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教学课件 / 历史课件 / 高三复习历史课件 / 高考历史专题备考课件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5张ppt

还剩 9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四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高三二轮复习-知识专题 内容: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9讲 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间:2020年4月13日优秀作业有感 敬启汪先生: 是日十一时许,吾正奋笔疾书于数学练习册,忽闻钉声大作,立惶起,一览屏幕,乃见汪先生催业之讯急如星火,方忆鄙人 功课之未毕,遂大骇,急弃册,欲转战历史,然为时已晚,不禁捶胸顿足,空遗懊恼悔恨于键盘之上,以成此篇。 余远观夫优秀作业,排版整齐,上下对正,井井有条,贝联珠贯;近视之,则书写工整,横平竖直,字字珠玑,赏心悦目; 细品文理,见其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句句在理,无懈可击。且于题侧之以朱笔批注,裨补缺漏,增其体会,实属高妙。噫, 优秀之理,可见一斑。 谨以此篇献与汪先生,并再次为今日所犯之错致歉。 虔请 讲安 龚政 (4.10) 1. (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国后期, 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 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 B.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 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 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1.原因:战争+工程+灾害+征税+生产 = 控制和分配人力 2.措施:上计制度(登记人口)、小家庭制、什伍连坐(管理人口) 3.以家庭为单位:宗法血缘关系、小农经济模式、征税标准(户税)2. 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 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由此可得知 A. 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 政府借此保障收入 C. 农业要求精耕细作 D. 汉代禁止土地兼并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户籍制度:地方基层的行政管理(控制人口和民户) 2.赋税制度:国家征税的依据(人头税为主:户税、丁税等)6. 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 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宋 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又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 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以下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原 因中正确的是 A. 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世家大族进一步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发展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以 的人口管理和基层治理方式 1.战国:商鞅变法- :上计+小家庭+什伍连坐等 2.西汉: :完整、规范的户籍制度和征税制度 (专门机构、固定时间、完整的个人和家庭信息) 3.唐:依据资产和丁口 (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增加“ ”检阅;划分 - 趋向完备 4.宋:相对 的户籍管理,划分 (城市+一年以上的浮客) 和 (主户+客户),开始 (方田均税) 5.明: -户籍:职业定籍,不得变更,信息更完备 -地籍:保护土地权(一条鞭法) 6.清:户籍与税收 (摊丁入亩),人口大增 1. :地域管理,限制流动,防止流失 2. :身份、职业难以改变 3. :特权户籍、良民户籍、贱民户籍等 (三)影响: 1.作用:a.维持 (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 国家下的客观需要:征收赋税、调派徭役、补 充兵员等的依据) b.维护 (限制人口-农民流动、 地方治理的基层核心单位、 ) c.遏制 d.凝聚 e.松弛人身控制,推动 (后期) f.有利于宏观上适时 2.局限:a.役重于税+人头税为主,人口流失 b.世家、豪强争夺劳动力,荫蔽丁口 c.地方官保留财力自肥,隐瞒户口 户籍 、人口 ,不利于封建 国家管理和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特点) 1.户籍法律:单独颁行,单独立法 2.户籍信息:家庭信息 + 3.户籍法律内容:公民义务 + 4.户籍管理:机构、人员、方式上都相 对 (警察机关) 户籍成为传递个人信息、保障 的依据,而不再仅仅是管制人口的 工具。传统户籍的国家主义和身份标志 开始减弱,户籍管理的统一,一定程度 上有利于 ※ :(历程) 1.1949-1957:初期迁移入户 - 1951为维护治安,城市统一户口确立 - 1953首次人口普查,农村建立简易的户口登记制度 2.1958起:1953开始大批农民涌进城市带来粮食、住房等压力+计划经济(就业结 构调整、凭票供应等)+中苏恶化、经济“左”倾 = 1958限制城市人口数量, 形成 3.1978以来:城乡户籍制度开始走向统一,但依然有待于深化户籍改革(原因) a.阻碍市场、劳动力和人才的自由流通 b.加剧城乡割裂和社会分化 c.加大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度 d.对农村人口的不公平对待1. (2015·全国II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 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 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 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5. (2019·广东广州测试)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 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 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 基层社会治理加强 B. 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 经济发展水平趋同 D. 