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知识体系构建       (1840—1949年) 一个形态 两个时期 两对矛盾 两大任务 四条线索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爆发—— 1949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 清朝后期(1840—1911年)→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8) →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8—1949) 1919五四运动1840 1949 约80年 约30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A、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A、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民主革命——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A、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 B、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 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C、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D、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两条主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斗争 五次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日本的大规模侵华。 六次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五四运 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本单元知识体系构建 第10课 鸦片战争 比较战前中国和英国状况,从中我们可得出哪些 认识? 国家 政 治 经 济 军 事 外 交 英国 中国 腐朽的封建 专制统治 确立了资本 主义制度 完成了工业 革命 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 财政困难 船坚炮利 ---强大 军备废驰 ---落后 殖民扩张 闭关锁国 从中我们可得出哪些认识?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从中英双方分析)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中国:封建制度腐朽和中国落后一、鸦片战争(1840.6—1842.8) ①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下的英国为夺取更多 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根本原因)。 ② 清朝统治统治下的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 军备废弛,闭关锁国,危机四伏。 2、导火线(借口):虎门销烟(1839年6月) 延伸: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为何具 有抵制作用? 1、背景:3、经过: ①1840.6英舰驶进广东海面,战争爆发; ②1841英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 ③1842.8 英舰抵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 屈服求和,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4、 《南京条约》的内容: ①“割”: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协”: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协 定。鸦片战争的影响 • ①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 被迫中断,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中断,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③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 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主权。 (国家的政治地位角度) 半封建是即保存了封建制度,又有资本主义的 发展(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深化理解:鸦片战争引起的中国社会三大变化 战前 战后 社会性质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 级的矛盾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 本主义的矛盾 人民大众与封建主 义的矛盾 革命任务 农民反封建斗争 反侵略、反封建的 旧民主主义革命 结论 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马克思: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 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 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 毒品。      英国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 品,如刀叉、睡帽、钢琴…… 自然经济的抵制 购买力低下 输华产品不合中国人习惯 西方商品为何不能很快占领中国市场?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2、经过: ① 列强为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根本 原因)。 ② 列强“修约”讹诈未能如愿(直接原因) ① 1856年秋,英国伙同法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②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进逼天津,清政府求和,先 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③ 1860年,联军进入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清政府被 迫签订《北京条约》。3、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表 条约 时间 内容 《南京条约 》 1842年 “割”、“赔”、“开”、“协 ”。 《天津条约 》 1858年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10 处通商口岸;巨“额”赔款;许 外国人“入”内地游历、经商和 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 各口岸通“航”。 《北京条约 》 1860年 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割” 九龙司给英国;对英法的“赔” 款增加至800万两白银。① 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 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②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 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 部分开明地主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 兴起了洋务运动。 4、影响: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一、原因和主要经过 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 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延伸:鸦片战争后,为什么 会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东南各 省手工业者为何纷纷破产? 1、原因:2、主要经过: ① 起义: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建 号“太平天国”; ② 定都:1853年,定都南京(天京),建立与清朝对 峙的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 全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夺清朝半壁江山,进 入全盛。 ④ 内讧:1856年,天京变乱,由 盛转衰。(农民阶级 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目光短浅,被胜利冲昏头脑, 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争权夺利,缺乏大局 意识,等等) ⑤ 1858—1864年,太平天国进入后期防御战。 ⑥ 1959年,为振兴“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⑦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太平天国的纲领 1、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⑴ 内容: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 原则,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产品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 目的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 评价: ① 进步性: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 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 局限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 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 极性,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2、 《资政新篇》(洪仁玕、1859年) ⑴(内容:① 政治上,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 官吏由公众选举。②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 ③ 文教上:开设新式学堂等。 ⑵ 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3、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与局限: • ⑴ 性质: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 ⑵ 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西方殖民主 义势力,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 ⑶ 局限: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无法领导中 国革命取得胜利;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 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以 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蓄意发动战争 (根本原因);②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 战争提供了契机。 2、经过: ①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开始。②李鸿章 奉行避战求和的方针。③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辽东战役(旅顺大屠 杀)、威海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3、结果:清军以惨败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 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马关条约》 (1895年) 内 容 1.1.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2.赔偿日本军费赔偿日本军费22亿两白银亿两白银 3.3.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4.4.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影 响 1.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瓜分中国 的狂潮 2.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政治、财政 和外交 3.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4.4.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 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4、甲午战争的影响 (11)、中华民族陷入极其严重的危机)、中华民族陷入极其严重的危机 (2)、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 清政府: 维新派: 革命派: 农民阶级: 进行军事改革(新军) 戊戌变法     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 潮,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以“ 扶清灭洋”为旗号,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2、经过: 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 发动侵华战争。