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 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是
A.互相矛盾 B.互不关联 C.互为表里 D.互相独立
2.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至上 B.权力高度集中 C.三公九卿制 D.“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上是继承和发展了
A.分封制 B.察举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4.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就政体而论有
A.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B.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
C.地主制和农民政权 D.奴隶制贵族专权和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方式相同 B.背景相同 C.目的和性质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6.为了反抗外来侵略,摆脱苦难,中华民族各阶层纷纷行动起来。19 世纪末,著名的反帝爱国斗争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的是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驱除挞虏之后,
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须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说明
A.国共矛盾完全消除 B.中共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立场 C.抗日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D.蒋介石不在反共反人民
9.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纲领》相比,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0.“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没有召开 ②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1.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B.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12.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不结盟”④“一边倒”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的因素不包括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第三世界国家支持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14.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
在少数人手中。”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
A.民主面前人人平等 B.主权在民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民主为国内人共享
15.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制定罗马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贵族的统治②罗马法代表罗马共和国内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③罗马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④
罗马法有力地维系了帝国的统治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意义在于
A.使议会获得了局部统治权 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C.宣告了君主专制被正式废除 D.保障了工人权利和确立民主共和国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两党选举异常激烈,但没有造成政局不稳,其主要原因是
A.美国法律健全 B.两者的根本利益一致 C.两党互相牵制 D.民主制度充分发展
18.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相比,其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②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③国王统而不治④首相对君主负责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因素是
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B.英、法、德出现重大的工人运动
C.吸收人类 19 世纪早期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 D.马克思、恩格斯与工人运动密切联系
20.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经济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获得胜利 B.革命历程曲折反复
C.无产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 D.走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
21.二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转向“冷战”对峙的原因不包括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C.美苏均势形成制衡 D.“北约”和“华约”的形成
22.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 年 1 月 19 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
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23.二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历史事件是
A.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欧洲煤钢联营得到建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24.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
A.社会制度的价值观不同 B.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C.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 D.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相互制约
25.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 B.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
C.不结盟运动发展的影响 D.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15 分,第 28 题 10 分 ,第 29 题 11 分,共 50 分)
26.2005 年 10 月 19 日,国务院发表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并不存在
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其实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下面示
意图: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根据图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5 分)
(2)根据图二,指出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一机制源自什么理论?(4 分)
(3 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本质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理由。(5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
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
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
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 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
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
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
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根据东欧剧变的原因,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4 分)
(2)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4 分)
(3)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指出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4 分)
(4)从苏联、东欧剧变和多极化格局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3 分)
28.比较“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和我国的民族自治区的异同点。(10 分)
参考答案及部分解析
一、选择题
1.解析:C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方面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
2.解析:B A、C、D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3.解析:C 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A 项是西周实行的,B 项是选官制度,D 项是中央行政制度。
4.解析:B 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C、D 是指国家的性质。
5.解析:C A 和 B 虽为两次战争的相似之处,但都不能体现这次战争的内在联系;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
争是英法发动;两次战争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性质都带有侵略性质。
6.解析:A ①②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具有现实意义;③④任务已经完成。
7.解析:A ①②提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具有现实意义;③④任务已经完成。
8.解析:C 要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来分析。
9.解析:C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共同纲领》不具备。
10.解析:D “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国家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11.解析:B 1949 年 4 月,南京解放。统治中国达 22 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12.解析:C “不结盟”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表现。
13.解析:A 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在 1979 年 1 月 1 日,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 1971 年。
14.解析:B 从伯利克里演说中体现了“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可知应该选 B。
15.解析:D 罗马法是代表罗马共和国以及以后的罗马帝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法律。
16.解析:B 《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了议会的明确限制。但是议会并没有立即获得全部统治权。君
主专制被正式废除是 1688 年的“光荣革命”。
17.解析:B 主要原因是两者均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稳定政局,发展经济是其共同目标。
18.解析 C ③是英国政体的特点。
19.解析:A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指导纲领,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根本取决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解析:B 俄国十月革命中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并形成急剧发展的两个阶段。
21.解析:D “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是“冷战”对峙出现的表现,而不是原因。
22.解析: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日本政治上的要求基于本身经济实力的上升。
23.解析:C A 成立于 1949 年,但是联邦德国没有参加。
24.解析:B 根源应从经济角度分析,正是由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才出现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5.解析: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国际地位上升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二者共同使中国成为世界政
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二、非选择题
26.(1)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
割,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5 分)
(2)机制:三权分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4 分)
(3)形式上的共性: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上不相同。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中国唐朝
的三省六部制则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5 分)
27.(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优越性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苏联对东欧诸国高压控制伤害了民族间的感情;
苏联对外政策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苏联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本质: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2)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权”作为经济合作前提,向第三世界施加压力,使其政局混乱。对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施
压,试图在民主化和人权旗帜下,以西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使这些国家内部发生演变。(4 分)
(3)两极格局解体后,一方面世界总趋势走向缓和,另一方面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加剧,世界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
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这是由于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其特点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这一变化有利于
世界的安全与稳定。(4 分)
(4)一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实力;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抓住机遇,全力发展;要抵制和反对西方腐朽势力渗入,维护国家安全与独立。28.(1)
共同点:二者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2 分)
(2)不同点:①设立的地区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地区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
立的。(2 分)②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2 分)③社会制度
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自治区则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 分)④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
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群众当家作主,管
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愿望而设立的。(2 分)
查看更多