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特点) 1.功能:藩镇:军事机构 市镇:经济、行政机构 2.管理:加强管理,但一直没有行政级别 = 宽松、灵活-商品经济发展; 但缺乏主动性和专业性,制约市镇的近代化 3.四大名镇:汉口镇(米粮+商贸)、景德镇(瓷器)、朱仙镇(年画) 佛山镇(商贸+冶铸、陶瓷、纺织、医药+岭南文化) 7. (2019·安徽蚌埠一模)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 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 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 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 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 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 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民治+官治、自治(德治)+法治) (一)方式: 1.乡官制度(县下设乡里,由有产业、德行、名望的人担任官吏-传递政令 和维护治安)—— 2.保甲制度(编制若干乡邻居为保甲,组织百姓互相监督、连坐一体) 3.宗族治理(以乡规民约以内容,以乡绅宗族为载体,乡村变成宗族基础 上的基层自治单位)—— 明清: = “四位一体”的基层自治制度 不下县, 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 (二)原因: 1.大一统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事务繁 重,加大直接管理的财力和效率难度 2.农村地域的宗法血缘联系,方便乡村自治 3.乡绅上懂官方策令,下知乡里民情,中求价 值认同,愿意承担乡间基层治理的重任 皇权让渡给乡绅,对地方实行 的 一种优化配置 (三)影响: 1.保持政令通达、维护地方稳定、加强民间教化、和谐乡间风尚、加强日常互助、减轻国家压力、调和阶级矛盾等 2.胥吏、乡绅 — 家族独大,滋生贪腐、欺压、兼并等,引发乡里矛盾,埋下地方稳定隐患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结构: 中央百官 地方官吏 (三公、三省、内阁、军机) (行省、郡县等) 基层胥吏 (乡、里、弄等)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 (一)原因:a.工业化,近代工业兴起-农业、农村落后 b.科举制废除+新式学堂+思想解放+西学的传播 c.城市化和社会流动加快 传统的“耕读”精英 城市,农村经济和 (二)特点: (劣绅化) (民主、立法、专业化、根据地建设等) ※ : 1.建国初期:一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农 村人民民主意识提高;另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 的推行,国家权力深入到农村私人经济 2.1978起:人口流动相对少,农村人力和党组织 依然居于核心地位 3.1992起:市场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工大量进 城,农村精英缺乏,加剧干群矛盾 4.21世纪来:随着 化和法律化, 大力推广 建设, 等传统基层治理智慧被重视。3. (2019·湖南衡阳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 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差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 匮”。这反映业时政府 A. 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 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 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 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4.(2019·福建厦门一模)抄劄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 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教, 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A. 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 B. 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 C. 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 D. 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古代社会救助: 1.建立机构:养病坊、慈幼局、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 2.优待特殊群体:免赋役、免刑罚、千叟宴、安置退休官员 3.发放物资:广建官仓、开放义仓 4.平抑物价等 1.政府(官府) 2.个人(官、商等) 3.民间组织(宗族、行会、会馆、寺院等) 1.体制:中央集权制度-便于调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封建经济,物质基础 3.思想:仁政、得民、养民 + 仁义、大同 + 宗教的积善行德 4.政府:政府的主导、组织、倡议、褒奖等 1.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进社会风尚、 2.临时性,缺乏制度保障,不可能真正解决贫困等社会问题 ※ 近代中国社会救助:(近代化) 1.机构:独立、透明、有监督机制的慈善团体(红会等) 2.管理:董事会、公开募捐 3.方式:发放物资+强调“自力养生”(居住、教育、就业等) ※ 现代中国社会保障: 1.1978年前: 下的社会保障体系(a.过分强调工 人阶级性质-国企、城市,范围小 b.平均主义严重,权 利与义务脱节 c.社会化程度低,基本没有商业保险) 2.1978年后:开始建立市场体制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a.解放思想,正确定位 — 社会进步的“稳定器”、经济 运行的“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b.打破所有制和工人阶级局限,覆盖面广泛 c.保障体系和制度日趋成熟(医疗、教育、就业、养老) d.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保障水平普遍提高 e.