攻陷北京后,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 禁城内设司令部统治北京城。 3、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向各国中国向各国赔赔偿白银偿白银4.54.5亿两亿两 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馆界 ”” 严严禁禁中国人民反帝中国人民反帝 拆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内 容 危 害 便利了列强长期控制中国的经 济命脉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 内政外交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 中国的工具  影响:清政府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条约中哪一条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三条最能体现。第三条最能体现。 四、1840-1900年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 1、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爱国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 ① !鸦片战争:林则徐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虎门炮台关天培奋勇杀敌,英勇献身。 ② 广州北郊三元里爱国绅民的反侵略战争,显示了 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 中,总兵葛云飞拼死报国。 ③ 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沽炮台的爱国将士英勇抵抗 英法联军,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④ 甲午中日战争:平壤战役中的清军将领左宝贵; 黄海大战中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 英勇抵抗,壮烈殉国。 2、义和团运动 英勇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略,体现了中国人民 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 国的迷梦。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① 三元里一带的爱国绅民,自发组织与英军侵略军 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 ② 甲午中日战争中,显示出中国爱国军民不畏强暴、 坚决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 ③ 面对野蛮残暴的侵略者,民众也以各种形式进行 抵抗。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显示出他 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 义精神。第13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 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选修二: ①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 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②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 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 性和艰巨性。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 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 清末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 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 3. 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 子的队伍不断壮大。 4. 革命知识分子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民主 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 5. 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 思想的重要阵地。 1、成立同盟会: 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政治纲领是:“驱 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中 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 政党。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 ①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 ② “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政体; ③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④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其核心是 民权主义。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建立第一个 省级政府——湖北军政府。 3、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受武昌起义的鼓舞,全国十几个省 相继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4、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任南京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需要以法律形式确保民主政 体,巩固新生政权;革命党人试图限制袁世凯独裁,保 卫革命胜利果实。 2、内容: ①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②规定了人民享有的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意义: 《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 民主宪法。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具有反 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 进程。 1、背景:+四、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派反专制的斗争 1.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 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 民国初年,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资产阶 级革命派和中国人民先后进行了 ① 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和武力镇压国 民党); ② 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③ 反对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约法 和国会)等斗争。 认识:民国初年政治斗争的焦点是共和与专制的斗争, 实质为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袁世凯和张勋复 辟的失败说明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 潮流而动的行为必定失败;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系列 努力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这说明中国的民主化 道路的艰巨,也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 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创 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而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沉重地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侵略势力。 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 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19-1927)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早期革命道路探索 课标要求: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 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 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 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 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 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 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 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A 真题精选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 高军政长官高军政长官((都督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13人,人, 革命党革命党55人,咨议局议长人,咨议局议长33人,巡抚人,巡抚33人,布政使人,布政使11人,提督人,提督 1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B 真题精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革命党只有5 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妥协性,故选 B项。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 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自下 而上的革命,排除D项。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 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 200万 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A 真题精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根据“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 确定此时大概是1912年3月。这一时期报纸数量迅速增长报纸数量迅速增长反映 了国人关注时事和局势变革,故选A项。此时《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刚颁布,不可能迅速产生重大影响,排除B项;提倡白 话文是新文化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人们普遍 赞成民主共和”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一、五四风雷 1、五四运动的背景和简要过程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统治黑暗 ①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②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 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③ 初步胜利: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 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 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①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运动。 ②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 了主力军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份子开始到工人中去传播马克思主义。 ③ 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的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 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 ④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⑤ 五四精神:爱国、科学、民主、进步精神成为中 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2、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问题:问题:根据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根据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 核心探究核心探究 五四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材料二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 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 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意义意义: 五四运动解放了青年思想解放了青年思想,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主流, 开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时代革命时代。 