用。G 5G 时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地方都会有高速网络存 在,学校不用再单独搭建校园网络,并且通过网络控制系统,可以实现 对校园内用网的管控。 5G 智能终端设备的功耗将会非常低,目前 4G 智能手机一天下来电量就用完了,但以后你随身携带的手机,可能 一个星期、一个月仅需充一次电,如此一来将极大的减少学校用电安全 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家校互联问题。在 在 G 5G 时代,校园安全体系 将实现全新升级,通过将不安全、不文明的信息屏蔽在校园之外,减少 社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保护学校数据的安全。 “5G+ 智慧校园 ” 将会拥有更人性化的服务。智慧校园可以实现 5G 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消费,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学生学习情况、身 体状况等。借助科技发展,可以打造一个高效、科学、智能的智慧校园 生态体系。 5G 网络下的智慧教育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扩展空间, 方便随时随地学习,通过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教育自动化。(取材于网 络文章,有删改)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 “ 更有效的支持智慧校园建 设 ” 5G 特 性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速度 B.泛在网 C.便携性 D.安全性高 A 项,根据材料二中“5G 的特性将更有效的支持智慧校园建设。5G 将在 4G 的基础上,将网速提高 100 倍 左右,达到每秒 20Gbps”可 知此项正确; B 项,根据材料二中“5G 时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地方 都会有高速网络存在,学校不用再单独搭建校园网 络”可知此项正确; D 项,根据材料二中“以后你随身携带的手机,可能一个星期、一个月 仅需充一次电,如此一来将极大的 减少学校用电安全问题……通过将 不安全、不文明的信息屏蔽在校园之外,减少社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 害,保护学校数据的安全” 可知此项正确; C 项,文中无此信息。 故选 C 材料三 5G的应用具体到教育领域,联系比较密切的包括智能穿戴、智能安 防、智慧教室等。现在学校比较头痛的手机问题,在5G时代将得到彻底 解决。学生上网行为将受到严格控制,其他智能设备将取代智能手机的 部分功能,众多的终端设备将集成于一个小巧的穿戴设备中,实现多种 功能的汇总。5G应用到教育领域让人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而现阶段5G学校也面临着挑战。现在5G应用的主要场所还将是商业 环境,5G网络进校园,目前从政策层面还不太明朗。5G研发的初期,从 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系统技术来看,无论是基站还是终端发展都不错,但 是某一环节的纵向细分产业链实力仍有待提高,例如处理器、滤波器等 对产业有支撑作用的核心器件,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应用落地难。 同时,5G校园网络的搭建成本也会提高,这也増加了普通学校尤其是落 后地区的学校应用5G技术的难度。 现阶段5G教育应用标准尚需探索。在5G环境支持下智慧教育的演进 趋势分为5个阶段:5G初始应用阶段,5G标准发展成熟阶段,5G终端模 块成熟阶段,5G教育网络成熟阶段,基于5G教育模型的变革阶段。几个 阶段层层递进,反映出5G网络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推动作用,而在整个变 革过程中,每个阶段将以小步调的形式实现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促进。 当下5G网络环境尚处于调试阶段,也缺乏5G下各类网络应用和融合 的标准,所以在此阶段需要一方面探索5G网络和传统网络融合的方式, 另一方面探索5G教育应用的标准。根据“智慧教育演进路线图”显示, 要进入“基于5G教育模型的变革阶段”,还需5年以上。这一变革将是 5G+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5G教育网络环境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当上述网络构建完成后,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也要进行变革,这样才能 促进教学效率的大规模提升。 (取材于梁希理等人的文章,有删改)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现在学校比较头痛的手机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学生上网行为 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B.现在5G应用的主要场所还将是商业环境,5G网络进校园的可行性目 前还不是特别明朗。 C.现阶段5G教育应用标准已经基本确立,并把智慧教育的演进分为初 始应用等五个阶段。 D.要进入“基于5G教育模型的变革阶段”,还需要探索5G网络和传统 网络融合的方式等。选项A:“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未然变已然。原 文“现在学校比较头痛的手机问题,在5G时代将得到彻底解决。学生上 网行为将受到严格控制,”注意“将”字。 选项B:“5G网络进校园的可行性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朗。”原文“5G网 络进校园,目前从政策层面还不太明朗。”是“政策层面还不太明朗” 。 选项C:“现阶段5G教育应用标准已经基本确立”错。原文“现阶段5G 教育应用标准尚需探索”。 故选D。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5G背景下的教育将面临着怎样的变革 与挑战。(6分) 5.(6分)参考答案:变革:①使教学过程全智能化:5G教依托丰富的教学资 源,借助大数据分析,可制定出个性化的方案,更人性化。②使教学方式 更与趣:可实现丰富资源的共享与多元七,互动性强,生动而有趣,5G教育 让学生有更逼真的沉浸式体验感。③使教育更具平等性:5G应用于教育 扶贫,解决了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薄弱等问题,缓军了教育资源贫乏, 促进了教育平等。(3分) 挑战:①5G进校园的相关的政策尚不明朗。②某些技术比较薄弱,应用落 地难。③搭建成本高。 4缺乏5G下各种网络应用和融合的标准。(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传染病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比战争、革命更为深刻和全 面,因为疾病直接攻击文明的核心和根基——人类自身。不过传染病也 催生了现代公共卫生,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 预期寿命的增加也正是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最大成果。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突发的、引起大量死亡的疾病的认识非常 有限,把它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包括神力、恶魔、星象等,会 认为生病是得罪了上苍、祖先,是某种神力或者是恶魔的左右,是打开 了潘多拉的魔盒等。最早的公共卫生办法是隔离和检疫,这一办法逐渐 形成制度。比如在黑死病流行期间,拉古萨共和国设立了检疫制度。当 时规定外来船只进入港口需要做 30 天的隔离,后来又延长到 40 天。 之后这种制度固定下来,形成了专有名词“海港检疫”。 2020房山高三一模语文 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原因是在 19 世纪的下半期,大概在 1886 年才确定了所谓的病原生物学,认为很多传染病来自病原生物体,提出 “病因-环境-宿主”模式,这一认识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这一 时期德国的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证明了传染病的发病,除了病原体 有致病微生物、毒性以外,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所 以仅感染病菌不一定会患病,患病应该还与个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在人 类对传染病的控制中,重要的是怎么提高自身免疫力,其中一个关键方 法是通过主动免疫,也就是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传染病,消灭天花就是 在全球人群中普遍接种牛痘疫苗产生的巨大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 类许多传染病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主要归功于疫苗的广泛使用。