市场化因素增加,商业保险发展迅速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现代中国扶贫:(历程) 1.1949-1978小规模 扶贫:针对特定群体(边远地区、 伤残军人等)- 提供物资或现金,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 2.1978-1985 推动扶贫: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减少贫困人口 3.1986-2000大规模 扶贫: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确定以 为对象的瞄准机制,贫困县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4.2001-2013整村 扶贫:扶贫资金、政策、项目直接 向贫困 倾斜,改善其生活条件,提高其收入水平 5.2013-2020 扶贫: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户精准 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分类施策, 产业、教育、健康、职业培训、整村推进、易地搬迁、保 障兜底等扶贫方式将成为主轴,2020年是收官之年 ※ 精准扶贫:(着眼点) 1.坚持党的领导,整合扶贫资源 2.探索扶贫制度新思路,完善扶贫 治理体系 3.巩固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 4.推进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5.讲好扶贫故事,为全球减贫贡献 中国智慧1.(2019·江苏盐城期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 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 A. 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 B. 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 克利斯提尼- 政治,保障民主 1.划分10 ,取代血缘部落 2.使用 ,取代血缘姓氏1.(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2~13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了行会。马克思认为:“联合起来反对勾结在一起的 掠夺成性的贵族的必要性,在实业家同时又是商人的时期对共同市场的需要······全国的封建结构-所有这一 切产生了行会。”而中国的唐宋时期也产生了行会,“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A. 二者都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 行会制度加剧了商业竞争 C. 二者都是工商市民反封建的结果 D. 二者都带有经济垄断性质 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 1.唐宋以来城市中的工商业组织,为协调同业关系,保护同行利益,沟通与政府的联系 2.带有地缘性和业缘性,有严密细致的章程,对内保证会员均等,对外行业垄断2.下表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部分法律。 它们体现了当时美国 A. 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B. 积极进行社会治理 C. 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D. 两大阶级矛盾尖锐 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4.(2019·安徽黄山质检)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Universality, 即所有公 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 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 即每一个 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A. 每个公民都享有福利权 B. 对社会福利实行统一管理 C. 福利要求体现均一性原则 D. 福利建设制度化、体系化 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 : 1.1941年英国经济学家受内阁之邀,提出的战后重建社会保障体系的蓝图框架 2.1944年英国政府据此发布社会保险白皮书,此后逐步建立现代社会福利国家9.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根据上 表,围绕“社会保 障体系”提出一个 问题,并结合世界 史相关知识予以解 释。 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要求:问题必须 具体明确,解释必 须史论结合)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经济上, 政治上, 思想上,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 ※ 近代以来 : 1.16-19c中期: 颁布《济贫法》,但政府不直接干 预,主要依靠民间组织(教会)进行应急式救助。 2.19c中晚期: 以立法形式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涉及医疗、工伤、养老等方面。 3.1935年: 罗斯福新政期间,颁行以《社会保障法 》 为核心的一些列保障措施,政府开始主导和组织社会救助,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二战后: 大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基本建立 起全民性的现代福利国家制度。 5.1973年以来: 开始着手调整保障体系,减少 政府干预,力求在提高效益和维护公平中寻找平衡。 1.经济:工业化+对外扩张+全球化 = 经济基础 +社会危机 2.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民权斗争兴起,权利要求扩大 3.思想:民主、平等、民权、公民意识等不断兴起 4.政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政府主导和组织提供便利 1.对象-全民性 2.范围-广泛性 3.水平:高税收、高福利 4.主体:政府+企业+民间+个人 5.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1.作用:改善民众生活、应对现代危机、缓和社会矛盾、 推动经济发展、人类文明标志 2.局限:财政负担、惰性心理、资本外流-实业出逃专题四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古代 地理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 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 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 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 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 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 《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 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