材料二 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 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 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 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条件: (1)(1)阶级基础阶级基础:: (2)(2)思想基础思想基础:: (3)(3)外部条件外部条件::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4)组织条件: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 ① 酝酿:陈独秀、李大钊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开始建党 活动。 ② 时间: 1921年7月; ③ 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 ④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⑤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决定今后党的中心 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1922年 确立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 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① 必要性: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 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② 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 在广州召开。大会对三民主义作了重新解释,发展为 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 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③ 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 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2、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① 开始:1926年,在广州的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② 成果:基本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势力, 一度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③ 失败:1927年4、7月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 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 失败。 ④ 失败的主观原因: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放弃革命领导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 第一阶段 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探索(1919 --1923) 第二阶段 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4—1927)(大革命时期) 第三阶段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7) 第四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第五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6--1949)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组织织和和领领导导 工工人人运运动动,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表明 其思路受到了苏联的影响。 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这是一种缺乏斗 争经验、不成熟的做法。 拓展提升 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 为什么把这次革命称为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 相比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由国共两党领导的各个革命阶层联合进行的反帝反 封建的人民大革命称为国民革命。 (1)性质相同: (2)后果相同: (3)失败原因相同: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都获得巨大功绩,前者推翻了清朝反动统治,后 者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发动统治,最终都失败了。 被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镇压。 不同点:项目 辛亥革命 国民大革命 (1)背景不同 (2)领导阶级 (3)革命成果 (4)群众基础 (5)革命纲领 (6)革命武装 (7)群众觉悟 (8)斗争方式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民族资产阶级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只靠革命党的力量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没有自己的军队 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 民的共同愿望。 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 式 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 结合的方式进行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年)1927年9月,湘赣湘赣边界,毛泽东领导;失利后转向农村。 (1)(1) :: 中共在大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均都失失败败,表 明中共仍未找到未找到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武装反抗国民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创建 人民军队 的开始。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1.武装起义: (2)(2)秋收起义秋收起义:: 1927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等领导; 特别提醒:特别提醒:1927年8月 确定 和武装反抗 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总方针。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 。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  封建剥削封建剥削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2.土地革命: (1)(1)方针确定方针确定:: (2)(2)内容内容:: (3)(3)意义意义:: 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和巩固根据地。 3.根据地建设: (1)(1)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2)(2)政权建设政权建设:: (3)(3)武装斗争武装斗争:: 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 革命根据地为起点, 建立了十多个十多个革命根据地,主要在南方。 19311931年年冬,在江西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 红军反“围剿”(前四次胜利,第五次失败)。 井冈山 井冈山  瑞金瑞金图示解说图示解说 :: ““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内容间的关系内容间的关系三、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②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③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和当地红军会师。 ④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 胜利结束。3、遵义会议: ① 背景:由于博古等领导人的“左倾”错误,红军处于 极端危险的境地。 ② 时间:1935年1月。 ③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 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 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④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 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 安。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材料三 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乡村包围城市”,“单凭 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核心探究核心探究 探究一 核心主题探究一 核心主题 【主题4】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材料三 不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想“乡村包围城市”,“单凭单凭 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错误的观念。 问题:问题: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存在““左左””倾错误倾错误, 他们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武装暴动, 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核心探究核心探究 探究一 核心主题探究一 核心主题 【主题4】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材料四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 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 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如 ××同志的报告、华夫同志的发言)是劳而无功的。 ——《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 (1935年2月8日) 问题:问题:材料四体现了遵义会议的哪一内容?材料四体现了遵义会议的哪一内容? 遵义会议总结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教训, 批判了王明等人“左”倾错误的军事路线军事路线。 材料四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 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原因。 一切企图拿党的正确路线来为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路线做辩护(如 ××同志的报告、华夫同志的发言)是劳而无功的。 ——《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 (1935年2月8日)①①社会性质:社会性质: 核心探究核心探究 全面认识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思想 (1)(1)含义含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2)原因原因::中国革命必须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的 特殊国情特殊国情决定的) 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②经济基础:经济基础: ③③阶级基础:阶级基础: ④④政治特点:政治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薄弱.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主导地位。 工人阶级力量薄弱薄弱,农民阶级力量强大强大。 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薄弱地区。 (3)(3)意义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光辉 典范典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 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成功探索成功探索;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中的重重 要里程碑要里程碑。