从 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 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百日咳、白喉。 (取材于张大庆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有效控制传染病能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增加预期寿命。 B.采用隔离和检疫并逐渐形成制度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C.自身免疫力的强弱关系到人们在感染病菌以后是否会患病。 D.婴儿出生接种疫苗使得曾经危害儿童的传染病都彻底消失。 【解析】1.(3 分)D(以偏概全)原文“从出生时就开始的预防接种, 使得许多严重危及婴幼儿健康与生命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如麻疹、 百日咳、白喉。”材料二 1980 年 5 月 28 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世界范围内消灭。 这是人类历史上彻底根除的第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人类与疾病的漫长 斗争中取得的一项划时代的胜利。它标志着在此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 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专家指出,以后的主 要疾病应该是由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 脑血管病等。但事实是,即便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传染病也从来没有退 出过历史的舞台。而且从生物的相生相克和相互利用来看,很多微生物 都需要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宿主,除了一般的动物之外,还有我 们人类。 当今人们面临的传染病仍有无数种,各种新老传染病仍有各自存在 的方式,它们并没有完全灭绝。其一,旧有传染病会在新形式下爆发, 而且有些疾病看似消灭了,但实际上是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如结核病; 其二,变化是永恒的,新的传染病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产生,比如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其三,随着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滥用 抗生素)也会产生新的传染病,如每年的流感变异病毒引起的不同流感 等。在此情况下,就不能把当代的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转移简单地看作 是慢病替代传染病,而是两大类疾病和两种医学模式并存,或者说是传 染病与慢病处于犬牙交错状态。 虽然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但是由病原微生物 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并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或者说,生物致病原本 身就在与人类分享自然这一生态环境,并相互竞争。从近年来传染病的 流行趋势看,人们低估了传染病原体极强的再生能力和它们产生抗药性 的能力。 2003 年 SARS 肆虐之前,艾滋病传播越来越严重之时,世界卫生组 织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的这个趋势和事实,提出了一个 新的观念: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而 2019 新型 冠状病毒正是新老传染病的交叉点,同时也是传染病一有机会就会痛下 毒手的典型。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松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也不能因为种种困难放弃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取材于光明网张田勘的相关文章)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天花消灭之前主要是生物致病菌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命。 B.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导致各种传染病也产生了新的形式。 C.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传染病的产生。 D.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因此需要提高警惕,积极行动。 【解析】2.(3 分)B(强加因果)3.下列对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丰衣足食: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B.相生相克:指物质的互相生发以及互相克制的关系。 C.死灰复燃:指已经消失了的又重新活跃起来。 D.犬牙交错:形容事物长短、高低不齐的样子。 【解析】3.(3 分)D(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重因素参差交错)材料三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在任何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往往会经历这 样几个阶段:信息混杂期、无序恐慌期、过度反应期、理性应对期、缓 解恢复期。而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是自 2003 年抗击“非典”以来社 会各界形成的普遍性共识。 以今年的疫情防控为例,疫情控制初期,我们的认识是新型冠状病 毒主要是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因此政府发布的疫情防控措施主要是对 聚集性的人员进行管控,包括取消各种集会,关闭集市、影院,封闭发 生疫情的社区,等等。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规律的科学认识,气溶 胶传播又进入人们的视野,因此尽量少外出、不外出,外出必须戴口罩 就成为具有强制性的政府法令。 在全球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实在 太快了。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对社会秩 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可以说疫情谣言的传播威力,并不亚于病毒。如 何积极应对疫情谣言的扩散呢?关键是信息要及时准确,比如我国 SARS 之后建立的传染病直报体系;其次过程要透明,如同处理台风等 自然灾害一样。 面对传染病,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团结友 爱精神,人类可以从容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人类健康的水 平。 (取材于光明网吕廷君等人的相关文章)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如果能够做到积极应对,就容易进入缓解 恢复期。 B.外出必须戴口罩的政府法令的制定主要基于新冠病毒可通过聚集进 行传播。 C.要了解并准确认识一种新型传染病是需要时间的,新型冠状病毒也 不例外。 D.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及时准确、过程透明也是应对传染病风险的关 键举措。 【解析】4.(3 分)B(张冠李戴)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对传染病的认识过程。(5 分) 5.(5 分)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早期,人们把传染病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 (2)19 世纪的下半期,人们认识到传染病来自于病原生物体,并提出 了“病因 -环境-宿主”的模式。 (3)传染病的发病可能还与环境、与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关。 (4)人们认识到传染病将永远伴随人类,提出了“防范”的新理念。 (5)依法科学应对突发疾病。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