探究二 核心归纳探究二 核心归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转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转移 (1)(1)革命中心区域革命中心区域的转移的转移:: (2)(2)工作重心工作重心的转移的转移:: (3)(3)革命内容革命内容的转移的转移:: 国民革命国民革命特别是北伐战争的进行,革命中心区域由珠江流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第五次反第五次反““围剿围剿””失败失败及红军长征红军长征北 上,中国的革命中心区域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国民革命失败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 创了农村包围城市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七届二中全会后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 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经历了由国民革命到土地革命、由民族革命到国内革命的 两次转变。 (3)(3)革命态势革命态势的转变的转变:: 经历了由国民大革命失败到“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燎原、 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红军长征胜利两起两落的演变。课标要求: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战 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 历史地位。 第16课 抗日战争 (1931-1945年)知识结构 抗 日 战 争 日本侵华 抗日战争的胜利 日本侵华的原因 日本侵华的步骤 日本侵华的罪行 胜利的原因 胜利的意义 全民族的抗战一、日本侵华 1、日本侵华的原因 材料一: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 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占领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 土尚未实现。土尚未实现。”” ——1927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 材料二: “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 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 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 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 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 话材料四: 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 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 措施。 ⑴⑴历史原因: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既定国策 ⑵⑵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⑶⑶有利时机:有利时机:国共内战;国共内战; (4)国际环境:绥靖政策在1931年日军攻占沈阳,事后不到半年,日军占领 整个东北. 1932年1月,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袭击上海. 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的国家. ——九·一八事变 —— 一·二八事变 ——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蓄意制造了一系列事 件,威逼平津。 ——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日本全面侵华。 ———卢沟桥事变 2、侵华史实: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为反攻阶段,全民族抗 战取得彻底胜利。 为相持阶段, 中共成抗战的中流砥柱。 全民族抗战开始, 为防御阶段。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 盾。 东北三省沦为日本殖民, 中国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逐步失败, 直至无条件投降。 调整侵华政策, 建立汪伪政府。 卢沟桥事变爆发, 全面侵华开始, 占领中国大片领土。 策动华北事变, 妄图占领华北五省。 挑起九一八事变, 建立伪满国。 1945.8 1938.10-1945 1937-1938.10 1935-1937 1931-1935 全面 侵华 阶段 局部 侵华 阶段 中国方面重要情况日本方面情况时间 2、日本侵华的步骤 仔细阅读教材,制做一个日军军事侵略进程大事年表。3、侵华罪行: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制造了南京 大屠杀; 1941年初,日伪军在河北丰润县制造了潘家峪惨案; 日军在中国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试验。两条路线: 两个战场: 三个阶段: 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中 共:敌后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 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 一条战线: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全民族抗战 五个特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初步形成,但不是正式形成。 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37年9月22日,国民 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也有说 是: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庐山谈话) 】 【易错易混】1 2 1940年,百团大战(主动出击) 敌后战场 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中流砥柱 正面战场 1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 2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 3 徐州会战(1938年2月-5月) 4 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 抗战初期为主战场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1)区别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领导 作战方式 抗战路线 战略地位 (2)联系 【比较辨析】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 国民政府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以阵地防御为主的 正规战 全面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 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成为 主战场 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两个战场实际上是国共合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 存,相互配合,有力地遏制了侵华日军的步伐,共同为抗 战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其主要区别是依 靠力量的不同。片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政 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是全民族力量,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 两种抗战路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阶 级属性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的区别】 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 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 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 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 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D五个特点: 1、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2、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双重性); 3、两个战场并存; 4、中共在后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5、以弱胜强; 6、持久性。三、抗战的胜利  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向中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茨向中 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呈降书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呈降书 1945年8月15日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 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 争。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 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 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 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罗斯福认为    A.中国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B.美国对中国的支持至关重要    C.俄国支持我国抗战非常重要                    D.没有中国,战争就不会胜利 A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从鸦片战争以来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 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2)它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4)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17课 解放战争 (1945.8-1949.10) ——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一、重庆谈判:(1945.8-10) 材料一: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曾经对毛泽东说:“与蒋 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您为什么还要亲自来谈呢?” 毛泽东说: “因为人民需要和平!” 材料二: 重庆谈判前,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进言:“想 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 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 更加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 更有文章好做。” 材料三:(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 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 党完全控制中国”。 (一)重庆谈判的背景:(1)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2)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反对内 战 (3)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4)美国——扶蒋反共  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 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 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 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 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 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 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 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D思考:抗战胜利后,蒋介石 为什么没有立刻发动内战, 而是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 谈判? 原因: ①发动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想要以假和谈 来争取时间部署军队。 ②国内外舆论的压力 ③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国民 党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乘专机抵达重庆(二)重庆谈判的内容: 1、和平建国问题;2、政治民主化,结束一党政治;3、 军队国家化;4、解放区政权合法性。(焦点:先政治民 主化还是先军队国家化) (三)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规定了和平建 国,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权 利等。但对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没有 达成协议。 (四)意义:1、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表 明了和平的诚意。2、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 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3、迫使国民党承认 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 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 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 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 成就”主要指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二、重庆政协会议(旧政协) 1、时间及参与者: 1946年初国民党、共产党、民盟、社会贤 达等。 2、意义: 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营造了和平民 主的氛围; 但决议被撕毁,民主统一、和平建国为泡影。 (较场口事件)1946年较场口血案,国民党暗杀李公朴、闻一多      有人在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中说: “政治必须彻底民主,此为国人一致之要求。 纵国共双方存有若干特殊问题,不妨事先商 论,但所作成之解决方案,必须不与国人之 公意相违。”这一公开信 A.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表达了和平民主的愿望 C.试图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D.促使国共矛盾走向缓和 B三、国共全面内战(中共角度) 1、内战的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 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    ①主要目标: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②主要作战方法: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打 歼灭战。 ③结果:敌人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国民党 全面进攻的计划破产。 2、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46.6-47.2)3、重点进攻:47.3-47.6 (1)因全面进攻损失太大,兵力不足,国民 党重点进攻陕北(中共中央所在地)和山东 (连接华北与江南的战略要地) (2)共产党:撤离延安,转战陕北(青化 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等战役),粉 碎了陕北的重点进攻。 (3)国共会战孟良崮战役,中共陈毅、粟裕 包围歼灭国民党整编74师张灵甫,标志着彻 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形势图 山 东 陕 北拓展:国共关系的破裂 1946年夏,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国共关系开始破 裂。但国民党没有立即宣布停止同中共代表的谈判,而 是企图利用谈判掩护其军事进攻,并在谈判中提出种种 苛刻条件,迫使中共终止谈判,以便把分裂和内战的责 任推到中共方面。在此期间,中共代表团继续留在南京、 上海同国民党谈判,进行维护政协协议的斗争,并用事 实揭露国民党的阴谋,使广大人民了解内战发生的真相。 1947年1月,马歇尔发表离华声明,并于次日返回 华盛顿。2月,国民党当局限令中共在重庆、南京、上海 的人员于3月5日前全部撤退,并查封重庆《新华日报》。 3月7日、8日,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的全部工作人 员分别撤回延安。至此,1947年3月国共关系完全破裂。(二)战略反攻阶段:47.6-48.9 1、基本任务:明确提出打倒蒋介石。主要作 战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 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 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 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收复失地”。 拓展:关于内线和外线 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 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 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 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大 别 山 陕 北 山 东 材料:毛泽东说:“蒋 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 和山东)这么一伸,他 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 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 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 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 2、反攻序幕:刘邓大军(晋冀鲁豫解放军) 千里跃进大别山(鄂豫皖) 3、意义: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反动力量走向 灭亡的转折点。3、意义:①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 积极支援前线;②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 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1、改革纲领:1947年10月公布《中国土地 法大纲》。 2、土改内容: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地 主的土地及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 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 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 给地主同样的一份。 补充: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 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 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 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 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A陈果夫 陈立夫孔祥熙宋子文 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 陈果夫四大家族为首的少数官僚掌握了 大量财富。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利用 抗日的招牌,大发国难财,独占全国金 融,垄断工商业,大量兼并土地,对全 国人民进行肆无忌惮地掠夺。 蒋介石 1.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1946 100元 1/6肥皂 1947 100元 1只煤球 1948 100元 1/5根油条 1949 100元 1/50万两大米 无题 民国万税(岁) 天下太贫(平) 2.国统区严重的通货膨胀: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 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 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 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 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 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A130万人 430万人 1946年6月 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队 国共双方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8年秋 280万人 365万人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歼敌 意义 辽沈 48.9- 48.11 林彪、罗 荣桓 东北人民解 放军 47万 解放了东 北全境 淮海 48.11 -49.1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粟 裕、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55万 奠定了解 放长江以 南各省的 基础 平津 48.11 -49.1 林彪 罗 荣桓 聂 荣臻 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52万 华北全境 基本解放 (三)战略决战阶段:48.9-49.1 三大战役的意义: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 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 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警惕资产阶级用 糖衣炮弹的攻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 (3)意义:会议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 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 问题,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 结统一。 (四)战略胜利阶段:49.1-49.102、北平谈判:1949.4 (3)作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的阴 谋,打破了李宗仁划江而治的美梦。 (1)原因: ①国民党:战场上的溃败,蒋介石1949年元旦 发出求和声明。(缓兵之计,转嫁战争责任) ②中共: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 民痛苦。 (2)结果: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4月 21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和谈破裂。江阴 湖口 南京解放 3、渡江战役:1949.4 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 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 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 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 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 一行动 A: 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 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 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 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B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1、国民党: ①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③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④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2、共产党: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有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③有一支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④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⑤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四、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的伟大意义 3、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 中国的胜利。 1、国内意义: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 的历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也标志着半殖半封的结束。 2、国际意义:打破了帝国主义东方战线, 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 量,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 争;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